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北农业》2014,(10):1-1
10月15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河北召开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小麦生产,体现了对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坚定决心,各级农业部门要以高度的自觉、坚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毫不放松地抓好小麦生产,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做出新贡献。余欣荣指出,小麦是重要的口粮品种,必须立足国内自给;黄淮海地区是小麦的优势产区,必须勇于承担重任。  相似文献   

2.
一是农民“口粮”已有90%以上是大米和面粉,不论在粮食主产区还是在经济作物区、缺粮区,完全食用自留口粮的农户大大减少,需要品种调剂和余缺调剂的约占口粮消费量的一半以上。二是农民口粮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食用,形成口粮来源的多渠道。除兑换外,有的委托加工,还有的通过购买  相似文献   

3.
武拉平  田甜 《农业展望》2013,9(4):66-70
受资源、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粮食生产面临较强的约束性和不确定性;受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提高等影响,粮食需求呈现较强的刚性,中国粮食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可选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构想。研究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可选择的模式有直接进口、对外投资种粮进口、援助其他粮食净进口国发展粮食生产以及建立国际"粮食协定",同时认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要实现从粮食安全到口粮安全、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多样化两个转变;因此,在保证口粮基本自给的同时,应适当扩大饲料粮进口,小麦和大米自给率分别维持在95%,玉米自给率可适当放宽到90%。  相似文献   

4.
魏斌 《农业展望》2014,(1):53-60
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玉米、小麦、大米进口及出口状况。在概括全球玉米、小麦、水稻生产情况的基础上.预计未来全球粮食产量、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对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情况作了介绍,预计未来阿根廷、巴西和乌克兰玉米出口潜力较大;俄罗斯、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小麦出口潜力较大;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潜力较大。预计未来中国口粮(大米)增加进口的难度较大,饲用粮食(玉米)增加进口相对容易,未来国际小麦贸易量波动较大,增加进口需要选择合适时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玉米、小麦、大米进口及出口状况。在概括全球玉米、小麦、水稻生产情况的基础上,预计未来全球粮食产量、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对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情况作了介绍,预计未来阿根廷、巴西和乌克兰玉米出口潜力较大;俄罗斯、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小麦出口潜力较大;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潜力较大。预计未来中国口粮(大米)增加进口的难度较大,饲用粮食(玉米)增加进口相对容易,未来国际小麦贸易量波动较大,增加进口需要选择合适时机。  相似文献   

6.
正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情况。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一些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造成国际粮价上涨。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情况,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解释,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13 277亿斤,创历史新高,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相似文献   

7.
由于内外价差较大,近年来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口动力较大,给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提出了挑战。日本与中国同为东亚小规模农业,也面临国内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大宗农产品内外价差较大的问题,但由于进口调控措施比较完善,日本大米进口基本稳定在非常有限的水平,未对国内产业造成较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日本调控大米进口的主要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国粮食进口调控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中国累计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13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80.7%。中国进口的谷物和谷物粉种类主要包括小麦、稻谷及大米、玉米、大麦等。其中,小麦、稻谷及大米、玉米为中国主要口粮产品。在谷物进口中,小麦和大麦较为稳定,稻谷及大米进口量较小,  相似文献   

