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孟金陵  严准  甘莉 《作物学报》1998,24(4):396-401
以C_3作物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野生C_3—C_4中间型植物Moricandia arvensis作有性杂交,经子房培养和胚性芽挽救,获得了4个属间杂种,经腋芽繁殖使杂种群体增至数百株。RFLP分析结果显示,杂种核DNA具有两个亲本的特征指纹,而其细胞质中仅含母本Moricandia arvensis的线粒体DNA指纹。杂种多具33条染色体,为双亲配子染色体数之和。虽然杂种植株在大多数形态特征上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但在某些性状上明显趋向某一亲本。杂种植株的一般特征是半匍匐性,浅裂叶,开浅黄花。其以CO_2补偿点很高,为C_3类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有多价体产生。杂种雌雄性皆不育。用秋水仙素将杂种加倍为双二倍体后,仍然雄性不育。对进一步向芸薹属作物基因组中导入C_3-C_4基因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戚存扣  仲裕泉 《作物学报》1995,21(6):717-722
从甘蓝型油菜品种“3-63-4-5-1”与埃塞俄比亚芥品种“Dodolla”杂种F1植株开放受粉获得的F2群体中筛选出一株半不育、矮杆、甘蓝型油菜类型植株,经连续4个世代自交、分离鉴定出一个二体附加系“92I1096”。细胞学观察结果,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40,比其母本甘蓝型油菜(2n=38)多两条额外染色体。花粉母细胞(PMCs)减数分裂中期(MI)染色体构型平均为0.47I+19.77Ⅱ,  相似文献   

3.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ms30)的RFLP作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姊妹交第5代群体(SIB5)和回效一代群体(BC1)为作图群体,对经细胞学初步定位于玉米第4染色体上的雄性不育基因(ms30)进行了RFLP作图。选用玉米第4染色体上的探针18个,用集团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tant analysis,BSA)进行标记筛选 ,用JoinMap作图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IB5群体的RFLP分析表明,ms30基因与玉米第4染色体长臂上的两个探针位点um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作母本,与中2、中5及中1001等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植株除4D缺体×中5育性极低外,其余组合略低于普通小麦×八倍体小偃麦的自交结实率。杂种F1体细胞2n=48。4D缺体×中2的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的平均构型为18.81(15-22)Ⅱ+0.57(0-3)Ⅲ+0.11(0-2)Ⅳ+8.23(6-10)Ⅰ。观察结果同时表明:(1)单价体的分布在每个PMC中以8为众数;(2)单价体之中的两个在多数的PNCs中能形成次级联合配对,说明4D与4E染色体具有部分同源关系;(3)杂种F1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多价体的出现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中E染色体组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5.
李逸平  李万几 《作物学报》1994,20(5):528-535,T003
采用幼胚培养技术,获得了栽培大麦与纤毛鹅观草之间的属间杂种。研究了杂种F1,F2和BC1的形态和细胞学特点。结果表明:杂种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不同生育阶段其主要特征分别倾向双亲这定。在结实率和主要经济性状上F2和BC1较F1有相当大的提高,但生育期进不大。根尖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构型分析表明:F1,F2和BC1均为混倍全。F1平均染色体数为22.14条,其中以28条染色体的细胞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棉属不同染色体组种间杂交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报道以棉属[(Cossypium)(AD)]染色体组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G.hirsutum)为母本,B、C、D、E、G染色体组的二倍体野生棉代表种长须棉(G.barbasaanum)、澳洲棉(G.australe)、雷蒙地棉(G.raimondii)、索马里棉(G.somalensee)和比克氏棉(G.bickii)做父本,配成5个杂交组合,并以陆地棉自交作对照,比较研究棉属不同染色体组种间杂交的胚胎发育过程。二倍体不同染色体组野生棉的花粉在陆地棉柱头上可以顺利萌发,其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较正常,但花粉管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陆地棉自交。野生棉花粉管到达陆地棉胚囊并释放精子完成双受精的频率很低,除陆地棉×D组雷蒙地棉受精率为33.3%以外,其它几个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均低于10%。杂种形成的胚乳游离核数量比陆地棉自交的少,而且比自交对照提早3~4天形成胚乳细胞。杂种胚乳组织形成后迅速解体。杂种原胚发育较正常,但杂种胚大多停滞在球形胚和近心形胚期;分化后的杂种胚呈现各种形态的畸形胚。杂交胚珠的珠心组织解体明显迟于自交胚珠,其解体时间和胚乳组织解体基本上一致。珠心组织的迟迟解体和胚乳组织异常发育导致杂种胚的败育。  相似文献   

