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猕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猕猴的种群和数量在不断的减少.人工育幼猕猴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和保护野生猕猴种群.我园一母猴产仔3d后,因产褥期感染死亡.我们及时将幼仔取出人工哺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人类基因发生的特异性序列变异可能导致形成人类患有某些特有疾病。这是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遗传学研究部黄薇课题组最近完成的对人和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研究工作后发现的。该成果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  该课题组科研人员在人类和黑猩猩及大猩猩、长臂猿、猕猴的 DNA样本中 ,针对人类 2 1号染色体的 12 7个基因展开了人和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分析人和黑猩猩等的基因组序列变异 ,进而揭示人类 2 1号染色体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在近 4 0 0 …  相似文献   

3.
从生物学、经济学、营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的角度综合分析,适当发展特养业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对不同生活消费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保持野生动物资源,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特养业只能是“特”而不是“普”,只能是常规畜牧业的补充,而不是主体。对特养业如此评价和定位的主要依据是:1生物特性绝大多数特养动物人工驯化较晚或半驯化或根本没有驯化,它们的生物学特征人们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人工环境条件还不能或根本不能满足其生长、生育、繁…  相似文献   

4.
猕猴的繁殖及仔猴的哺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猕猴乃灵长类动物,它在形态解剖、习性行为和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实验中用以代替人类,主要用于疫苗生产和疫病模型,是重要的实验动物。随着人类对医学技术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对猕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同时猕猴野外资源的不断减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猕猴的人工养殖。本文就猕猴的繁殖及仔猴的哺育方面展开阐述。1 猕猴的繁殖1.1 种猴的选择选种工作直接关系到生育率的高低和后代生命力的强弱,不论雄猴、雌猴,都要选择体形正常、毛色润泽而且在生育年龄的健壮个体。1.1.1 …  相似文献   

5.
在太行山及中条山南端繁衍的野生猕猴(Macacamulattatcheliensis)种群是世界上最北部的猕猴种群[1],该猕猴种群在生理代谢、行为生态与其它种群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自1988年以来.先后三次捕获野生太行山猕猴130余只用于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同时对每批猕猴进行了严格的人场检验检疫.并建立了完整的个体档案。1检查方法1.1给核菌素试验猕猴对结核例‘苗非常敏感·结核病是猕猴常见的而且是可怕的传染病。我们将旧结核菌素《)*原液)分别稀释*UW、1皿0和1加倍,先用I000O倍稀释液注入猕猴右眼脸皮内O…  相似文献   

6.
地下啮齿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经常需要对动物个体进行标记,而传统的剪耳、剪趾标记法会造成动物伤害、影响动物行为等,与动物福利相悖。利用PIT标签于2014年秋季在祁连山东段标记高原鼢鼠30只,研究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越冬后体重、体长和尾长变化。结果表明,样地内高原鼢鼠估算种群密度为44只/hm2;越冬后高原鼢鼠平均体重为222.07g,显著高于越冬前平均体重193.74g,平均体长为19.4cm,显著高于越冬前平均体长18cm;雌性与雄性的体重增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被动式电子标签同时可适用于地下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是地下啮齿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项新型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猕猴作为高级的医学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多,全世界每年用于疫苗生产、检定和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猕猴数多达十几万只〔1〕。猕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种群数量正逐年下降,为了更有力地保护这一宝贵资源,使其有效地繁殖后代,维持生态平衡,猕猴的人工驯养、繁殖是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黑猩猩是最为濒危的物种之一,国内动物园的数量更为稀少,将人工授精技术应用于黑猩猩的繁殖是扩大其种群的有效途径,该文综述了黑猩猩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黑猩猩排卵期的测算、人工采精、精液冻存及人工输精等。  相似文献   

9.
实验猕猴和食蟹猴规模化饲养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长类动物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动物,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对实验猕猴和食蟹猴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猕猴和食蟹猴饲养仍处于初级阶段,正在向规模化饲养发展。规模化饲赛妻求饲养场的选址、场内布局和猴舍建设合理,科学地进行饲养繁殖,详细做好个体标记和档案管理,并做好常见疾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外伤和腹泻等疾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与珍妮·古道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妮·古道尔是位举世闻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灵长类专家。她对黑猩猩乃至世界上所有生灵都怀有挚烈的爱。她从二十几岁便来到非洲黑猩猩生活的原始森林,在那里度过38年漫长的野外考察生涯。我很早就拜读过她的作品。经过几年饲养黑猩猩的经历然后从事自然保护,特别是环境教育活动后,我便更加钦佩珍妮·古道尔的非凡勇气和执著精神。因为她对黑猩猩社会的研究,深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对饲养状态下猕猴疾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贲昆龙,1978;陈德蕙1965;Ruch.T.C1959等),但对猕猴自然种群的疾病调查较少,为了配合南湾猕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本次对1984~1985年期间,在海南岛南湾自然保护区,对猕猴自然种群的体外,肠道和血液寄生虫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作了调查,现予整理报道。  相似文献   

