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鳝Morone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用不同浓度嗜水气单胞菌菌液感染健康黄鳝,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染菌黄鳝脾脏、肾脏和肌肉中Moronecidin基因在感染后12、24、48 h的表达量。结果表明,Moronecidin基因在健康黄鳝的上述3种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3种组织器官中Moronecidin基因的表达量在处理1(菌液浓度为1亿CFU/mL)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处理2(菌液浓度为2亿CFU/mL)脾脏中Moronecidin基因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而肾脏和肌肉中的表达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3(4亿CFU/mL)Moronecidin基因的表达量在3种组织器官中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以乌鳢为试料.研究灭活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LPS)对其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及消化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LPS能提高乌鳢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及消化功能,但不同浓度脂多糖的生理作用不同,0.8mg/ml组可提高乌鳢的抗氧化性能:在第10天时血液CAT酶活力达O.17U、SOD酶活力为16.56U/mg,均比对照(cK)组的高0.6mg/ml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能提高乌鳢血液溶菌酶、胃肠道淀粉酶、蛋白酶的活力:0.6mg/ml组LPS处理的乌鳢血液溶菌酶活力到第20天时为最高,达到0.0399U,在第lO天时,淀粉酶活力为17.21U,蛋白酶活力为0.36U,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林启存  冯晓宇  蔡丽娟  许宝青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42-17943,17948
[目的]分析评价杂交鳢及亲本对病原菌的抗病力水平。[方法]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方法,开展了杂交鳢(乌鳢♂×斑鳢♀)及其亲本对两种病原菌的抗感染试验。[结果]以嗜水气单胞菌为试验菌株、菌液浓度9×108 cfu/ml(100、10-1、10-2、10-3 4个稀释度)、注射剂量0.5 ml时,3 d内杂交鳢LD50平均值介于乌鳢与斑鳢间,且差异均不显著;以诺卡氏菌为试验菌株、菌液浓度7×109 cfu/ml(100、10-1、10-2、10-3 4个稀释度)、注射剂量0.5 ml时,30 d内杂交鳢LD50平均值介于斑鳢与乌鳢间,且差异也均不显著。[结论]高浓度感染时,嗜水气单胞菌、诺卡氏菌对3种鳢鱼均有极强的致病性,108 cfu/ml菌液浓度时,3种鳢鱼死亡率达100%;不过低浓度感染时致死率明显减弱,且不同品种对病原菌的耐受力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4.
用不同浓度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健康黄鳝(Monopterus albus),采用血细胞计数、血涂片及显微测量等方法分别测定感染24 h、48 h、72 h后各组黄鳝血细胞数量,红细胞长、短径。结果表明:随着处理组菌浓度增加,感染24 h的黄鳝红细胞浓度逐渐减小,感染48h和72h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感染后白细胞中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核淋巴细胞在血细胞中所占百分比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美洲鳗鲡不同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美洲鳗鲡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将60尾美洲鳗鲡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浸泡组和注射组,每组20尾.对照组注射PBS,浸泡组以1.0×107cfu/mL 的菌液浸泡1 h,注射组注射1.0×108 cfu/mL的菌液.各组鳗鲡均于处理后6 h和30 h断尾采血,肝素钠抗凝,分别取全血、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进行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法(MTT法)测定美洲鳗鲡全血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免疫水平.结果表明,浸泡组细菌感染后30 h的红细胞免疫水平显著高于细菌注射组,而细菌注射组的淋巴细胞免疫水平显著高于浸泡组和对照组,3组鳗鲡的全血细胞免疫水平无显著差异;与30 h相比,处理后6 h不同组的细胞免疫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泥鳅为试验材料,利用嗜水气单胞菌和右旋糖酐铁作为诱导刺激物,以不同浓度嗜水气单胞菌菌液和右旋糖酐铁对泥鳅进行腹腔注射,研究病原细菌和金属离子对泥鳅GSTs酶活性的影响。