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铃薯覆膜方式对土壤氮磷钾养分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覆膜种植的特殊环境,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下土壤氮磷钾养分及马铃薯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露地种植相比较,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延长,全膜覆盖种植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具有累积现象,半膜种植表层(0~20 cm)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高,但对下层(20~6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影响较小,无论是马铃薯全膜种植还是半膜种植均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小,甚至略有降低,其中半膜种植降低最为显著,降幅达47.3 mg/kg。与露地相比较,覆膜种植可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其中马铃薯全膜种植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达50 609 kg/hm~2,而马铃薯半膜种植由于受后期降雨的影响,烂薯较多,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马铃薯在生长后期降雨充沛的情况下可考虑揭膜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赣北丘陵区果园不同套种模式对退化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丘陵区果园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关系,通过5a的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果园套种模式对退化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果园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不同,百喜草全园覆盖和狗牙根全园覆盖提高土壤含水量效果最好,全园套种狗牙根模式改良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效果最好.套种百喜草和狗牙根果园模式改良果园土壤全氮效果优于套种农作物模式.套种农作物模式改良果园土壤全磷效果、土壤碱解氮能力都明显好于套种不同牧草模式.套种百喜草和套种农作物提高果园土壤速效磷含量,而套种狗牙根与阔叶雀稗草则略为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果园顺坡耕作套种相比,横坡套种具有更好的保持土壤养分的作用,适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地膜种植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马铃薯地膜种植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马铃薯营养阶段、生殖阶段不同地膜覆盖处理耕层土壤速效氮供应强度比露地提高32.6%~64.0%,速效磷提高4.2%~59.4%,植株吸收量分别提高13.2%~48.3%和14.6%~38.2%;不同处理耕层土壤速效氮含量营养阶段均高于生殖阶段,速效磷含量则相反。地膜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营养阶段比露地提高5.3%~31.6%,植株吸收量提高26.3%~31.0%;生殖阶段比露地分别提高1.9%~16.9%和4.4%~18.8%。耕层土壤中2阶段地膜比对照细菌分别增加30.0%、130.8%,放线菌分别增加19.7%、474.1%,霉菌分别增加12.5%、22.7%。一天中地膜处理耕层土壤温度均高于露地,上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营养阶段土壤温度递增而生殖阶段略呈递减,中午和下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2阶段土壤温度逐渐递减。地膜处理其块茎产量、地上茎叶产量、地下根产量均高于露地对照。在试验设计施肥范围内,地膜种植施肥水平高的土壤和植株养分、水分含量高,增产幅度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沙地生态修复技术长期应用对风沙土土壤pH值和有机质、氮、磷、钾等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生态修复作用下,风沙土土壤pH值和全钾含量变化较小,土壤有机质、氮、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人工种植作物的修复方式有利于有机质、氮、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增加,其中:人工种植甘草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增长最多,10年后分别可达到11.42 g/kg、0.110 9 g/kg和25.46 mg/kg;人工种植花生土壤碱解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10年后分别可达到55.04 mg/kg、0.127 2 g/kg和145.80 mg/kg;生物网方格固沙、林草复合培育和草场培育等主要依靠自然修复的修复技术,土壤养分含量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木薯皮、鸡粪在蔗区套种模式中的还田施用效果,分别设置化肥配施木薯皮(T1)、配施鸡粪(T2)、配施半量木薯皮和半量鸡粪(T3)3个处理,以甘蔗单种化肥处理(CK1)或甘蔗套种花生化肥处理(CK2)为对照,比较各处理作物产量、品质、效益及花生秸秆还田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T1、T2、T3与CK2相比,大大增加了花生产量、纯收益,花生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明显提高;T1处理的纯收益最高,比CK1处理增收花生3720.9 kg hm~(-2),增加纯收益17675.4元hm~(-2),但该处理对花生粗脂肪及甘蔗产量有一定负面影响;T2处理的花生产量、总效益和花生秸秆还田后的土壤速效氮磷钾、有机质含量最高,比CK1处理增收花生4270.8 kg hm~(-2);T3处理比CK1处理增收花生3904.2 kg hm~(-2),花生粗脂肪含量达51.3%,增加纯收益17442.15元hm~(-2),还提高了花生秸秆还田后的土壤速效氮磷钾、有机质含量。综合考虑,甘蔗套种花生(化肥配施半量木薯皮和半量鸡粪)是较好的种植和养分管理模式,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采用农户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内陆盐碱地农田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种植方式主要有小麦—玉米轮作、小麦—棉花轮作、西瓜—棉花套种、玉米—大豆间作和春玉米单作5种。这5种种植方式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0.1,60.1,106.2和170.2mg/kg,不同种植方式间差异显著,西瓜—棉花套种方式的养分含量最高。