12.
驯鹿(Rangifer tarandus)是耐寒能力极高的极地动物,目前处于一种野生或半驯化状态,其广泛分布在环极地区,我国大兴安岭鄂温克猎民分布区有人工饲养种群。驯鹿是高寒地区人类的重要伴侣动物和经济动物,具有巨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近年来,气候剧烈变化,食物减少,以及某些寄生虫导致的疾病,使驯鹿的生活周期发生改变,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目前对驯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寒冷耐受、遗传适应性和后基因组学等领域。文章综述了驯鹿生物学特征和种群多样性现状,并对国外近年来的驯鹿高发疾病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科学制订驯鹿的保护措施及哺乳动物的驯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林麝的驯化与控制放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驯化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特殊手段,也是野生变家养的必由之路。麝的产品 (麝香) 经济价值甚高,与人类关系密切,在麝资源趋向濒危的今天,加速驯化,不仅具有现实的生产意义,从保护物种和增加驯化动物新品种的角度考虑,也有深远意义。林麝 (Moschus berezouskii) 的驯化包括个体驯化和群体驯化两个方面,前者着眼单个调教,后者重在培养合群习性。个体驯化可为群体驯化奠定基础,在群体驯化过程中,亦能导致个体习性的变化。通过群体驯化调教的麝群,可以在人工牧场里,进行集群放牧饲养。一、个体驯化对一头麝进行单独调教的方法,叫做个体驯化。因为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单位,所以个体驯化也称基础驯化。  相似文献   

14.
猕猴人工驯养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猕猴又称恒河猴、广西猴、黄猴,属灵长类动物。1999年6月经安徽省林业厅批准,祁门县西武林场创建了全省首家“猕猴驯养繁殖中心’。经过专家的现场指导,猕猴的养殖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120只猕猴生长良好。现将猕猴养殖技术作一介绍。 1.猕猴的利用价值 由于猕猴的解剖、生理学特点与人类相似;所以;在生物学、心理学、医学、药物学、计划生育、航空航天等科学研究中,常把它作为实验动物。人类的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病都可以用它作摸型进行研究而使用猕猴最多的领域是小儿麻痹疫苗生产。这一疫苗的广泛应用,使许多生命得以…  相似文献   

15.
Real-time RT-PCR和RT-PCR方法快速检测犬瘟热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犬瘟热(CD),是犬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1].CDV感染范围广泛,自然宿主包括犬科动物(犬、狼、豺、狐等),鼬科动物(貂、臭鼬、黄鼠狼等),浣熊科动物(浣熊、小熊猫、大熊猫等),还可感染灵长类动物(如日本猕猴等),甚至有CDV感染人的病例.除病毒分离、病理包涵体检查、血清学检测、核酸探针、原位杂交等方法外,RT-PCR方法是目前检测CDV最常用的方法[1-3].  相似文献   

16.
《养猪》2020,(1):38-3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人员利用来自4只年轻猕猴、3只老年猕猴44个脑区的547个转录组数据,研究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老化的潜在分子遗传机制,并找到可能导致大脑衰老的新标记基因。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上。  相似文献   

17.
猕猴是一种许多生物学特性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灵长类动物,目前已成为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需求量日益增加。而长期以来,人类对猕猴的滥加捕杀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使这一资源急剧减少,因此只有通过人...  相似文献   

18.
马来熊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其生物学信息缺乏,也缺乏科学的保护和管理对策。本文通过回顾关于马来熊的研究文献,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种群分布现状提出科学保护和管理对策。关于马来熊的研究主要见于野生种群现状、野外生态及圈养种群的饲养管理等,其中野外生态主要集中于生境选择利用、家域特征、行为节律、食性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个体生态学或种群生态学规律。针对马来熊的保护和研究现状,应采取加强立法、推行宣教、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保护区、缓冲区及森林廊道等以恢复其栖息地等措施来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来,灵长类养殖业迅速发展,遍及世界各地的养猴场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种群繁殖,其中有自然保护区人工驯化繁殖、天然岛半放养繁殖、猴园繁殖和小群笼养繁殖等。尽管各种繁殖方式的管理细则有所差别,但原则是共同的。现以猕猴(Macaca mulatta)小群笼养繁殖(即一个笼舍养1♂与5—8♀常年同居配种)为例,现将管理体会介绍于后。繁殖猴群的管理大致可分为种猴选择、  相似文献   

20.
《四川草原》是草原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和技术刊物,主要反映四川草原科学研究动态,引进和传播兄弟省市和国外草原科研,畜牧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刊登的主要内容有:草原、草山、草坡,草场的资源调查及改良利用、人工草场研究,草地生态学研究,野生牧草驯化栽培,优良牧草育种,牧草营养价值研究,沼泽半沼泽地的改良利用,草原资源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