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验选用7个秋眠、半秋眠和非秋眠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南京地区进行春播仅刈割两茬的短期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品种产量的差异及与分枝生长和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播第一茬,非秋眠型紫花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秋眠型紫花苜蓿;第二茬品种间的干物质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两茬来看,秋眠级高的品种其干物质产量依然存在优势。根颈分枝是决定紫花苜蓿产量的主要分枝类型。第一茬中,根颈分枝对产量的贡献率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达到94.41%~96.01%;第二茬中,茎分枝的比重有大幅上升,但仍未能成为决定第二茬产量的主要分枝类型。分枝重对紫花苜蓿产草量的影响大于分枝数,在选育紫花苜蓿品种时,分枝重应作为首要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2.
施磷对紫花苜蓿分枝生长及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底施磷肥条件下,通过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草量及株高、不同着生部位分枝数、每茎干重和叶茎比的观测,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其分枝生长和产草量的影响,以期为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及其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施磷肥显著增加了紫花苜蓿的分枝数和每茎干重(P<0.05),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施磷肥对根颈(冠)部枝条数和每茎干重的影响最明显;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第2茬草根颈(冠)部分枝数由1.17个/株提高到2.80个/株,每茎干重由0.35 g增加到0.84 g,而对残茬茎的分枝数和每茎干重影响较小;各施磷处理组3茬草总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57.4%;相关分析表明,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分枝数和每茎干重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叶茎比成显著负相关(P<0.05)。通径分析发现,分枝数是产量的第一决定因子。综合试验结果,施磷肥主要通过增加紫花苜蓿根颈(冠)部的分枝数来提高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秋眠级数的4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第1茬干物质生长与≥5 ℃有效积温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各器官干物质生长趋势一致,干物质生产潜力、最大生长速率、干物质生长盛期的平均生长速率均表现为全株>茎>叶,但是最大生长速率和平均生长速率所对应的有效积温值范围有差异。全株、茎和叶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分别出现在5 ℃初日后有效积温达504.72~609.45 ℃、574.47~643.91 ℃、444.53~543.25 ℃之时;平均生长速率转折点所对应的有效积温值范围为总干物质为384.61~716.54 ℃;茎干物质为424.48~773.36 ℃;叶干物质为320.42~642.48 ℃。2)不同苜蓿品种间干物质生长存在差异。半秋眠性品种路宝、牧歌401和美国杂交熊全株、茎、叶的干物质潜力大,最大生长速率较大,生长盛期内的平均生长速率较大,各转折点所对应的有效积温值相对较高,且其迟滞期的有效积温值也相对较高,秋眠性品种超级13R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倒春寒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6年4月11日倒春寒袭击后,以20个国内外不同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茎、叶形态,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及第1茬草产量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倒春寒袭击后,半秋眠性紫花苜蓿品种受冻时和在受冻后的恢复阶段均表现出优良的性状,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第1茬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秋眠级品种。因此,秋眠级4-5级紫花苜蓿品种适宜晋中地区引种和栽培。  相似文献   

5.
华东农区紫花苜蓿短期栽培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紫花苜蓿在华东农区冬闲田短期栽培利用的可行性,选用秋眠性较弱的紫花苜蓿品种游客与金花菜、多花黑麦草进行了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秋播紫花苜蓿第二年4~5月生长迅速,在种植夏季作物玉米或水稻前可刈割2~3茬。刈割2茬的鲜、干草产量分别达到59902.71kg/hm2和12372.18kg/hm2,低于多花黑麦草而显著高于金花菜。紫花苜蓿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多花黑麦草,与金花菜相差不大,粗蛋白质产量与多花黑麦草相近。由此认为,紫花苜蓿在华东农区具有短期栽培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郑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引进15个不同秋眠级别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郑州地区测定其生长第1年和第2年的鲜草产量、株高、叶茎比、营养成分等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分析评价不同秋眠级别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秋眠和半秋眠苜蓿的鲜草产量高于非秋眠苜蓿,每年刈割5次,所有品种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第5茬。2)从产量和品质角度考虑, 秋眠级数为3的苜蓿王(Alfaking)、WL-324和秋眠级数为5的射手(Archer)最适合中原地区。因此郑州地区在苜蓿的育种和引种工作中,应主要考虑秋眠和半秋眠的高产品种的培育与引进。  相似文献   