9.
近期,“五常香米”抛光加香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这是近年来我国大米加工出现了只符合商业需求、不符合营养科学和节粮节能等要求的过精过细倾向的一个缩影和暴发。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最近测算显示,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为例,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400万t,相当于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近千万亩稻田一年的产量。专家建议,国家应采取措施遏制食品加工过程特别是大米加工的粮食损失、能源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1年以来,中国大麦进口格局呈现进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进口来源市场比较集中、大麦作为玉米替代品占饲料粮进口比重较高等特征。国内大麦产能逐渐萎缩、大麦需求急剧增加和进口大麦较国内大麦与玉米均具有价格比较优势是当前中国大麦进口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鉴于未来中国大麦大量进口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本文采用构建的进口依赖性风险指标测算中国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探究未来多元化进口渠道的可能性,认为未来拓展大麦进口来源可供选择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等。据此,本文提出稳定国内大麦高质量产能、优化大麦进口区域结构,积极布局全球产业链,加强信息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饲料粮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对合理布局饲料粮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算了2010-2020年饲料粮、口粮产量,具体分析了饲料粮、口粮生产的空间变迁规律及重心移动轨迹,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探究影响饲料粮生产布局的因素。(1)研究期间,中国整体饲料粮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饲料粮主产省份增加,口粮生产布局趋于稳定。二者主产省份略有重合,但并不十分一致。(2)饲料粮与口粮生产重心均有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3)口粮绝对安全,饲料粮供给保障能力亟须提高。(4)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比较收益、交通运输线里程、生产设备投资、化肥施用量、耕地灌溉面积和财政支农对于本地饲料粮产量有正向促进效果。邻近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比较收益、饲料粮从业人数和财政支农会影响本地区的饲料粮生产,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促进饲料粮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并降低主要农产品进口风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市场贸易、流通运输、政治经济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2001年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风险水平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口风险总体趋于增加,进口来源高度集中、进口规模巨大;五大主要品种中,谷物、肉类的进口风险趋于下降,奶类进口风险波动较小,油料、糖料进口风险处于高位;进口风险种类包括高对外依存度风险、价差驱动风险、进口来源集中风险、政治经济风险与运输风险;进口风险受金融危机全球贸易网络传导、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与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建议从立足大食物观优化农产品进口布局与政策设计、注重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积极推进自贸区及全球农业经贸合作、强化对全球农产品贸易市场运行风险的监测与调控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降低农产品进口风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了我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由于竞争力不足,我国农产品进口冲击压力增大,农产品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同时并存,要重视这次在开放条件下新出现的总量问题。从全球化、市场化、气候变化和可持续等视角分析来看,要以耕地红线为底线,以口粮绝对安全为前提,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以优量、提质、降本、增收为主线,启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农业安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锐  卢根平  陈倬  王新华 《世界农业》2020,(5):47-56,75
近几年来,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白热化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影响了中国粮食进口安全。目前中国粮食进口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国际粮食禁运、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国际市场供给紧平衡、进口来源分布集中、粮食运输风险、外汇支付能力风险等。虽然目前粮食进口仍在配额范围内,占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如果进口持续快速增长,上述风险将会显现或者加大。因此,中国需提早布局,通过建立国际国内市场价格预警机制,完善期货市场,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加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等,完善粮食进口调控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以便降低进口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中国稻米进口量激增,创下了历史纪录。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中国稻米进口总量、各品种进口量及进口国别等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水稻丰收使得东南亚各国之间展开了稻米出口竞争,进而拉低了国际市场稻米出口价格,并继而大大低于国内价格是2012年中国稻米进口激增的根本原因。但从形势来看,国际稻米价格应不会长期在低位运行,中国稻米大量进口也不会长期持续。为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口粮高度自给,同时应对饲料粮适度放开。此外,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FAO和WTO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2000—2019年的相关数据和虚拟资源测算方法,测算了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虚拟水土资源进口量,并测算了2000—2018年因进口这四种粮食产品而节省的虚拟化肥和虚拟农药的施用量,定量分析了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土资源进口对中国水土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从资源效应看,2000—2019年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在逐年增加,2019年中国进口的虚拟水资源为492.73亿米3,占当年农业用水总量的13.38%;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为4830.50万公顷,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1.62%。②从进口来源看,大豆是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作物,巴西和美国是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国。③从环境效应看,2018年,中国因进口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种粮食而节省的虚拟农药和虚拟化肥分别为43.40万吨和646.72万吨,分别占当年中国农药、化肥施用总量的28.86%和11.46%。21世纪以来粮食贸易中虚拟资源的进口显著缓解了中国的水土资源短缺压力,减少了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为此,应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来解决中国水土资源供需矛盾,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立足于居民整体食物消费趋势的判断与分析,分别测算了薯类杂粮对谷物、动物产品对口粮、饲草料对饲料粮的替代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粮食需求做出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受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薯类杂粮口粮消费增加等因素影响,与2014年相比,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需求量将分别减少539万t、108万t;增加饲草料在草食动物的饲喂比重既能明显改善其饲料营养结构,还可节约使用籽粒玉米1 100万t、豆粕770万t;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进口大豆、适量玉米及杂粮,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可以调减为6.04亿t,调整出567万hm2播种面积用于发展青贮玉米、牧草或休耕。上述结果可为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吉林省长春市的白领秦双,从来没有玩过网络世界的"开心农场",却开始了现实版的"订种口粮活动"。为了吃得健康,她托农村的亲戚留下地,专门为她和她的同事们种绿色水稻。秦双的做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甚至在长春市掀  相似文献   

20.
依据粮食安全的定义,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配额制、高关税和国内市场高粮价的背景下,中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取粮食的能力。结合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认为中国应立足于口粮高度自给、玉米等饲料粮适当进口,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以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并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