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物研究》2013,(3):F0002-F0002
农香18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最新育成的“超泰米”苗头新品种,是湖南省首次评选出来的一等优质品种,2010年4月通过湖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1.米质经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武汉)分析检测:糙米率79.7%,精米率70.7%,整精米率63.4%,精米长8.4'mm,长宽比达4.0,垩白粒率为10%,垩自度为0.3%。直链淀粉含量为17%,透明度1级。  相似文献   

2.
诱变改良大豆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60Coγ射线,热中子等核技术以及甲烷黄酸已酯(EMS)、叠氮化钠(NaN3)等化学诱变剂处理,选育出菜用大豆品种“淮哈豆1号”,蛋白质含量44.93%,903525、903526、903527早熟、高蛋白突变系,蛋白质含量分别是47.60%、47.02%、47.53%,并高抗大豆病毒病和灰斑病,为大豆基因库增添了新的优质资源,并确定了有效的诱变技术。  相似文献   

3.
我国10个省区绞股蓝的皂甙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比色法测定,对10个省区绞股蓝的皂甙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绞股蓝根部皂甙最高含量为7.75%,最低为0.68%;茎部皂甙最高含量为4.65%,最低为1.02%;叶部皂甙最高含量为6.86%,最低为2.03%。省区和绞股蓝皂甙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地区差异导致的环境因子多样性是皂甙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豆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回交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个杂交组合(组合Ⅰ:吉林28×吉林27;组合Ⅱ:吉林26×吉林20)的F1与其亲本分别回交,形成B1F1、B2F1世代,自交加代形成B1F2和B2F2及B1F3和B2F3世代,分析了高蛋白和高产亲本回文对后代蛋白质含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回交后代BF1和BF2平均蛋白质含量及BF2变异幅度随回交亲本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而变化。BF2蛋白质含量总变异幅度略小于F2,并随回交亲本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表现为偏态分布。与低蛋白高产亲本回交,BF2群体中低蛋白个体的比例增加,小于或等于低值亲本的比例两组合分别为9.2%和16.4%;相反,以高蛋白品种作回交亲本的BF2世代,高蛋白个体的比例提高,大于或等于高值亲本的比例,两组合分别达50.4%和36.4%。回交后代BF2、BF3平均产量与亲本产量水平方差分析结果呈现与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双低杂交种皖油14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皖油14(原C022)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育成的甘蓝型油菜杂交种,具有丰产,稳产,优质(高含油、低芥酸、低硫甙),抗(耐)病等特性,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2661kg/hm^2,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7.2%,比对照中汪821增产22.9%,全国(长江下游区)区试平均产量2149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6%,抗(耐)病性优于秦油2号和中油821,芥酸含量为0.36%,硫甙含量为31.2umol/g,含油量达44.3%。  相似文献   