7.
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在郑州地区的表现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试验研究了2,3,4,5,7,8共6个秋眠级18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tiva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秋眠级对紫花苜蓿的年鲜草产量、株高等有较大影响,其中秋眠级别为4级的紫花苜蓿品种的年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5级(P<0.01),显著高于7级品种(P<0.05),但与2,3,8级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秋眠级为2,3,4的紫花苜蓿品种较适合在郑州地区种植;不同茬次对其生长性能有更大的影响,其中第1茬的产量和株高最大,其次为第2,3茬,第4,5茬最低,前3茬占全年产量的80%左右,应加强对萌3茬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在安顺岩溶区,以4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采取免耕栽培方法,对其生长表现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各参试紫花苜蓿品种均不能完成整个生育期,全年总株高差异极显著(P<0.01),茎粗变化1.54~2.39 mm,产草量变化14 008.7~16 218.1 kg·hm-2P<0.05),产草量均为第3茬最高,分枝数差异不显著,4年后各参试紫花苜蓿品种有效植株总分枝数普通品种最多(677株·m-2),其次为维多利亚(618株·m-2)、三得利(569株·m-2)及西部之星最少(550株·m-2),再生植株高度与产草量呈正相关。经综合分析,秋眠级6级维多利亚、三得利适宜于安顺1 200~1 400 mm岩溶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9.
沿淮地区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的适宜播种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小燕  沈益新 《草业科学》2012,29(11):1743-1748
为研究播种时间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影响,以紫花苜蓿“维多利亚”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2011年在阜南、淮安两地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秋播、春季刈割2茬的栽培模式下,随播期推迟,紫花苜蓿的各生长性状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淮安试验点9月6日播种的紫花苜蓿第1茬初花期平均株高达到91.91 cm,比10月24日播种高出1.14倍;相应地,9月6日播种的紫花苜蓿鲜、干物质产量也最高,第1茬分别达到4.37和1.05 kg·m-2。对产量影响因子的分析发现,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分别与株高、分枝数和单株干质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通径分析发现,株高和单株干质量是紫花苜蓿产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早播主要通过促进株高生长、增加单株干质量来提高饲草的干物质产量。综合2年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在沿淮地区的适宜播种时间在9月至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10.
浙西红壤区苜蓿引种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西红壤区对国外引进的2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栽培及品比试验,观察各品种物候期,测定鲜草生物学产量及营养成分含量,并对引种的苜蓿品种第一年的生物学产量、粗蛋白含量、株高和分枝数及越夏率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紫花苜蓿品种粗蛋白含量在16.01%~24.78%之间,株高最高的是三得利,鲜草产量最高的是WL-324,达22500 kg/hm^2;WL-323HQ、猎人河、大富豪、WL-323(接种包衣)、WL-525HQ等几个品种较适合于本地区生长环境,可作为首次扩大试验和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10个紫花苜蓿引进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2~2007年的田间试验,对国外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性能进行了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宜北京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并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苜蓿年产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0个苜蓿品种中6年平均年产量(干重)居前三位的是爱菲尼特、牧歌、胜利者,干草产量分别为13.9t/hm2、13.8t/hm2、13.6t/hm2;不同茬次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1茬产量最高,占年总产量的32%以上,第4茬产量最低,占年总产量的百分比不足18%,第2茬和第3茬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对年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不同年份之间的年株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2年各品种年株高最低,2007年最高;10个品种间的年株高没有显著差异,牧歌的年株高始终位居前5位。综合6年的结果,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为爱菲尼特、牧歌、胜利者。  相似文献   

12.
甘肃张家川阴湿地区紫花苜蓿品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生长速度、越冬性、鲜干比、抗病虫害等方面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阿尔冈金鲜草产量最高达41.57 t/hm2,其次为THG-1,兼用型FD3,天水苜蓿鲜草产量最低,仅为30.37 t/hm2;生长速度,越冬率,鲜干比等指标,筛选出的品种表现较好,且与对照天水苜蓿差异显著(P<0.05),因此,适宜于在当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依次为THG-1,兼用型FD3,阿尔冈金,金皇后,多叶。  相似文献   

