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蜡吉丁肿腿蜂过冷却点和其防治栗山天牛幼龄幼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是防治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Blessig幼龄幼虫的优秀天敌。为了明确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幼虫的最佳虫期和放蜂比例,我们首先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放蜂比例对栗山天牛幼龄幼虫的防治效果,然后研究了林间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栗山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并测定了该肿腿蜂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最佳虫期为栗山天牛1~2龄幼虫期,其寄生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在栗山天牛为害较重的林区,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的最佳虫蜂比为1:3,其寄生率最高,而且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在补充营养过程中会直接致死较多幼虫,其产生的子代数量也最多,有利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林间建立稳定的种群。在栗山天牛为害程度较轻的林区,按虫蜂比1:1释放即可。经测定,白蜡吉丁肿腿蜂林间种群的成虫过冷却点平均为-26.2℃,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能够在东北林区栗山天牛发生林分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2.
白蜡窄吉丁及其寄生性天敌的耐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测定了天津和长春市的白蜡窄吉丁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和白蜡吉丁啮小蜂越冬时期的耐寒性。结果表明,白蜡窄吉丁的过冷却点在-26.38~-23.04%之间,冰点在-21.72~-11.64%之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过冷却点为-26.28℃,冰点为-22.50℃;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过冷却点为-24.48℃,冰点为-21.87℃。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探讨了白蜡窄吉丁及其天敌可能的地理分布范围,并认为越冬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研究核桃长足象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为25℃,湿度为70%,光周期为短光照L:D=8:16,光照强度为3000 lx)研究管氏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核桃长足象的寄生作用.[结果]2种肿腿蜂均能有效寄生核桃长足象,寄生率略有差异,在补充营养过程中,2种肿腿蜂将多数核桃长足象幼虫致死,致死率高于寄生率.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核桃长足象幼虫的产卵前期,其子代卵期、幼虫期、蛹期均略长于管氏肿腿蜂,但无显著差异.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核桃长足象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管氏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完成一代需要33.67 d,后者为31.7 d.其子代数量差异不大,均为6头左右,其中管氏肿腿蜂雄性比例略低于白蜡吉丁肿腿蜂.[意义]试验结果为核桃长足象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maire原分布在东北亚国家,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原产地由于为害不重而受关注度不高,因此没有被列入世界各国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测重点名单之中。但自21世纪初其传入美国和加拿大之后,已造成重大灾害,成为迄今为止北美地区危害性最大和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森林害虫。由于该害虫的高度隐蔽性,在传入地的早期检测非常困难,发现该虫的地点往往其种群已经定殖多年,因此根除策略难以奏效。美国在白蜡窄吉丁入侵初期进行的根除策略失败后迅速启动了生物防治计划。通过国际合作研究,美国从中国引进了3种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 Yang、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和白蜡吉丁卵跳小蜂Oobius agrili Zhang & Huang,经大量人工繁殖后在林间进行了释放,现已在当地成功建立了天敌种群,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对最近10多年来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简要综述,希望对我国同类蛀干害虫的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物防治》2014,(1):37-37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Yang et Yao是杨忠岐发现和发表的肿腿蜂新种,该蜂群集寄生于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中老龄幼虫、预蛹和蛹上,后来也发现其寄生危害白蜡的咖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幼虫。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寄生情况、子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21、24、27、30和33℃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为寄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前期、卵、幼虫、茧蛹和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子代数量以及性比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白蜡吉丁肿腿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有所提高,寄生率在30℃时达到最高,为100%,寄生成功率在27℃和30℃均达到最高,为93.33%;当温度超过30℃时,二者均分别下降至73.3%和60%。随着温度升高,子代数量从58头/窝(21℃)显著增多至91.14头/窝(30℃);当温度高于30℃时,羽化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至52.5/窝(33℃)。在21~33℃范围内,白蜡吉丁肿腿蜂的产卵前期随温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幼虫、茧蛹及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而卵的发育速率在27℃时最快。表明人工繁殖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7~30℃,研究结果为提高该蜂的人工繁育效率以及优化野外释放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影响寄生蜂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促进天敌昆虫的利用,在室内比较了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在21、24、27、30℃和33℃5个温度条件下翅型分化情况,并在24℃下通过对该蜂寄主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注射早熟素Ⅱ和蜕皮激素,比较不同激素处理对寄生蜂子代雌蜂有翅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27℃和30℃下子代雌蜂的有翅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分别高达62.02%和68.04%。