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陆地棉免打顶对株高和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陆地棉矮化免打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为材料,运用形态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其株高、主茎节间长和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在出苗至现蕾初期,突变体和野生型Ⅰ植株的株高无明显差异,现蕾期后,突变体与野生型Ⅰ的株高差异逐渐明显,且差异显著,但主茎节间数无显著差异;突变体与野生型Ⅰ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差异极显著,与野生型Ⅱ差异不显著,突变体与野生型Ⅰ、Ⅱ的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差异显著。从总体上看,本试验的突变体品系能够满足棉花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2.
以籼稻品种蜀恢498(R498)及其通过EMS诱变产生的不同穗型籼稻突变体R816、R772、R449为试材,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穗型水稻穗部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R498为弯曲穗型,R816和R772为直立穗型,R449为半直立穗型;直立穗突变体的穗长变短,比野生型短约17%,半直立穗与弯曲穗型在穗长方面无显著差异;稻穗抗弯曲能力表现为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弯曲穗型,直立穗突变体穗轴直径、穗下第一节直径及大小维管束数等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弯曲穗品种,半直立穗型的抗弯曲力显著大于野生型;直立穗突变体紧凑的穗部形态、更粗的直径以及穗颈中含有更多的大小维管束,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有利于稻穗保持直立。  相似文献   

3.
以陆地棉矮化突变体为材料,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研究棉花矮化突变体的主茎生长动态变化和矮化性状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矮化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在出苗到现蕾初期株高无明显差异,现蕾后株高差异逐渐明显,但在各生育期主茎节间数、果枝数等无显著差异,矮化突变体株型紧凑。在矮化突变体杂交后代F2植株中,植株高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变异,且集中在平均株高值上下的一定范围内,平均株高值附近植株量大,呈正态分布,棉花株高属数量遗传。  相似文献   

4.
多分蘖矮秆水稻‘tdr(t)’是在半矮秆籼稻品系‘E20’中发现的一份突变体.与野生型‘E20’相比,‘tdr(t)’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增多,育性降低,各节间所占株高比例与野生型基本一致,属于矮秆突变体中的dN型.用5个株高正常的半矮秆水稻品种(系)与其杂交,对F1、F2、和BC1F1的遗传分析表明,‘tdr(t)’矮生性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tdr(t)’表现矮秆和多分蘖,是研究株高与分蘖发育机理关系的一份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黍子突变体株高、节间和穗部等表型差异及对外源赤霉素的敏感性,以野生型‘260’及其EMS诱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87’为试验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茎秆细胞学、内源激素含量及喷施外源赤霉素后的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260’相比,矮秆突变体‘87’成熟期株高、穗长和千粒重分别下降53.3%、31.8%和1.7%;茎粗和分蘖数分别增加14.1%和113.3%。突变体株高的下降与节间数无关,主要由中下部节间长度缩短造成。经细胞学观察,矮秆突变体茎秆缩短主要是由主茎茎节纵向细胞尺寸减小所致,茎粗增加是由横向细胞数目增加造成的。喷施外源GA3后,植株高度变化与喷施清水基本一致,成熟期矮杆突变体‘87’内源GA1+GA3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260’,可见矮秆突变体‘87’为GA不敏感性突变体,导致植株矮化并增强了抗倒伏性能,可作为黍子矮化育种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6.
植物细胞中,脲酶活性的存在使得尿素经水解后能够成为可被直接利用的铵态氮。脲酶的活性需要金属镍离子的活化,同时也需要三种脲酶辅助蛋白UreD、UreG及UreF的协同作用。本文对T-DNA插入的水稻脲酶辅助蛋白基因Osured突变体的农艺性状、氮素营养生理以及相关的酶活性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1~7d,Osured突变体中的脲酶活性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显著低于野生型约60%~80%;精氨酸酶活性显著增加,高于野生型约30%~40%。在水稻幼苗期和分蘖期,突变体则表现出生长受到抑制而植株矮小(其株高、根长显著低于野生型)、分蘖减少,脲酶活性也明显低于野生型约60%~90%。由此表明,OsUreD的功能对维持水稻正常脲酶活性的必要性;该基因的突变导致植物中脲酶及精氨酸酶活性改变等氮代谢途径的紊乱,可能是突变体水稻生长受阻以及分蘖数减少的重要分子生理学因子。  相似文献   

