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孟金陵  严准 《作物学报》1998,24(4):396-401
以C3作物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野生C3-C4中间型植物Moricandiaarvensis作有性杂交,经子房培养和胚性芽挽救,获得了4个属间杂种,经腋芽繁殖使杂种群体增至数百株,RFLP分析结果显示,杂种核DNA具有两个亲本的特征指纹,而其细胞质中仅含母本Moricandiaarvenssi的线粒体DNA指纹,杂种式具33条染色体,为双亲配子染色体数之和。虽然杂种植株在多数形态特征上表现为双亲的中间  相似文献   

2.
花椰菜与黑芥体细胞杂种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UV处理,PEG融合获得的79株花椰菜和黑芥的体细胞杂种进行了全生育期性状调查分析,包括细胞DNA含量测定、染色体计数、植株形态学观察、育性调查等.结果表明:杂种形态变异广泛,多数呈中间类型,少数呈偏亲性状;杂种细胞DNA含量不一致,呈现大于、等于、小于双亲细胞DNA含量之和的类型;DNA含量大于双亲之和的杂种与DNA含量等于或小于双亲之和的杂种相比,有较高比例的材料叶型出现畸形和(或)植株生长势弱,育性也更差.显示出杂种植株的生长势、育性与q细胞的DNA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染色体计数,发现所检测杂种为混倍体,同一植株的细胞有多种染色体数目构成.在79个杂种中,筛选出13个目标材料,生长势强,有较好或一定程度的育性,表明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手段来改良甘蓝类蔬菜的遗传多样性具有町行性.  相似文献   

3.
大白菜和黑芥种间杂种的获得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丰富大白菜的抗病基因类型,特别是培育根肿病抗性种质,以品质优良的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pekinensis)自交系为母本,具有黑腐、根肿病抗性的野生黑芥(B.nigra)为父本,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了13株杂种植株.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3种方法对杂种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杂种的花粉活力及其育性.结果表明:杂种表型介于白菜和黑芥双亲之间,SRAP分子标记结果的聚类分析表明杂种在DNA水平上更趋向于白菜母本.F1雄蕊发育不好,花粉育性低,13株杂种中,仅获得杂种H4的回交后代.杂种H4的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超过18条,约48%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6条,超过了预期杂种染色体的数目.不育F1植株染色体数目等于和少于18条,结果提示杂种育性和细胞染色体数目有一定关系,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提高了杂种的育性.  相似文献   

4.
栽培番茄与秘鲁番茄种间杂种的DNA指纹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在胚珠培养获得秘鲁番茄与栽培番茄的种间杂种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从DNA水平上分析亲本及杂交后代间的遗传差异性和相似性。通过2个随机引物的RAPD指纹分析发现4个胚培养植株具有一致的RAPD指纹,杂种继承了双亲的特征谱带。利用19个随机引物、2对RGA引物和1对SRAP引物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共产生了319个标记位点,这些标记在双亲及杂种中的分布表现了6种模型,统计分析表明种间杂种整合了栽培番茄和秘鲁番茄的遗传信息,杂种的230个位点中包含了30.4%的栽培番茄特有信息、20.9%秘鲁番茄特有信息、46.5%共有信息;种间杂种与母本栽培番茄的基因组相似性达72.5%,而与秘鲁番茄的基因组相似性为50.8%,杂种明显偏向母本栽培番茄。  相似文献   

5.
克服节节麦×普通小麦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幼胚培养的方法,克服了节节麦作母本与普通小麦杂交的困难。在授粉后15~30天,在无菌条件下剥下杂种胚,接种在修改的 B_5培养基上。从25个培养的胚得到3个植株,F_1的形态学特征像小麦亲本,完全或高度不育,用普通小麦花粉授粉回交结了种子。杂种的育性恢复很快,BC_1自交结实率18.1~22.2%,BC_2为28.6~58.1%,BC_3植株的育性已经基本正常。检查的 BC_2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2n=42。它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与父本小麦相似。BC_1F_3和BC_1F_4的主要性状倾向小麦,也出现了一些新类型。  相似文献   

6.
采用形态学方法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蓝型杂交油菜贵杂4号及其亲本进行杂种性状表现、DNA指纹图谱和种子纯度的研究结果表明:田间形态学观测结果杂种性状表现亲子间存在明显亲子关系和母本效应,利用作物的这一共性特点可对作物种子真实性和纯度进行鉴定;采用SSR分析从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5对多态性很强且极易识别的特殊引物,通过这5对特殊引物的指纹组合构建了贵杂4号及其亲本的DNA指纹图谱;利用遗传决定的蛋白质组分不受环境影响和其在组分上的差异性反映的是基因型的原理,通过特殊引物组合对种子的扩增图,可快速有效的对种子真实性和纯度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7.
1989年,进行了谷子(Setaria italica)Ch4n×法氏狗尾草位(S.fabeiii)的远缘杂交和杂种胚培养。共接种已授粉子房264个,得到22株苗,仅11株成活。试管苗经继代培养和繁殖,得到了大量的小植株,移栽成活并发育到成熟。经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其中有两个株系是杂种,杂种F_1的染色体数为2n=4x=36,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不正常,染色体构型为(18-2)Ⅰ+(13-0)Ⅱ+(0-9)Ⅲ+(0-3)Ⅳ,后期染色体分离不正常,形成不正常的四分体和微型小孢子,花粉败育。F_1高度不育,其形态特征介于双亲之间,植株在许多性状上都与父本法氏狗尾草相似,而与母本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8.
供试材料 种间杂种[O.sativa(AA,2n=24)×O.latifolia(CCDD,2n=48)]F_1的幼穗,杂种基因型是异源三倍体(ACD)3n=36。利用幼穗诱导愈伤组织与再生植株,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后,再生植株分为2大类型:(1)完全不结实株,形状与 F_1杂种相似,染色体数2n=36。(2)结有少量种子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染色体数2n=24。我们的结果表明:幼穗  相似文献   

