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豫花14号是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所选育,199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产、早熟、优质白沙型抗病花生新品种。在河南省区试及生产试验中,荚果和籽仁产量分别达到2960.6-3322.5kg/hm^2和2241.8-2423.9kg/hm^2,籽仁比对照增产10%以上,高产示范中荚果产量达到6750kg/hm^2。其生育期110d左右,适合于夏直播。高抗青枯病,且品质优异,蛋白质含量28.94%,亚油酸含量高达42.58%,荚果美观,籽仁色泽鲜艳、光亮。  相似文献   

2.
依据农业行业标准NY147-88对10种粳稻品种进行米质测定,利用数学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10种粳稻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明粳2号综合品质最优;Gun20、越定、龙双广综合品质较好;糯谷、玉米稻、Kang-bae do、Jineiya综合品质一般;Perurithuo.69.29、畸剑稻综合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3.
土壤钙素水平对花生施钙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7个点次的田间试验表明,土壤钙素水平与花生施钙增产效果关系密切。土壤钙素水平越低,增产效果越显著。在土壤水溶性钙39~162mg/kg范围内,每公斤CaO可增收花生果-0.75~28.2kg,其增产幅度为-3.5%~82.7%。同时,施钙对改善花生品质有一定作用,可明显增加饱果、减少秕果,提高出米率。  相似文献   

4.
中棉所21     
中棉所21是我国“八五”攻关首批育成的抗虫、抗病、高产棉花新品种,199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霜前皮棉每公顷945~1029公斤,比中棉所12增产6%~8.4%;河南省生产示范中、高产田块霜前皮棉每公顷可达1500公斤。其纤维品质优良,2.5%跨长29...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穗肥追施时间对水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穗肥追施时间越晚,加工品质越好,而产量和食味品质明显降低。这种趋势以出穗前25d为准,有跳跃式的质的变化.所以为了提高产量和增加食味品质,水稻的穗肥追肥时间不应晚于出穗前25d  相似文献   

6.
400份花生品种资源的分析鉴定与评价/李光耀(河南省农科院科学实验中心)河南农业科学.1993,(9).-4~8对国内400份花生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变幅为19.23%~31.24%,龙生型为19.23%~30.15%,普通型为19...  相似文献   

7.
豫东地区地处黄河古道.土质沙化适宜花生大面积种植,由于连年种植致使花生产量减产非常严重。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对花生连作重茬研究表明,重茬1年减产约20%,重茬2年减产达30%以上,连作的年限越长。减产的幅度就越大。  相似文献   

8.
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品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麦9023是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为了建立郑麦9023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对该品种品质特性在河南省的地域性变化以及土壤养分、氮磷钾肥料、杀菌剂对该品种品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郑麦9023的品质特性在河南省的北部地区可稳定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1级标准,在中部地区总体上接近优质强筋小麦国家1级标准,在南部地区可以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2级标准;(2)抽穗期土壤速效N的含量是决定郑麦9023品质水平的关键栽培因素,此时土壤速效N含量60mg/kg、80mg/kg和160mg/kg分别为郑麦9023品质达到亚强筋、强筋、超强筋的土壤N素临界值;(3)K肥对强筋品质特性具有正效应,而P肥对强筋品质特性具有负效应;(4)杀菌剂粉锈宁对强筋特性具有劣化作用,而多菌灵无此负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审定大豆品种概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河南省29个审定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等性状进行概括总结,并对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做以初步分析。平均蛋白质含量44.9%,脂肪含量18.9%,产量水平由130kg/667m^2左右提高到180mg/k/667m^2左右。与东北主产区大豆品种相比,我省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产量水平和脂肪含量略低。  相似文献   