7.
以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获得的6份大麦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亲本'花30'为供试材料,采用营养液盐胁迫水培方法,测定了苗期的形态指标(株高、分蘖数、干重)和不同部位(根、茎叶)钠/钾离子的含量,并对其耐盐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下6份大麦突变体及其亲本苗期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株高、分蘖数和干重等形态指标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不同突变体间以及突变体与亲本间在多个测定指标上存在差异,形态指标耐盐性综合评定3份突变体(A7-6、A7-12和A7-20)耐盐性优于亲本'花30',地上部K~+/Na~+含量比例表明2个材料(A7-6和A7-20)耐盐性优于亲本'花30',综合比较认为1份突变体(A7-20)苗期耐盐性优于亲本'花30'。  相似文献   

8.
以伽马射线诱变籼稻品种"93-11"获得的5个长穗颈突变体"eR-1~eR-5"为材料,与野生型对比研究表明,5个长穗颈突变体植株、倒Ⅰ节间和倒Ⅱ节间分别显著增高和变长,穗长显著变长,突变体"eR-4"和"eR-5"分蘖能力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变化不显著,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突变体"eR-1"和"eR-2"的单株产量显著下降。等位性测定表明,突变体"eR-1"、"eR-2"、"eR-4"和"eR-5"的eui突变基因相互等位,并与已报道的eui基因等位,而与突变体"eR-3"的eui突变基因不等位。由此说明,"eR-3"是一个新的长穗颈突变体,其长穗颈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以陆地棉突变系高秆1号和正常株高野生型N089为试验材料,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测量其株高、节间长、节间数、第一果枝节位高等表型性状。由结果推测,决定高秆突变系的株高主要是较高的第一果枝节位与较长的节间长度与节间数无特别关联。酶联免疫法分别测量高秆突变体和正常株高棉花棉籽中的激素含量,发现高秆1号的种胚中3种与促进生长有关的激素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玉米素(ZR)含量都极显著高于正常株高的野生型N089,分别是其含量的236.8%、167.7%、279.1%,而生长抑制型激素脱落酸(ABA)含量则极显著地低于野生型,只有野生型的76.0%。对高秆1号和野生型倒3节间横、纵切片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高秆1号纵向切面的细胞长度及细胞数目极显著地多于野生型,而横向切面细胞直径的大小在突变系与野生型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这从细胞学角度证明了高秆突变体植株的高秆化,是茎秆纵向区间细胞长度明显变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及观察矮秆窄叶突变基因控制的农艺性状的变化。【方法】选用高秆小豆种质资源GM904与nld进行杂交,对亲本和F2、F3、F4各世代分离群体中个体形态进行调查统计,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第1至5节间长、前10节间长、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荚长、荚宽、单株荚数等15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中矮秆窄叶性状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前10节间长、荚长、单株荚数的广义遗传力达到0.9以上,可作为小豆杂交育种的选择指标。【结论】矮秆窄叶突变基因导致株高变矮,叶变窄,茎变细,主茎节数减少,各节间长缩短,荚变小,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一份烤烟烟叶突变材料的叶色遗传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从花药培养中获得的1份纯合的烤烟黄叶突变材料的生长特性、农艺性状及其遗传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是由2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一个新的突变材料,幼苗期表现为黄色,长势与正常绿色植株一致,其与正常绿色纯合烤烟品种正反交的F1表现为正常绿色,F2的绿叶植株数与黄叶植株数的比值符合孟德尔的经典遗传规律15(绿叶)∶1(黄叶)的分离比例,其轮回亲本BC1的绿叶植株教与黄叶植株数的比值符合3(绿叶)∶1(黄叶).  相似文献   

