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对采自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郊区黄萎病的5个菌株,通过茄茎柱、杏干培养基和30℃下生长的观察,确定呼、包郊区茄黄萎病菌均属大丽菊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证明:菌丝生长最低温度为5℃,适温范围为22.5~25.0℃,以22.5℃生长最适,最高生长温度为33℃。孢子萌发适温为25.0℃。菌丝在 pH4~9范围内均可生长,以 pH6生长最适。菌丝碳源营养中甘露醇、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生长最适。初侵来源试验表明:土壤、病残体中的微菌核、厚垣孢子和休眠菌丝体是呼、包两市茄黄萎病的初侵来源。种子不是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2.
3.
菌核病是呼伦贝尔盟和呼和浩特市郊蔬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通过1987~1988年的调查和研究,明确该地区蔬菜菌核病的蔬菜寄主分属6科16种。通过对菌核形态,菌核萌发和子囊盘产生、子囊、子囊孢子和子囊盘尺度,病菌培养性状的比较,肯定呼盟和呼市郊区蔬菜菌核病的病原均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该病在呼市郊区保护地黄瓜上发病株率常年可达0.24~40.0%,在呼盟保护地青椒上发病株率常年可达10.0——15.0%  相似文献   
4.
通过1987~1989年的研究,肯定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在生产中应用收到显著效果。使用含药介质法和纸碟抑菌法室内筛选,结合田间试验测定速克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退菌特等18种不同有效成份和剂型的杀菌剂,证明有效成份1000ppm的速克灵抑菌效果最好,室内抑菌效果86.11%,田间喷雾预防防效88.89%,治疗防效100%;甲基托布津室内抑菌效果64.44%;田间预防防效75.0%,治疗防效73.68%;多菌灵室内抑菌效果65.56%;田间预防防效77.78%,治疗防效50%。生产中使用50%速克灵wp.1000倍,重病棚在子囊盘出土后3d喷打第1次药,间隔10d喷第2次药,防效93.06%;70%甲基托布津wp.500倍,防效90.61%;50%多菌灵wp.500倍,防效77.55%;50%速克灵wp.和40%超微多菌灵wp.1:1混合剂,比单用多菌灵提高防效。发病初期或轻病大棚,用50%五氯硝基苯wp.50倍的0.2%琼脂胶悬液,涂抹病株的病班有94.23~100%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茄黄萎病化学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茄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是我区露地和保护地茄子的主要病害,由于发生普遍和损失严重,目前成为限制茄子生产的重要影响因子。1987年8~10月,室内对8种杀菌剂毒力测定,证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白霜净胶悬剂、Busan 乳油有很好的抑菌效果.1988年5~8月通过大田防治和测产试验,发现用多苗灵与白霜净交替定植前的苗期喷雾,有防病和增产的作用;定植后用多菌灵或白霜净分别加1%平平加茎杆涂药或稀释灌根,亦有防病和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茄子黄萎菌生物学特性及初侵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市郊区5月份黄瓜大棚内,南北两侧的土温不一,出盘前10d是否存在18~20℃适宜产果萌发的±温,对菌核病菌(Selerotinia sclerotiorum)出盘的早晚和数量有重要影响。棚内北半侧土温较低,是子囊盘出土比南半侧早、出盘持续期长,数量多和发病重的重要原因。由于充足的灌溉,棚内土壤含水量不是影响出盘时期和数量的限制因子。当年病害的严重程度,主要决定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出盘期间,是否存在对孢子萌发侵入有利的20~25℃气温,和大于80%左右的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明确呼市蔬菜公司菜库在冷藏期间造成蒜苔严重腐烂和损失的主要病害种类。根据诱发产生的病原物镜检,初步鉴定主要是青霉菌(Penicillium sp.)占病斑数的33%,丝核菌(Rhizoctonia sp.) 占病斑数的30%,疫霉菌(Phytophthora sp.)占病斑数的10%,未产生病征的病斑占27%。对冷藏蒜苔发病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最大贮存期限的估测,提出以湿腐的流行速度和从有效积温予测的探讨。并对冷藏蒜苔控制病的发展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