10.
河南审定花生品种分析及今后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河南省审定花生品种的亲本来源和品质组成进行分析,找出了河南省花生育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河南花生育种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北疆机采棉花铃期栽培管理及适宜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大气候环境影响下,局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加,这对新疆北疆棉花的栽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研究发现,在棉花全生长发育期中,花铃期适宜的气候条件对提高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分析北疆机采棉花铃期的生育特点和栽培管理技术,更加清晰地了解机采棉花铃期对适宜气候条件的具体要求,对提高机采棉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3年生枣树田间作棉花条件下,研究棉花距枣树的不同种植行的生长发育情况,为枣树成林前与棉花间作的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3年生枣树与棉花间作且棉花边行距枣树0.9m以上条件下,不同种植行的生育期差异不大;棉花中间行较边行表现出生长优势,产量较边行高,但铃重、衣分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分析了科棉3号品质的特点.探索了其纺纱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科棉3号纤维长度30mm以上、麦克隆值A级、比强度25gf/tex以上.达到高品质棉的标准。从纺织性能看,科棉3号与苏棉9号相比,无论是纺C14.5还是JC14.5纱,条干水平均有明显的改善,条干变异系数下降0.8%~1.7%,细节降低4—40个/km,断力强度增加3.4—4.0gf/tex,粗节和强力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唯一的缺点就是棉结相对较多,对成纱外观质量有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9年河北省进口棉花的质量检验表明,2019年河北省进口棉花在品级、长度、马克隆值方面不合格率较2018年同期有所上升,以美棉品级不符合率最高,巴西棉整体质量好于上年、南非棉整体质量较差。同时介绍了2019年河北省进口棉花的基本情况及各进口国别的组成以及所占比例,分析了进口棉花中所带的有害生物情况和进口棉花量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棉花稀植大棵群体不同果枝产量与品质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农杂棉68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稀植大棵栽培下棉花不同果枝产量与品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果枝棉铃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存在差异.第6~17果枝是构成棉花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铃数多、单铃重高、衣分波动较大;中下段第7~10果枝和顶端第20、22果枝的纤维品质具有优势,其纤维长度、比强度较好.棉铃产量和品质综合性状空间分布的聚类分析表明,果枝可分成差异明显的四大类,按优劣性状表现为中上部>中下部>顶部>基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间作栽培的模式,以增加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比较了棉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玉米和棉花间作甘薯三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较单作棉花可增加纯收入,棉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单位面积成铃数均增加;马克隆值变优和断裂比强度提高;在棉花盛蕾期棉花叶面积指数三种模式均比对照提高,在棉花盛铃期及以后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因模式不同而有差别。棉花间作甘薯和棉花间作大豆模式的籽棉产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纤维品质较优,其生产优势较为明显,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文中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给棉花产业带来的严重影响,并针对湖南棉区发展高品质天然纤维存在的遗传品质改善,生产品质与加工品质差、遗传基础窄、育种手段受制约、高品质育种观念存在偏差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品质育种力度、创造与引进优异新种质新材料、加速新品种选育进程、加强纺织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水平、坚持科学采摘、提高加工质量和开发高支纱棉及产业化等进一步发展高品质天然纤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氮肥和氮磷钾配比对科棉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t转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和氮磷钾配比对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375kg/hm^2.氮磷钾配比1:0.4:0.8能够有效增加单株成铃数.提高铃重.提高皮棉产量.获得的皮棉产量最高.这到1650.43kg/hm^2。随着氮磷钾配比的提高.当提高到1:0.8:1.6时。皮棉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施氮量375kg/hm^2.氮磷钾配比1:0.8:1.6能够有效地促进纤维品质的改善.主要表现为:马克隆值有所优化.更加接近A级.成熟度和长度整齐度均有所提高。断裂比强度显著增加.短绒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棉纤维是天然的,使用最为广泛的纤维材料。提高棉纤维品质成为当前棉花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本文阐述了基于QTL定位的陆地棉和海岛棉纤维优质基因挖掘、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位点鉴定和分析、基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棉纤维品质改良以及棉花纤维发育相关功能基因验证等研究进展,以期为棉花纤维发育及品质改良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并对今后棉花纤维相关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安徽沿江地区不能实现棉花机采的情况下,提出了“植株高度既适于机采也适于人工采收,含絮力适中(不易落花便于集中采收),生育期适中(播种到采收为180天左右),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较优(纤维长度30.0 mm以上,断裂比强度30.0 cN/tex以上,马克隆值5.0以下,籽棉产量3750 kg/hm 2以上,衣分在40%左右)”的油(或麦)后直播棉模式的人工采收品种选用策略。旨在促进安徽沿江地区棉花生产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