7.
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相似文献   

8.
燕麦染色体C—分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倍体燕麦Avena strigosa为材料,进行染色体C-分带方法研究,确定了最佳分带流程。以Giemsa与Wright混染效果最好,A.strigosa的7对染色体C-带差异明显,各对染色体带型互异,但都有两条端带,对每要色体的C-带特征作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影响C-分带效果的因素及燕麦染色体C-分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对干烧心病(缺钙)抗性室内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白菜对干烧心病(缺钙)抗性室内鉴定方法的研究ScreeningMethodsofResistancetoTipburn(CalciumDeficiency)inChineseCabbage在大白菜结球期,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缺钙,盐分过高或施肥不当,...  相似文献   

10.
通过顶芒山羊草(Aegilopscomosa2n=2x=14,MM)与波斯小麦(Triticumpersicum2n=4x=28,AABB)杂交,人工合成遗传上相对稳定的双二倍体(2n=6x=42,AABBMM),以此为桥梁,与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品种“欧柔”进行正反杂(回)交,借助花药培养过程中能产生非整倍单倍体和非整倍双倍体的特点,在改良C17固体培养基上上接种花药,诱  相似文献   

11.
王洪刚  孔令让 《作物学报》1996,22(4):508-512
以八倍体小偃麦小偃693和普通小麦烟农15的六个不同杂种世代为材料,研究了自交和顺交对杂种后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随自交和以烟农15为轮回亲本回交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但回交比自交能使后代中偃麦草染色体丢失更快;回交后代PMCMI染色体构型较为简单,平均交叉结数减少,回交次数过多不利于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遗传重组;自交和回交世代中小偃麦类型、中间类型和小麦类型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中间堰麦草与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性状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王洪刚  朱军 《作物学报》1999,25(3):373-380
中间偃麦草作父本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杂交结实率为71.72%,杂种F1在套袋自交和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32.05%和69.66%。以7个杂种世代为材料,对其细胞遗传学及性状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1 PMC MI染色体的联会频率较高,细胞内二价体数目平均为13.73个;F2和F3两个自交世代的染色体数目显著多于双亲和F1的42  相似文献   

13.
用3.3g/m^3的磷化铝测量,塑料薄膜5面密闭缓释熏蒸包装小麦,保持有效杀螨浓度时间长,CT值大,完全消灭小麦中的跗蠊螨B.tarsalis(Berlese),马六甲肉食螨C.malaccensis Oudemans,特氏肉食螨C.trouessarti Oud.,以及人为埋入粮堆供试的热带食酪螨T.tropicus Roberstom,害嗜鳞螨L.destrctor,棉兰皱皮螨S.medane  相似文献   

14.
棉属分类及其染色体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棉属(Gossypium)分类和棉属梁色体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共分5个部分:(1)棉属分类,重点介绍了Fryxell的棉属分类方案以及最近几次较大的修订情况,并列出了包括47个种、4个亚种在内的棉属最新分类名录;(2)棉属染色体组。介绍了棉属细胞学及染色体组研究的发展历史,把棉属分为A、B、C、D、E、F和G7个二倍体染色体组和AD1个异源四倍体复合染色体组;(3)棉属染色体核型分析。介绍了棉属染色体核型研究的意义和内容;(4)棉属染色体组的演化。介绍了棉属染色体组演化的四种不同观点,讨论了AD复合染色体组供体问题;(5)讨论。讨论了棉属分类以及比克氏棉(G.bickii)和大萼组(sect.Grandicalyx)棉种的染色体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小麦原生质体的电激介导基因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小麦品种“Bodalin”胚性悬浮细胞分离出原生质体,通过电激将质粒PBC1DNA(携带β-葡萄糖苷酸酶(GUS)标记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h)导入原生质体。采用BTX电激系统和ASP电激缓冲液,最佳电激条件为300V(750V/cm)和50ms(约1000μF),转化的原生质体内GUS的活性最高;质粒DNA的有效使用浓度为25μg/ml。电激处理后,原生质体培养2~3天,GUS基因表达最强,宜于检测其瞬时表达;牛胸腺DNA可协助提高GUS基因的导入效果。质粒PBC1DNA处理的原生质体培养于添加潮霉素的KMP培养基。经4个月抗性筛选,选择获得15个潮霉素抗性克隆  相似文献   