13.
苜蓿抗褐斑病遗传资源离体叶筛选及田间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袁庆华  张文淑 《草地学报》2003,11(3):205-209
对5个苜蓿遗传材料各600株的离体叶,经过6次对苜蓿褐斑病的抗性循环筛选,在每个遗传材料内筛选出最抗病的5株,并用同样方法选出最感病和随机单株各5株以及亲本材料在田间进行抗病性和干物质产量的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抗病组后代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原始亲本及最感病株和随机组的后代,并且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原始亲本及感病和随机组后代,证明离体叶接种法是苜蓿抗褐斑病株系筛选的高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试验在贵阳市的4个不同海拔地区(950、1120、1210、1350m)设点,对维多利亚紫花苜蓿的生长、产量、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维多利亚紫花苜蓿秋季种植后141d可以第一次刈割,平均产量为1307.32kg。其生长速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株高达到50cm的时间推迟5天,667m^2产量降低50kg。第一次刈割后66d株高达到50cm,平均产量为2304.5k。第二茬生长速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株高达50cm的时间推迟4天,产量降低30kg左右。第三茬株高达到50cm的时间平均为74.5d,平均产量为2588.0kg,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植高达到50cm的时间推迟3天,产量变化不明显。在贵阳地区当年种植可以刈割3茬,利用时间282d,平均每茬产草量平均为2066.6kg/667m^2,年总产草量6199.8kg/667m^2;鲜草含水量平均为70.9%,干物质含量平均为29.1%,干物质中平均含CP26.3%、EE5.2%、CF25.9%、Ash9.6%、NFE33.0%、NDF36.1%、ADF32.6%、Ca1.7%、P0.8%、GE18.4MJ/k。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滩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3个不同生长年份的生产性能、植株高度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1)4个紫花苜蓿品种前3个生长年,其年干物质产量不断上升.到第3年达到顶峰;从3年平均产量来看.以亮苜400产量最高.2)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的产草量呈现"U"型的变化趋势.第1个峰值在第1茬,并且可以持续到第2茬,第2个峰值在最后一茬.7、8月苜蓿的产量均降至最低;株高的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提高产量的重点在于春季和秋季的生产.3)紫花苜蓿的株高和干物质产量呈现显著(P<0.05)的正相关,叶茎比和粗蛋白含量同样呈极显著正相关.和粗纤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苜蓿的选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在田间测定植株高度、叶茎比,预测该品种饲草的产草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进而预测其品质.  相似文献   

17.
陇中黄土高原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及产量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布设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3,6,8,10,12以及14 a 紫花苜蓿生产力及其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草产量差异显著,且表现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以 8 a 苜蓿草产量最高,为12128 kg/hm2。持续种植3,6,8,10,12和14 a 苜蓿草地030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其中12和14 a仅为9.20% 和7.14%,甚至低于作物有效水分下限。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干燥化程度加剧,但干燥化速率呈减缓趋势。综合苜蓿生产力动态和土壤水分状况,本研究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适宜的种植年限为8 a。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滴灌苜蓿叶片形态特征、光合日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滴灌苜蓿光合日变化、叶片形态与干物质产量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施氮对紫花苜蓿干物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而为优化实际生产中紫花苜蓿的氮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CK)、60(N1)、120(N2)和180 kg·hm-2(N3)共4个施氮水平,在紫花苜蓿初花期对光合日变化、叶片形态、叶片氮含量和苜蓿产量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下苜蓿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的苜蓿叶片胞间CO2浓度低于不施氮处理。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综合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的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重,以及叶片干重、茎秆干重、干物质产量、叶片氮含量、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施氮水平下,对叶片形态结构影响最大的为叶面积,其次分别为比叶重、叶长和叶宽,对苜蓿干物质产量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蒸腾速率>比叶重。不施氮和高氮处理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光合活性受到抑制,属于非气孔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干物质产量、叶片形态以及光合作用综合得分最高的为N2处理,其次分别为N3、N1和CK处理。因此,施氮肥有助于紫花苜蓿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的协同改进,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生成,从而促进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增加,在施氮量为120 kg·hm-2时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