12.
用大麦品种富士二第经r射线3代,合计90kr的处理后代中得到的“上部叶片缩短型”突变体和10个大麦品种,研究了突变体的主要性状表现和光合器官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部叶片缩短型”突变体与富士二条相比较,具有上部叶片短、无旗叶、株型矮等特点,除千粒重稍低于富士二条外,其他性状与富士二条无显著差异;剪叶对大麦千粒重有负效应,但不显著,剪芒对大麦千粒重仍有负效应,其中大部分显著,少部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林木数量遗传方法特别是方差分析法对尚未结果的柚6a生苗树体、叶片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增益等遗传参数的测算,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研究中涉及的叶片形态、解剖、叶绿素含量3类12个性状的相同组合不同单株间多数性状均有显著差异存在,而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从测定的7个树体性状来看组合间差异明显;且树冠体积、树高、叶幕厚、枝条长度4个性状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均大,遗传力、遗传增益均较高;同时遗传力大小也表现叶解剖结构性状>叶绿素含量性状>叶形态性状。  相似文献   

14.
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13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的根、茎、叶构件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品种间株丛密度、鲜草产量及茎叶比等生产性能差异,同时对抗锈病能力进行品比。结果表明,113个品种间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厚、根粗、根长、根体积等构件性状存在显著差异。2鲜草产量、密度和茎叶比等生产性能指标有极显著差异,青引1号鲜草产量达55 215.93 kg/hm~2,林纳仅为26 075.56 kg/hm~2;阿坝密度达1 385.19枝/m~2,青海甜仅625.93枝/m~2;阿坝茎叶比6.35,林纳仅1.15。313个品种锈病感病率均为100%,感病级都大于3级,7个品种抗性为中感(MS),2个品种为感病(S),4个品种为高感(HS)。4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茎叶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基径、叶片数、叶宽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鲜草产量和抗锈病能力与构件性状、株丛密度无相关性。5聚类分析把13个品种分为5类,生产时要依据草地建设(如青引1号和陇燕1号)、天然草地改良(如阿坝和青引2号)或生态治理(如林纳)等生产目的,选择相应类型的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月季品种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引进的13个月季品种资源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和系统聚类法对其进行了分类与评价.结果表明:13个月季品种在花色、叶片大小等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所调查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8个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2.91处,将13月季个品种分为4组,其中1号品种单独为一组,5,13,6号品种聚为一组,3,7,12号品种聚为一组.2,8,9,10,11,4号品种为一组.1号月季品种蔓生、低矮,花小,花繁密,是良好的地被资源;5,6,13号株高较高,花大,枝条数目中等,是良好的切花品种资源;其余品种可用于道路美化或花坛应用.  相似文献   

16.
3种黄连叶片表皮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角叶黄连、峨嵋黄连、味连等3种黄连的叶片气孔长度、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细胞数等表皮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黄连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叶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以波纹型为主;叶片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有深波纹型、波纹型和浅波纹型,其中三角叶黄连以深波纹型为主。3种黄连叶片气孔分布在下表皮,属于无规则型。SSR测验气孔长度、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细胞数等均表现种内差异性比种间差异性大。  相似文献   