在分别注射病原微生物后0,2,6,10,16,24,40,50 h以及注射右旋糖酐铁后1,2,3,4,5 d取泥鳅肝胰组织,测定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力,并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泥鳅GSTs均有诱导作用,2.1×109 cfu·mL-1浓度组对泥鳅GSTs的诱导作用最大,2.1×107和2.1×105 cfu·mL-1浓度组则相对来说诱导作用较小。各处理组GSTs活力在处理后一段时间内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到正常水平,实验组的GSTs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浓度的右旋糖酐铁对GSTs的作用不同,低剂量组(10 μg·g-1)对GSTs活性有显著性的诱导作用(P<0.05),且在第1天时诱导作用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到正常水平;中剂量组(25 μg·g-1)和高剂量组(50 μg·g-1)对GSTs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在第4天时抑制作用达到最大,但随后逐渐增加而趋近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在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感染过程中的生理免疫反应,进行了维氏气单胞菌攻毒试验,将体质量为(260.2±37.8)g的西伯利亚鲟从背部肌肉注射菌液浓度为2.0×107cfu/mL的维氏气单胞菌,注射后40h后开始死亡,62h后停止死亡,累积死亡率为46.7%。结果表明:40h对照组和53h处理正常鱼组中的血清皮质醇含量最低,与不再出现死亡后的处理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处理患病鱼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62h处理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最低,与40h对照组、53h处理组、53h处理正常鱼组、93h对照组、93h处理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93h处理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最低,与40h处理组、44h处理组、53h处理正常鱼组、62h处理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处理组血清溶菌酶(LZM)活力从44h开始升高,直到62h,各个处理组均显著高于40h的处理组和对照组以及93h和168h的对照组和处理组(P0.05);实时定量了肝、鳃、脾、肠组织中hsp70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表明:西伯利亚鲟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和溶菌酶活力升高可作为机体免疫状态的参考指标;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诱导表达较血清指标变化更为灵敏,hsp70基因在鳃组织最先有较高的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8.
为芪草多糖、金莲免疫散复方制剂在中华鳖养殖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华鳖稚鳖饲料(CP47)为基础饲料,分别添加金莲免疫散和芪草多糖复方制剂2g/kg饲养60d后,测定中华鳖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分析2种复方制剂对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利用嗜水气单胞菌1×109cfu/mL进行攻毒试验,测定其存活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只喂基础饲料)相比,饲料中添加金莲免疫散能显著提高中华鳖的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的活性;芪草多糖能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的活性;金莲免疫散组、芪草多糖组的攻毒存活率分别比对照组高15.78百分点和13.56百分点,证明2种复方制剂能提高中华鳖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用109个细胞/mL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液感染褶纹冠蚌,在注射后3、6、12、24、48 h分别取蚌的血清和肝胰腺,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和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试验组血清中SOD活性在3h时与对照组有显...  相似文献   

10.
嗜水气单胞菌对克氏原螯虾免疫相关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用灭菌生理盐水调节至1.5×104cfu/mL(I组)和1.5×103cfu/mL(Ⅱ组)的浓度后,注射法接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人工感染),定时检测供试克氏原螯虾的总血细胞数量(THCs)、淋巴液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  相似文献   

11.