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值仅为70.2mg/kg,应适当增施氮肥;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值高于作物所需磷含量15mg/kg,应适当减少磷肥的施用;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170.2mg/kg,应根据作物对钾的需求特点,控制钾肥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套种绿肥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莉  廖万有  王烨军  苏有健  张永利  罗毅  孙力 《土壤》2016,48(4):675-67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绿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两者混播的3种套种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环境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套种绿肥有降低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气相和液相比例的趋势,套种绿肥可明显降低地表、5 cm、10 cm和15 cm土层温度,减小土壤温度变幅。最高温时,各土层降温效果均为:黑麦草白三叶混播。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6.67%~12.6%、0.8%~15.2%、24.1%~26.7%和6.8%~88.9%。绿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2.58倍、1.22倍~1.88倍和1.15倍~1.46倍。因此,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黑麦草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改善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取样分析表明:在坡度25°的次生林丘陵地上开垦种植菠萝,植后的第一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就大幅度下降。随着菠萝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不断下降。菠萝弃荒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其它养分含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菠萝园土壤磷素及全钾量没有表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年限菠萝园土壤肥力衰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海南菠萝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取样分析表明,(1)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及坡度的提高,土壤侵蚀量增加,菠萝园表层土壤石砾含量增加。(2)同一坡度,菠萝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也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及坡度的提高,侵蚀量增加而下降。尤其是有机质和全氮含量。(3)菠萝园土壤磷素及全钾含量,同一坡度不同年限间没有表现出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库布齐沙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流动沙地为对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人工种植的中间锦鸡儿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流沙对照相比,两种植被恢复类型对细菌多样性产生了正效应,细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加。其中,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土壤细菌丰度高于人工种植的中间锦鸡儿群落;(2)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研究区土壤中的优势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在各样地丰度比例最高,变形菌的4个亚群变化趋势一致,α-变形菌相对含量在油蒿和中间锦鸡儿群落根际土壤中明显增加,尤其是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根际土壤中α-变形菌得到了很好的恢复;(3)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速效氮含量对于研究区土壤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水肥管理对春小麦产量和根际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灌漠土带田春小麦高产的水肥管理模式,本研究采用裂-裂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灌溉定额(4 500m~3·hm~(-2)、6 000 m~3·hm~(-2)和7 500 m~3·hm~(-2))、绿肥(不种绿肥和种植绿肥)、化肥(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和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溉定额能显著增加春小麦产量,与4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相比,6 000 m~3·hm~(-2)和7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对春小麦产量的增加幅度为7.73%和9.99%。与不施化肥相比,施用化肥对春小麦的增产幅度为132%。绿肥和化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极显著,种植绿肥和施用化肥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最高,为2 639 kg·hm~(-2);种植绿肥和不施化肥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最低,为987 kg·hm~(-2);两者相差167%。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春小麦根际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降低的趋势,含水量和pH值呈极显著增加的趋势。种植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氮、有机质和含水量,能极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施用化肥能极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和含盐量,能极显著降低土壤的速效钾、含水量和pH值。灌溉定额与化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表现显著,4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和施用化肥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7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和不施化肥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低,两者相差80.6%。依据本研究得出的灌漠土带田春小麦高产的最佳水肥管理模式为:6 000 m~3·hm~(-2)的灌溉定额、种植绿肥和施用化肥相结合。