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较大也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转移特征对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将常用于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劳动力结构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特点,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呈现传统农业大省的典型特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基础优势逐渐削弱,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强,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转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渐高、二三产业转移为主、以亲属介绍外出为主、以向东中部地区转移为主以及向地级市转移为主的特点;农村从业人员分行业就业中,农业虽然基础比重较大,但普遍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虽基础就业人数不多,但竞争力较强,具体到河南省各地市的部门优势不甚明显,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SSM的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转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渐高、二三产业转移为主、以亲属介绍外出为主、以向东中部地区转移为主以及向地级市转移为主的特点;农村从业人员分行业就业中,农业虽然基础比重较大,但普遍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虽基础就业人数不多,但竞争力较强,具体到河南省各地市的部门优势不甚明显,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7,(20):3-4
河南是典型的农业人口大省,如何有效破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对近10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湖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过剩,但文化素质却不高。应因地制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郭群鹏 《河南农业》2012,(14):16+22
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与迟缓,是制约河南省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和中原经济区战略运行的重要障碍,也是造成河南省广大农业人口贫困的主要问题。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为河南省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推行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村劳动力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切实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规模大,流动频繁,2017年河南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 939万人,居全国第一位。虽然农村劳动力规模大,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就业政策、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等方面的不平等,在河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并未在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劳动就业权的实现,应加快制度建设,完善就业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  相似文献   

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河南省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河南省的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0.
正年初以来,洮南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为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步伐,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截至6月末,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46735人,完成年计划目标61000人的76%,其中异地转移就业19518人,就地就近安  相似文献   

1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动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与劳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体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本身素质、技能与就业能力提高的需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产率、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本基础建设、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转移者个人与社会对农民入住城市成本的支付能力等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新疆必须坚持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与外部转移相结合,以内部转移为主的方针。在组织、引导农业劳动力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的外部性转移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的能力。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社会增效和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按照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要求,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因素,分析研究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技能,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3.
略论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年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改革,使长期隐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明显地游离了出来.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又全面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相分离,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劳动大军流动潮,国家也及时调整了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允许农民以各种经济形式从事工商业劳动.贵州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进程相对缓慢.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何,直接影响着贵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所谈的转移是指从农村劳动力就业于传统农业向就业于其它产业、行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以全国5个省101个村实地调研的大样本数据为例,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分为只务农、只务工和兼业3种类型,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就业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区特征、土地是否流转、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以及所在地区均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更好地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需要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提高农民收入势在必行。通过调研并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政府应加强农业产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以此实现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关键在于提高拟转移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重点在于加强对拟转农民就业前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3月中旬召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现场动员会为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实现农业损失劳务输出补,确保大灾之年农民增收,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就业在去年基础上实现大的突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6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少于110万人,在今年5月底前开展各类现场招聘会500场次以上.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现有农业人口145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700万人。到2012年全省有近5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到非农领域就业。2007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0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17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8%。山东等  相似文献   

19.
3月中旬召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现场动员会为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实现农业损失劳务输出补,确保大灾之年农民增收,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就业在去年基础上实现大的突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6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少于110万人,在今年5月底前开展各类现场招聘会500场次以上。  相似文献   

20.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民问题始终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是制约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瓶颈。如何科学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移模式是否选择得当,是影响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上应采取的模式,以实现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从而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