24℃下该蜂雌蜂有翅率最低,仅为0.97%,确定24℃为该蜂的无翅型温度T_(wl)。在T_(wl)下早熟素Ⅱ处理寄主幼虫显著提高了寄生蜂子代雌蜂的有翅率(15.62%)。而用3种浓度的蜕皮激素溶液处理寄主幼虫,其育出的寄生蜂子代翅型均无显著分化,蜕皮激素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的翅型分化无显著影响。在对白蜡吉丁肿腿蜂人工繁育过程中,建议将饲养温度设置为30℃来提高该蜂种群的雌蜂有翅率。结合早熟素Ⅱ具有翅化效应的结果,可以对寄主幼虫进行早熟素Ⅱ处理或者直接在幼期处理子代蜂,从而实现对该天敌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农业部(USDA)2012年对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监测调查与2011年类似,但2012年将使用制作加工的诱捕器对已知和未知白蜡窄吉丁发生的地区进行监测。基于计算机模型和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9.
竹镂舟蛾取食不同程度受害毛竹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华 《江西植保》2013,(1):58-60
竹镂舟蛾是福建毛竹林的主要害虫,具有周期性暴发成灾的特点。研究竹镂舟蛾幼虫取食不同受害竹叶后,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研究表明,竹镂舟蛾取食中、重度受害竹叶后,其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成虫的生殖力衰退,其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虫种群数量消长与寄主植物被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昆虫图像进行提取数据处理技术。将白蜡窄吉丁昆虫图像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形态特征提取,对计算机通过图像自动识别该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空间分布格局是昆虫种群的重要属性。沙冬青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豆荚螟是为害沙冬青种子的主要害虫,研究种子害虫及其天敌的区域性空间分布格局是害虫宏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地统计学是深入研究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有效方法。2018年5月-6月,选择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冬青分布片区,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沙冬青种子害虫豆荚螟幼虫及其天敌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沙冬青有虫株率为100%,豆荚受害率为23.02%,豆粒受害率为14.11%;沙冬青豆荚螟幼虫的密度为(0.296 9±0.002 0)头/荚,寄生性天敌密度为(0.012 0±0.000 2)头/荚。分别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拟合豆荚螟幼虫及其天敌的空间半变异函数曲线,其全方向半变异函数曲线最优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和球面模型,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害虫和天敌存在一定空间相关性,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88.61~434.05 m和159.05~426.88 m。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害虫和天敌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结果呈斑块状分布,二者存在空间依赖性和互补性。天敌对害虫有一定的空间跟随效应和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宁夏四类主要草原的蝗虫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对天敌、植被、土壤及其气候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响应,2019-2020年在宁夏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四类草原对蝗虫及天敌物种进行了调查采集,通过物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性指数分析蝗虫、天敌和昆虫的多样性,并就草原蝗虫优势种和多样性对天敌、植被、土壤及气候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鉴定草原蝗虫和天敌个体数分别有743头和3592头,物种数分别有27种和24种;温性草原上发生的蝗虫和天敌物种和数量均最多,蝗虫和天敌的物种分别为23种和21种,数量分别为432头和1682头;温性草原化荒漠上发生的蝗虫和天敌物种和数量均最少,蝗虫和天敌的物种分别为8种和7种,数量分别为34头和132头。蝗虫优势种有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三种,天敌优势种有直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gebleri、麻步甲Carabus brandti和短翅伪葬步甲Pseudotaphoxenus brevipennis三种。温性草原无论是在草原蝗虫群落中,还是整个昆虫和天敌群落中,其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类草原;草原蝗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天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天敌优势度指数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短星翅蝗和亚洲小车蝗发生均与天敌直角通缘步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白纹雏蝗与禾本科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菊科植被盖度、生物量、频度、高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碱解氮、海拔和降水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pH、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是草地螟优势寄生性天敌之一。本文研究了寄主密度和数量对寄蝇寄生草地螟高龄幼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与草地螟幼虫在1:5~1:25五种不同的益害比时,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幼虫的寄生数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大,其中l:15时达到最高值(9.8±0.6头),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而寄生率随寄主密度继续增大而减小,当两者的比例增加到1:25时,草地螟幼虫的被寄生率仅为25.3%,显著低于1:5处理的84.0%。双斑截尾寄蝇与草地螟幼虫益害比相同时(1:10),寄蝇寄生率随草地螟和寄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空间下达到5:50时,寄蝇的寄生率为最高,达66.4%。  相似文献   

14.
