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桑菌核病是果桑最主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桑葚.桑树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菌核随桑葚落地,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盘内子实体上生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雌花上,菌丝侵入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2.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适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子囊盘形成高峰期防治两种类型油菜的菌核病均优于子囊盘形成始盛期和盛末期的效果,故子囊盘形成高峰期就是油菜菌核病的最佳防治期.以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的高峰期作为防治指标,可统一不同类型油菜或不同生育期的油菜防治菌核病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2004,(5):19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菌核病菌的萌发和子囊盘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0~25℃,最适土壤相对湿度80%~90%,良好的通气条件。菌核的萌发不需要光,但子囊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核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的萌发,子囊盘柄的长度最长不超过8 cm。因此,秋季深翻灭茬,可有效防止第二年菌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紫云英菌核病属子囊菌类之盘菌目,因为寄主的受病部分常发生很多黑色的菌核,故名菌核病。菌核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直径一般为数微米,色泽自乳白而灰白,成熟时表面黑色,剖开后内部为乳红色,系由菌丝密切结合的拟柔组织组成的。菌核在环境适宜时,可生出乳白色的小芽,顶端形成子囊盘。子囊盘的数目依菌核之大小而不同。菌核小者仅一枚,大者可产生3-5枚不等。子囊盘直径约为0.5-3微米,为淡赭色,柔软易破,盘内  相似文献   

6.
菌核病是呼伦贝尔盟和呼和浩特市郊蔬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通过1987~1988年的调查和研究,明确该地区蔬菜菌核病的蔬菜寄主分属6科16种。通过对菌核形态,菌核萌发和子囊盘产生、子囊、子囊孢子和子囊盘尺度,病菌培养性状的比较,肯定呼盟和呼市郊区蔬菜菌核病的病原均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该病在呼市郊区保护地黄瓜上发病株率常年可达0.24~40.0%,在呼盟保护地青椒上发病株率常年可达10.0——15.0%  相似文献   

7.
向日葵菌核病菌的萌发和子囊盘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0~25℃,最适土壤相对湿度80%~90%,良好的通气条件.菌核的萌发不需要光,但子囊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核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的萌发,子囊盘柄的长度最长不超过8 cm.因此,秋季深翻灭茬,可有效防止第二年菌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9.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  相似文献   

10.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一、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11.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和越夏.它是影响油菜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较大.菌核在每年3月~4月萌发,产生子囊盘.  相似文献   

12.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相似文献   

13.
顾鑫 《农学学报》2015,5(11):26-29
为明确不同大豆栽培密度下菌核病的病情指数及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于2014 年设3 个密度处理,分别为:25 万株/hm2、30 万株/hm2、35 万株/hm2,在大豆花期测定田间平均土壤湿度、平均土壤温度、茎秆强度、茎秆粗度、菌核子囊盘萌发个数5 个影响因子及8 月末大豆菌核病病情指数,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密植尽管增产,但病情指数提高了,其主要原因是茎秆强度的减弱及子囊盘萌发个数的增多导致了菌核病发生严重,以后在密植的生产田中如果田间子囊盘萌发过多,应对菌核病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4.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肋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子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15.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近几年,黑龙江省红兴隆地区大豆菌核病有上升趋势,特别是2002年该地区许多地块发生大豆菌核病,造成大豆植株大面积死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而大豆纹枯病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茎上病斑呈不规则形云纹状,褐色,边缘不明显,表面缠绕白色菌丝,后渐变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核。叶上初生水渍状不规则形大斑。一、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17.
在稻油轮作区,油菜菌核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来自于洒落在田埂上的菌核。应用乙多洗合剂大面积喷洒田埂,控制病菌子囊盘萌发和子囊孢子弹射,从而减轻发病。结果表明:方法可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于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在灭菌胡萝卜片上培育1个月即可产生大量的成熟菌核,这些菌核在20℃下保湿10-30d即可形成大量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菌株Zxd-1的菌核最容易前发。试验还表明按这一程序获得的子囊孢子长出的菌丝能感染油菜,抗(耐)性品种(中油821)和感病品种(Westar)对接种体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黄瓜菌核病是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一种重要病害,多在春季至秋季发生,该病主要危害黄瓜果实和蔓叶。病害严重时产量损失较大。笔者总结了黄瓜菌核病的病因以及流行情况,结合冀中南温室栽培防治经验归纳如下,供广大种植户参考。一、黄瓜菌核病的病因以及流行情况黄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一般可存活两年左右。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  相似文献   

20.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 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子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在灭菌胡萝卜片上培育1 个月即可产生大量的成熟菌核,这些菌核在20℃下保湿10~30 d即可形成大量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菌株Zxd-1的菌核最容易萌发。试验还表明按这一程序获得的子囊孢子长出的菌丝能感染油菜,抗(耐)性品种(中油821)和感病品种(Westar)对接种体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