16.
花椰菜与黑芥体细胞杂种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UV处理,PEG融合获得的79株花椰菜和黑芥的体细胞杂种进行了全生育期性状调查分析,包括细胞DNA含量测定、染色体计数、植株形态学观察、育性调查等.结果表明:杂种形态变异广泛,多数呈中间类型,少数呈偏亲性状;杂种细胞DNA含量不一致,呈现大于、等于、小于双亲细胞DNA含量之和的类型;DNA含量大于双亲之和的杂种与DNA含量等于或小于双亲之和的杂种相比,有较高比例的材料叶型出现畸形和(或)植株生长势弱,育性也更差.显示出杂种植株的生长势、育性与q细胞的DNA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染色体计数,发现所检测杂种为混倍体,同一植株的细胞有多种染色体数目构成.在79个杂种中,筛选出13个目标材料,生长势强,有较好或一定程度的育性,表明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手段来改良甘蓝类蔬菜的遗传多样性具有町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三个棉属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棉属3个种间杂种TM-1×石系亚1号、TM-1×辣根棉和TM-1×瑟伯氏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个杂种多数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为13Ⅱ+13Ⅰ。二价体联会成环状、棒状或V型。TM-1×辣根棉杂种的二价体联会较紧密。杂种除正常的染色体组AA和DD联会外,还发生AD联会及出现多价体。中期Ⅰ单价体大部分分散于赤道板两侧,并较早移向两级。个别二价体也不排列在赤道板上。二价体向两极移动时常形成染色体"桥",使这些染色体移动速度减慢,导致细胞分裂不同步。此外,在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中都能看到落后染色体、远离大多数染色体的零星染色体、孤立的染色体群等现象。后期Ⅱ的花粉母细胞可形成较多的核仁。在四分孢子期,3个种间杂种既产生四分体,也形成二、三、五、六乃至十分体。TM-1×石系亚1号、×辣根棉、×瑟伯氏棉杂种的四分体数分别为70.2%、63.1%和35.1%。  相似文献   

18.
AHCCE(ANHUICOTTONCULTIVATIONEXPERTSYSTEM:CotonProduc-tionManagementandDecisionSystemofAnhuiJianghuaihilcotonrigion)是一个基于作物模拟模型的专家系统,它由数据库、知识库、模拟模型、推理机和数据及知识获取系统等部分组成。本文评述了建立AHCCE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二元Ti载体系统,用农杆菌与子叶外植体共培养,进行黄瓜花叶病毒壳蛋白基因转化三个辣椒品种的工作。经过抗卡那霉素的筛选和再生培养,得到转基因株。转基因株叶的切片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表现明显的抗性,经过对后代植株的DNA和RNA分子杂交以及蛋白质ELISA检测表明转基因株后代染色体上带有CMVcp基因,后者在叶片中表达出CMVcp。经过对表达植株叶面接种CMV病毒,表现出明显的抗CMV病毒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西藏上麦及半野生小麦异染色质分化的C—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民  任正隆 《作物学报》1996,22(5):525-529,T001
以GiemsaC-带技术研究了西藏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中国春的异染色质分化。它们之间的带型没有很大的差异,但出现了C-带多生,多生主要表现在A、B组染色体和分布于染色体臂的中部及端部,以中国春C-带为标准的比较表明,半野生小麦的多态性所属染色体主要为A组的2A,6A和7A,B组的2B、3B、4B和7B,西藏小麦为2A、7A5 7B。推测它们同属一个类群,西藏半野生小麦比西藏小麦和中国春原始,并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