戴美学  祖爱民 《昆虫天敌》1997,19(4):145-151
本文报道G-P杀虫剂对蚜虫的4种中天敌不同发育阶段的室内毒效测定结果,G-P杀虫剂对4种天敌的成虫和蛹只具弱效;对幼虫和卵的毒力则因天敌种类不同而不同。其中对大灰食蚜蝇的毒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5.
朱晓锋  赵莉 《植物保护》2008,34(4):50-53
以呼图壁种牛场苜蓿生产基地为主要观测点对紫苜蓿叶象甲幼虫、寄生性天敌消长规律以及幼虫寄生率的调查分析表明:在苜蓿生长期紫苜蓿叶象甲及苜蓿叶象啮小蜂共出现3个高峰期;春季紫苜蓿叶象甲发生初期,越冬代苜蓿叶象啮小蜂大量出现,夏秋2季随寄主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确定紫苜蓿叶象甲的优势寄生蜂为苜蓿叶象啮小蜂[Tetrastichus incertus(Ratzeburg)];寄生性天敌对苜蓿叶象甲幼虫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寄生率在5.10%~78.95%之间,年平均为30.55%。  相似文献   

16.
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87年,用分代隔离观测等方法克服世代重叠和有翅蚜迁飞的干扰,研究了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共获得9个世代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条件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影响,一次大风雨可使其密度下降30—80%,高龄若蚜和成蚜则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捕食性天敌对4种麦蚜间无选择性,而蚜茧蜂对禾谷缢管蚜和麦无网蚜控制作用很小。因此,麦长管蚜种群还受其它种麦蚜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疆南部地区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开展棉田害虫生态控制,于2004年5~8月系统调查了新疆阿克苏棉区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捕食性天敌种类多数量大,有7目15科28种以上,高峰期天敌虫量平均达到8.86头/株;无干扰情况下能建立稳定的自然种群,对棉田发生的害虫基本上可有效控制;不同天敌田间消长动态存在差异,瓢虫和草蛉为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8.
昆虫的种群动态和数量分布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在中国南方空心莲子草大规模入侵的区域分别设置水、陆样地,采用曲线回归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异质生境中空心莲子草形态特征、入侵群落植物多样性及无机环境对生防昆虫莲草直胸跳甲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水、陆两境中莲草直胸跳甲数量均随着空心莲子草株高增加而上升;莲草直胸跳甲数量随水生型空心莲子草分枝数及入侵盖度的增加而上升。莲草直胸跳甲数量与陆生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无显著相关性,但在水生环境中,莲草直胸跳甲数量随群落的Simpson、Shannon和Pielou指数上升而显著下降。水、陆两境中决定莲草直胸跳甲数量的主导性环境因子均为年均气温、纬度和海拔。研究结果可为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治及引进天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樟巢螟生物学习性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穿才  蒋德强 《植物保护》2008,34(6):112-115
调查了樟巢螟的寄主种类及其受害状况,以香樟受害最重。对樟巢螟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试验观察,并对其幼虫和蛹的天敌种类进行了初步观察,提出了防治措施和保护天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秦椒田天敌有70佘种,主要14种。以蜘蛛、瓢虫、寄生性天敌、食虫蝽为天敌优势类群。各类群天敌在椒田的发生季节和数量不同,主要受地区差异、栽培方式、椒田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影响。秦椒田天敌种群数量与害虫发生密度成正相关(γ=0.43~0.79),对秦椒田害虫有很强的控制作用。采用麦椒间套、挖窝诱蛛、插种玉米、花生以及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对保护椒田天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