6.
中国常规籼稻品种的米质及其优质达标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近30年来育成的常规籼稻品种的米质状况和未来品质改良重点,笔者分析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育成的1994份常规籼稻品种(晶系)的10项米质指标、质量指数及其优质达标率。结果表明,被检测的籼稻品种其10项米质指标的优质达标率幅度为40.1%~95.5%,质量指数达标率为69.7%;其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糙米蛋白质含量等6项指标的优质达标率超过70.0%;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2001—2010年)3个不同时期育成的籼稻品种其10项米质指标的平均优质达标率分别为61.2%、70.1%和78.9%,质量指数优质达标率分别为45.1%、66.1%和82.6%,表明近10年育成的籼稻品种米质总体优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育成的品种;总体而言,中晚籼稻优质达标率要高于早籼稻,长粒型和中粒型品种要高于短粒型品种;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达标率仍然较低,仅为46.2%、57.O%和40.1%。因此,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育成粒型理想和直链淀粉含量适中(18.0%~22.0%)的品种是我国未来常规籼稻米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航芝1号芝麻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航芝1号(原品系名AE0809936)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航天育种技术经系统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2001-2002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芝麻区试,平均产量l288.8kg/hm^2,居第一位,比豫芝4号(CK1)增产11.82%,比地方对照(CK2)增产10.30%,增产点次占96%;粗脂肪平均含量56.20%,粗蛋白质平均含量20.23%;茎点枯病平均发病率14.16%,病情指数5.53,均居参试品种最低。生产试验4省8个试点平均产量l110.45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1.12%,全部试点增产。该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粒大色白商品性好,是集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于一体的芝麻新品种。根据本品种特性提出了该品种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海南胡椒植地的养分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2003年2~6月对海南胡椒植区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也分析了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土壤pH均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高水平的生产单位占72.7%,处于中等水平的生产单位占27.3%;全氮含量处于中高水平的生产单位占77.3%,处于低水平的生产单位占22.7%;速效磷含量处于低水平的单位占50.0%;速效钾含量处于中下水平的生产单位占77.3%;交换性钙含量处于中下水平的生产单位占72.8%:交换性镁含量处于中下水平的生产单位占63.7%;微量元素中,铁、锌含量处于高水平;锰含量处于中高水平:铜的含量处于中下水平:硼的含量处于低水平。指出每年都要重视合理施用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和根据需要适当施用其他微量元素肥料,做到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9.
施肥技术对不同早稻品种的产量及稻米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的施肥水平和施肥方式对杂交早稻品种中优974和常规早稻品种1290d674的稻谷产量和稻米蛋白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提高水稻后期的施肥比例有利于稻谷产量和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其中效果最好的A2处理(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5:2:1:1:1)的两个品种产量比最差的A1处理(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5:5:0:0:0)分别增加10.59%和9.97%,总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4.27%和3.49%;在四种蛋白质组分中,除醇溶蛋白几乎没有变化外,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清蛋白的变化最为明显。而在施肥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施肥量同样会增加早稻的产量及其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其中,B处理(纯N210kg/hm^2)较A2处理(纯N150kg/hm^2)两品种产量分别增加7.01%和6.06%,稻米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5.33%和7.97%。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三系杂交种互丰010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丰010是利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甘蓝型春油菜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中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青海省油菜区试平均产量3766.50kg/hm^2,比对照品种青油331增产11.50%,生产试验最高产量在4026.00kg/hm^2,比对照青油331增产14.80%,比对照垦油1号增产16.10%,芥酸含量1.07%,硫甙含量25.93μmol/g,含油量45.55%,1999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离子束介导大豆DNA小麦后代的蛋白质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用离子注入法转大豆DNA至小麦,结果表明,当代转基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变化,得到高蛋白(>19%)和低蛋白含量(≤13.99%)两种极端变异新材料。蛋白质含量大于19%(对照为15.9%)的有22株,占处理总株数(3626株)的0.7%;13.99%以下的有5株,总有株数的0.1%,DNA导入方式对当代籽粒蛋白质含量无影响,无论导入大豆全长DNA还是片段DNA,均引起当代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但介导时间对当代籽粒蛋白质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王浆花粉产品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三氯化铝-醋酸钠比色法,以芦丁作为对照品,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用药典方法测定水分含量、醚提物含量、醇提物含量;结果:王浆花粉产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为0.2393%(脱色前)或0.2447%(脱色后),水分含量24.48%,醚提物含量10.80%,醇提物含量41.77%;结论:用三氯化铝-醋酸钠比色法测定工浆花粉产品中总黄酮含量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直板凝胶电泳等方法测定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SMVI—1毒株后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酶活性。结果表明,感病品种和中感品种比健林分别多2条和1条酶带。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强,是对照的14.5倍,其次是中感品种和抗病品种。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仅为对照的18.57%,抗病品种为74.43%。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大豆推广品种脂肪、蛋白质含量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忠堂 《大豆科学》2002,21(4):250-254
系统地分析了黑龙江省1951-2000年50年200个育成大豆品种的脂肪、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脂肪含量最高的是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为21.67%和21.20%,最小为90年代为20.03%。200个品种平均脂肪含量为20.74%,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0.25%。进一步分析1951-2000年不同生态区育成的172个品种认为,脂肪、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地理分布现象。西部干旱区为高脂肪区,北部高寒区为低脂肪区;高蛋白质区在南部黑土区和东部低湿区,低蛋白区在西部干旱区。这种明显的地理分布现象为大豆优质品种的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籽粒淀粉和加工品质的关系,以明确淀粉对小麦加工品质的作用以及优质小麦的具体淀粉指标。结果表明,淀粉含量与降落值、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指标呈显著负相关,而蛋白质含量与上述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中、强筋小麦不宜追求过高的淀粉含量,而弱筋小麦则应提高淀粉含量。在淀粉粘度特性7个参数中,以峰值粘度和糊化温度变异度最大。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以优质专用小麦符合国标(GB/T17892—1999、17893—1999)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为条件的淀粉指标被初步提出:一等强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68.8%,直链淀粉含量应≤13.5%;二等优质强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71.1%,直链淀粉含量应≤14.5%;优质弱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78.5%,直链淀粉含量应≥17.3%。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灵芝中糖类物质分析及方法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长白山灵芝糖类物质的含量。方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灵芝中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葸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灵芝中总糖的含量为19.65%,还原糖的含量为8.66%,多糖含量为10.49%。结论:灵芝中总糖和多糖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对不同来源金银花、山银花花蕾及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样品绿原酸含量均符合2005年版药典规定的含量(1.5%)标准;金银花各来源样品花蕾、花中木犀草苷的含量,除浙江文成野生花蕾样品外,均符合2005年版药典规定的含量(0.1%)标准;不同来源山银花花蕾、花中木犀草苷的含量均低于0.1%.且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茶叶中EGCG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法对茶叶中的EGCG进行含量分析,线性方程为:Y=2401x-1808.9,相关系数为:r=0.9975,回收率为95.738%,RSD=1.45%,测得样品含量为0.7660%.此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分析结果准确。以乙酸乙酯提取的EGCG含量最高,达16.1169%。  相似文献   

19.
苎麻叶产量的观测及其饲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沅江是有名的苎麻之乡,1987年全县苎麻种植面积达40万亩,有丰富的苎麻叶资源。在以前苎麻叶没有进行综合利用,全部掉入地中作了肥料。据国内外资料报道,苎麻叶养分含量丰富,养分种类齐全,可以食用和饲用。湖南农学院马曼云等报道:干苎麻叶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0.5%,粗脂肪含量6.7%,  相似文献   

20.
苎麻(Boehmeria)绿原酸和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苎麻属的三个种和一变种共5份材料进行了绿原酸、总黄酮含量分析测定。其叶绿原酸平均含量为0.354%,变异系数为41.25%。根的总黄酮平均含量为0.362%,变异系数为9.33%。其绿原酸、总黄酮含量低于杜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