感染后暗纹东方鲀补体组分C3、C4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农业科学》2008,(2):175-178
通过用不同浓度(0、1×106、2×106、4×106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暗纹东方鲀,利用RT-PCR技术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肝脏以及不同组织补体组分C3和C4的表达量,以了解和比较补体组分C3和C4在鱼体正常和患病状态以及感染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内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补体组分C3的表达量在用2×106CFU/ml嗜水气单胞菌感染9 h时达到最大,补体组分C4表达量在用4×106CFU/ml嗜水气单胞菌感染10 h时最大;在不同组织中补体组分C3和C4均是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大。由此可见,补体组分C3和C4在介导病原体清除及创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用不同浓度(0、1×106、2×106、4×106 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暗纹东方纯,利用RT-PCR技术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肝脏以及不同组织补体组分C3和C4的表达量,以了解和比较补体组分C3和C4在鱼体正常和患病状态以及感染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内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补体组分c3的表达量在用2×106CFU/ml嗜水气单胞菌感染9 h时达到最大,补体组分C4表达量在用4×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感染10 h时最大;在不同组织中补体组分C3和C4均是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大.由此可见,补体组分C3和C4在介导病原体清除及创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致病性啫水气单胞菌的存在状况和风险水平。[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序列测定和动物试验等方法,对2批孟加拉进口黄鳝进行致病性啫水气单胞菌检测。[结果]从孟加拉进口黄鳝体内分离出4株高度致病性的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对孟加拉黄鳝本身致病性不明显,但是对小鼠的致病性却高达10 000~100 000 CFU/ml。[结论]孟加拉进口黄鳝存在致病性啫水气单胞菌的感染,且对我国的食品和卫生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致病性睹水气单胞菌的存在状况和风险水平.[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序列测定和动物试验等方法,对2批孟加拉进口黄鳝进行致病性睹水气单胞菌检测.[结果]从孟加拉进口黄鳝体内分离出4株高度致病性的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对孟加拉黄鳝本身致病性不明显,但是对小鼠的致病性却高达10 000~ 100 000 CFU/ml.[结论]孟加拉进口黄鳝存在致病性睹水气单胞菌的感染,且对我国的食品和卫生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自发病美洲鳗鲡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该鱼的致病性,试验将60尾美洲鳗鲡平均分为对照组、浸泡组和注射组3组,3组鳗鲡分别注射PBS、以1.0×10^8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浸泡和1.0×10^8efu/mL嗜水气单胞菌注射感染.各组鳗鲡分别于处理后6h和30h断尾采血并分离抗凝血和血清,抗凝血由血常规检测分析仪检测7项血液指标,血清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3项与免疫相关的生化指标,数据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鳗鲡注射感染后6h,与浸泡组相比,血清谷草转氨酶(fiST)与谷丙转氨酶(ALT)的比值显著(P〈0.05)升高,其他指标在三组间均无显著(P〉0.05)差异.鳗鲡注射感染后30h,同对照组和浸泡组相比,血清总蛋白和血糖极显著(P〈0.01)下降,Na^+和Cl^-浓度显著(P〈o.05)下降,而AST和ALT则均极显著(P〈0.01)上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外源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1×10^7bacteria/ml菌液对中华绒螯蟹分别进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注射感染,取血淋巴分别检测血清NOS活力。[结果]除产朊假丝酵母外,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感染中华绒螯蟹均明显地诱导了血清中NOS活性。[结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存在可诱导的NOS活性,该NOS活性呈现诱导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灭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温度、福尔马林浓度、灭活的时间以及灭活菌液的浓度均可影响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灭活。本研究得到了菌液浓度为60×108cfu/ml时的9种灭活方法。通过琼脂双扩散试验对灭活菌液抗原性比较,认为28℃、0.2%的福尔马林灭活2d为鳖嗜水气单胞菌较理想的灭活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勇  郭丽  陈舒泛  丁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39-4540
[目的]了解补体组分在感染性鱼类疾病中的作用,为鱼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不同浓度(2×106、4×106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异育银鲫,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感染不同时间后肝脏中补体组分C3和C4的表达量。[结果]感染后4、5 h时,异育银鲫肝脏中C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感染后4 h时,不同浓度组之间C3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在感染后5 h时,感染浓度1组(注射2×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中C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浓度2组(注射4×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异育银鲫肝脏中C4的表达水平远低于C3。在感染后5 h时,感染浓度1组C4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处理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补体组分C3在鱼类免疫防御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食品安全等问题日趋严重,寻找良好而安全的防治细菌性疾病的方法迫在眉睫。本研究利用从患病鲫鱼体内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制备灭活疫苗,用(50±5) g的健康鲫鱼作为试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制备的疫苗,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磷酸缓冲液。二次免疫后1、7、14、21、28 d检测血清凝集效价、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二次免疫28 d后,对免疫组和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观察鲫鱼生长状况,记录死亡量。结果表明,免疫组血清凝集效价在免疫后逐渐升高,在21 d达到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于免疫后14 d达到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攻毒结果显示,免疫组死亡率10.0%,对照组死亡率83.7%,相对保护率达到88.5%。说明制备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可以诱导鲫鱼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菌液(3×106CFU·mL-1)的鳗鲡,进行外周血的血相、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抗菌活力等免疫学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在感染的初期,感染组外周血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吞噬活性及血清抗菌活力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其中感染组的外周血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提高,感染组粒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