此管理模式下的带田春小麦产量为2 667 kg·hm~(-2),根际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水量和pH值分别为106 mg·kg~(-1)、34.7 mg·kg~(-1)、93.6 mg·kg~(-1)、23.3 g·kg~(-1)、11.5%和8.29。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复合微生物肥对碱土的改良效果,对内蒙古农业大学海流图科技园区碱土试验地开展了施用复合微生物肥的田间试验,探讨了其对土壤生物学性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pH和EC值,分别降低0.32~0.88个单位和0.17~0.39 mS/cm;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碳氮、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活性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62.90%~158.06%、57.66%~74.82%、38.89%~69.44%和41.37%~53.25%;土壤微生物碳、氮、碳氮比和微生物熵分别提高71.41%~82.36%、29.13%~31.84%、30.16%~37.13%和33.33%~37.68%;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22.48%~35.19%、22.40%~33.33%、104.04%~132.97%和34.28%~37.82%。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了耕层土壤pH和EC值,分别降低0.16~0.72个单位和0.06~0.28 mS/cm;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碳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土壤脲酶、磷酸活性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15.82%~28.42%、21.95%~48.78%和29.32%~40.19%;土壤微生物碳、氮、碳氮比和微生物熵分别提高37.07%~45.82%、15.79%~18.22%、26.27%~33.03%和21.05%~25%;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0.40%~21.85%和23.66%~41.19%。以上结果表明,施用复合微生物肥能明显改善碱土的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不同施肥量梯度中,1500 kg/hm2处理的综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3.
茶园套种牧草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基本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关于茶园生草和低层套(间)种研究起步很晚且报道甚少,有必要深入研究适宜我国茶园推广应用的低层茶草套(间)种模式。通过3年的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牧草处理为对照,研究了3种不同牧草[百喜草(Paspalum natatu)、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套种模式对茶青和鲜草产量及其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牧草套种模式比对照提高茶青产量6.48%~20.26%,并收获鲜草产量1 352~4 023 kg·hm?2·a?1;3年来逐年减少茶园表土流失厚度幅度分别为25.0%~30.6%、33.3%~38.9%和53.3%~60.0%,并提高茶园土壤pH 9.64%~11.76%、有机质8.23%~76.13%、全氮13.59%~245.63%、全磷3.41%~210.51%、全钾1.37%~9.65%、碱解氮69.63%~109.33%和速效磷11.40%~34.20%;其中,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平托花生处理对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晋西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选取研究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4,6和8年生苹果(Malus pumila)+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间作系统土壤养分(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全氮)含量进行了定位、定量监测。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全氮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少;(2)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树行距离的增加,4年生间作系统与6年生间作系统土壤养分总体上呈现"W"型分布,而在8年生间作系统中呈现"M"型分布(全氮除外),极值分别出现在距树行1.5,2.5,3.5m处,且极大值点养分含量与极小值点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3)随着树龄增长,果树与农作物的养分竞争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且在8年生间作系统中养分竞争最激烈。基于间作系统土壤养分特征,建议在田间施肥管理时,应以施氮肥为主,且随着树龄的增长应该适时增大复合界面的距离或停止复合经营。  相似文献   

15.
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地土壤改良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通报》2015,(6):1392-1398
本文以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地的7种不同林分林下土壤为对象,通过与对照玉米地不同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退耕还林林分对林下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并为今后退耕还林树种选择提供一定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和孔隙随土层增加而逐渐降低。除柏树外,其他林分林下土壤平均含水量高于未退耕玉米地,且桉树林下土壤浅层含水量最高为33%。水杉林下土壤容重平均值比玉米地减少14%,毛管孔隙度增加58%。此外,花椒、桉树、杜仲、栾树、桑树林下土壤孔隙状况均比对照玉米地好。2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等含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7种林分林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平均值都高于玉米地,其中栾树、桑树、水杉林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高出玉米地100%以上。而玉米地土壤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则高于其他7种林分。3栾树、桑树、水杉林下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分别位列前三,玉米地排名第四,柏树、花椒、桉树、杜仲次之。从土壤改良角度出发,该地区树种选择可优先考虑栾树、桑树、水杉,柏树、花椒、桉树、杜仲则需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6.