17.
多叶型和三叶型紫花苜蓿产量与相关性状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多叶型和三叶型苜蓿的生长特性、光合速率和产量等,以及相同性状在两类叶型之间的差异,为苜蓿的品种改良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选育的多叶型紫花苜蓿和普通的三叶型紫花苜蓿进行田间试验,并对其生长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数据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类叶型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光合速率与产量相关性的回归方程,并对两个方程中的相同性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枝条密度、比叶重、单枝干重、株高、单枝复叶数、光合速率、茎叶比和鲜干比等性状与多叶型苜蓿产量显著相关,株高、枝条密度、比叶重、节间数、鲜干比和茎叶比等性状与普通三叶型苜蓿产量显著相关。5个显著影响两类叶型苜蓿产量的相同性状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多叶型紫花苜蓿的枝条密度,茎叶比、鲜干比均显著低于三叶型,比叶重显著高于三叶型苜蓿(P<0.05),两类叶型苜蓿的株高差异不显著;【结论】多叶型品系的产量显著高于三叶型品种,影响两类叶型苜蓿产量的性状并不相同,同一性状对两类叶型紫花苜蓿的产量影响程度不同。影响产量的生长性状中,多叶型苜蓿虽然枝条密度比三叶型低,但比叶重的增高、茎叶比和鲜干比的降低仍促进其产量的提高。通过合理密植、促进分枝,可进一步提高多叶型苜蓿的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8.
小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氮效率评价及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麦成株期氮效率评价方法,挖掘和筛选氮高效种质资源,为小麦氮效率的生理机制研究和氮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方法】2018—2020年,以108份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4个氮肥处理水平(0、180、240和360 kg·hm-2),调查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茎粗、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和单穗产量11个农艺及产量性状,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小麦品种进行耐氮性评价和基因型差异分类。【结果】连续2年的数据结果显示,在低氮胁迫下,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茎粗、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和单穗产量8个性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旗叶长对氮胁迫的敏感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9.766%、16.661%、9.361%和9.275%,累积贡献率达75.064%。以耐低氮性综合评价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麦品种划分为强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间型、较敏感型和敏感型5类。筛选出耐低氮型小麦品种5份,温麦19、西农529、石4185、陇麦212和丰抗2,强耐低氮型小麦品种2份,中麦875和西农158。与低氮胁迫不同,高氮胁迫仅抑制茎粗、千粒重、粒长、粒宽和单穗产量5个性状,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可育小穗数和穗粒数6个性状值随施氮量上升而增加。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1.348%、20.387%、12.452%和9.850%,累积贡献率达74.037%。依据耐高氮性综合评价D值,将供试小麦品种划分为耐高氮型、中间型、高氮较敏感型和高氮敏感型4类。鉴定出耐高氮型小麦品种9份,包括兰考矮早8、良星99、农大179、豫农9901、兰考926和郑农46等。基于籽粒产量和氮综合评价D值,将108份小麦品种划分为4种氮效率类型,双高效型(西农158和陇麦212等)、低氮高效型(西农585和石4185等)、高氮高效型(长丰1号和中种麦10号等)和双低效型(金丰7183和泛麦5号等)。【结论】供氮水平对小麦产量相关性状指标有显著影响,基于小麦种质间氮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结合3种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评价小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氮效率状况。  相似文献   

19.
水稻齐穗期冠层温度分异及其相关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晴昼有水层、晴昼无水层和夜间有水层等不同条件下,通过对水稻不同品种(系)齐穗期茎、叶表面温度和气孔、最终产量等性状的观测,研究了水稻冠层温度的分异及其相关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品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温度分异现象,在不同天气和土壤水分状态下,水稻冠温均表现为差异显著的3种类型—暖温型、冷温型和中间型。在晴昼有水层条件下,暖温型与冷温型冠温相差幅度为0.1~2.3℃;在晴昼无水层情况下,冠温相差幅度为0~6.7℃,在夜间有水层条件下,冠温相差幅度为0~1.4℃。总体上看,有水层的冠温普遍低于无水层的冠温,夜间的冠温均低于白昼的冠温。与冷温型水稻相比,暖温型水稻的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较大,而气孔密度较小,蒸腾速率较低,中间型水稻介于两者之间。暖温型材料产量高于冷温型材料,但没达到显著差异,且各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没有明显规律。冷温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度和垩白率较低,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优,但其他稻米品质差异没有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对涪麦冬直立型和匍匐型两种株叶型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直立型涪麦冬的叶长、单个主块根干重与收获指数均大于匍匐型涪麦冬的,且差异极显著或显著。直立型涪麦冬的多数性状变异系数小于匍匐型涪麦冬的,且性状间的相关性不如匍匐型涪麦冬密切。主块根干重、收获指数、地上部干重和主块根个数等性状与块根总干重间的关系在两种株叶型的表现上都较为密切,分枝数、叶片数与块根总干重的相关性在两种株叶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