茶菌共生对云南大叶茶茶园土壤增益性和肥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大叶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套种食用菌形成的茶菌共生种植模式对山地茶园土壤增益和肥效影响。结果表明,套种食用菌、菌包回田用作有机肥的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氮、有机质含量和pH值,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相对于茶园土壤有效pH和土壤容重,菌包回田使茶园土壤有效氮和有机质含量的肥效持续时间延长。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进行套种,能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和复合系统的生产力,实现山地茶园的土壤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云南省菠萝蜜主要种植园土壤和叶片养分状况,以期为菠萝蜜园合理施肥提供依据。调查分析了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15个种植园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叶片养分含量,结合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在0~20 cm土层含量最为丰富;不同土层间除土壤pH、有效硼之外,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元素均有含量变幅范围、变异系数较大的表现。(2)86.67%土壤pH值小于6.5,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及各种中、微量元素含量中上水平,磷素含量各种植园表现不一,差异明显。(3)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效锌、交换性钙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有效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与土壤交换性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氮、锰、锌、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叶片钙与土壤交换性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云南省菠萝蜜种植园施用石灰或者土壤调理剂提高土壤pH,增施有机肥、磷肥、硼肥,适当控制氮肥、钾肥、钙镁中量元素肥及铁锰铜锌微量元素肥的施入量,以达到平衡施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木醋液不同灌溉量对土壤养分、盐碱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灌溉木醋液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且使用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其中有效磷含量增加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可提高9.27%~25.51%;木醋液也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全盐含量,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木醋液还可降低土壤p H值,与对照相比可降低0.14~0.27个单位。木醋液低[2.25 t/(次·hm~2)]、中[4.50 t/(次·hm~2)]用量能显著提高番茄株高、增加产量,其中低用量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可提高株高10.53%,增加产量11.52%;高用量[7.50 t/(次·hm~2)]对番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木醋液可提高番茄可溶性糖含量5.27%~10.28%,提高Vc含量3.46%~17.15%,降低硝酸盐含量4.25%~15.33%,对有机酸含量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建议设施土壤番茄季木醋液灌溉量为2.25~4.50 t/(次·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杨-麦、杨-花生等不同复合经营模式下,杨树叶与农作物秸秆混合后对土壤碳、氮矿化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模式中,花生叶处理的有机碳矿化累积量最大,花生茎秆、杨树叶处理次之,小麦秸秆处理最低。混合处理有机碳矿化累积量依次为杨树叶-花生叶>杨树叶-花生茎秆>杨树叶-小麦秸秆,且培养结束时,混合物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2)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各残落物氮含量、C/N比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杨树叶、小麦秸秆及其混合物处理的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均低于对照,而添加花生叶、花生茎秆以及它们与杨树叶的混合物使矿质态氮含量高于对照。试验说明杨-麦、杨-花生复合模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调节碳的动态及氮的供应,而选择种植含氮量高的农作物更有利于促进残落物分解和养分归还,这对深入研究林-农复合系统的模式筛选、结构优化及可持续经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炭施用对潮土理化性状、酶活性及黄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生物质炭施用对潮土理化性状、酶活性及黄瓜产量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棚示范区为试验基地,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0,5,10,20,30,40t/hm~2)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黄瓜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的影响。高施用量(40t/hm~2)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最好,当生物质炭施用量为30t/hm~2时对土壤养分含量提升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各处理土壤容重降幅为0.88%~10.52%,而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增幅分别为3.68%~7.53%,27.96%~119.25%,30.73~55.05%,1.89%~224.61%,10.39%~54.56%,6.06%~22.58%,2.33%~45.63%,235.71%~414.29%和19.37%~77.76%。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黄瓜产量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种酶的活性分别在生物质炭施用量为30t/hm~2和20t/hm~2时最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4.57%和15.38%;生物质炭施用量为30t/hm~2时对黄瓜增产效果最好,该处理下黄瓜产量较对照提高了21.80%。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处理下的土壤质量次序为C4C5C3C2C1CK。在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不仅可以促进黄瓜增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还可以改良土壤生物学性质,提升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