9.
百合杂交育种工作中,只有确定杂种的真实性,才能确定杂交工作是否成功。利用ISSR-PCR分子标记方法对5个亚洲百合系内杂种进行鉴定,建立了百合ISSR最佳扩增反应体系,从15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2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得到29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4条,占总条带数的82.76%。结果表明,5个杂种多数条带和亲本共有,出现双亲相加性带型,或双亲各自特有条带,部分杂种出现双亲均没有的条带从这些特异的带型,我们可初步鉴定杂种的真实性。实践证明,ISSR分子标记,是百合杂交育种中杂种检测的快速简便手段。  相似文献   

10.
小麦近缘物种中蕴藏着许多优良基因,创制三属杂种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对4个F6代株系采用农艺性状调查、PMC染色体配对观察、GISH和SDS-PAGE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4个株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2条,K-13-649-3、K-13-663-2在细胞遗传学上相对稳定;且均确证为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K-13-649-3、K-13-728-4与亲本中3的特异条带一致,K-13-656-3、K-13-663-2只有3条条带,缺失了亲本中3的1条特异条带,4个株系表现为高抗条锈病.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做了比较分析。旨在用分子标记方法探索亲本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关系,为后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杂种F1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RAPD扩增带,同时还丢失了双亲部分的RAPD扩增带,杂种F1的多态性条带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F1是真正的杂种;F2的多态性条带表明:F2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相差不大,略偏向母本。亲本与杂种F1,F2的RAPD扩增带表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RAPD遗传标记可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遗传群体构建的分子标记检测体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从DNA提取、引物多态性筛选、亲本和子代植株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等4 步检测体系,实验中仅用1 对位于大麦7H染色体上的引物HvWaxy4 就对7 个F1子代植株进行了鉴定,通过鉴定判断出其中3 个植株为F1子代,4 个单株为自花授粉产生的子代。表明SSR标记技术在验证遗传群体构建过程中F1杂交植株真伪的可行性,该方法适用于自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群体构建过程中F1植株的真伪检测。  相似文献   

13.
李逸平  李万几 《作物学报》1994,20(5):528-535,T003
采用幼胚培养技术,获得了栽培大麦与纤毛鹅观草之间的属间杂种。研究了杂种F1,F2和BC1的形态和细胞学特点。结果表明:杂种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不同生育阶段其主要特征分别倾向双亲这定。在结实率和主要经济性状上F2和BC1较F1有相当大的提高,但生育期进不大。根尖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构型分析表明:F1,F2和BC1均为混倍全。F1平均染色体数为22.14条,其中以28条染色体的细胞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与中棉种间杂交的研究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思颖  周行 《作物学报》1963,2(1):29-44
1.对陆地棉与中棉的杂种第一代和克服杂种第一代的不孕性进行研究,初步找出了不孕的原因和克服办法,为创造种间杂种,丰富育种材料,提供了可能。2.种间杂种遗传基础复杂,与具有优良性状多的陆地棉品种回交,获得许多超越亲本性状的新类型,可以选育出丰产、优质、抗病性强等的新品系。3.杂种第一代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在同一花蕾上就有所不同,说明受精卵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已不正常,每一细胞的染色体数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谷子几种农艺性状基因染色体定位及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三体分析法进行谷子染色体基因定位。以豫谷1号三体1-7、四体8和四体9为母本,显性矮秆、法谷56-81、马青苗为父本,配置组合分别进行显性矮秆基因、白米基因和青米基因染色体定位。根据三体1-7植株形态特征和父本标志性状鉴定各自的杂种F1,采用细胞学方法,通过检查植株根尖染色体数来鉴定杂种F1的三体8和三体9。经调查和分析各种三体杂种F2性状分离情况,把显性矮秆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白米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青米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对不同区域的9个青米品种等位检测表明,这些青米基因都是等位基因。以两点测验法,配置组合1066A×法谷56-81和1066A×马青苗进行基因连锁分析。结果,4号染色体上糯性胚乳基因与白米基因间的交换值为(28.9±4.4)cM;6号染色体上1066A不育基因与青米基因间的交换值为(23.2±1.8)cM。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和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3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和亲本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浅析,研究结果表明:杂种的产量性状,如单株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等,比其双亲有明显的优势;杂种花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双亲,与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等性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杂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型。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是世界上重要的栽培棉种,野生斯特提棉(G.sturtianum)含有陆地棉所缺乏的许多优质基因。本研究通过陆地棉和斯特提棉的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获得了自交可育的后代植株,对其进行流式细胞倍性检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筛选出2株染色体组完整的异源六倍体植株。统计鉴定表明,六倍体和亲本及三倍体比较,叶形介于双亲之间,叶面积增大,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明显增多;远缘杂种与亲本在花的表型性状方面差异明显,六倍体的花粉粒直径大于亲本和三倍体;六倍体棉纤维为白色,长度小于母本陆地棉,父本斯特提棉的种子腺体延缓发育性状在异源六倍体中得到表达。这些结果证明通过远缘杂交和加倍成功获得了陆地棉与斯特提棉间可育的异源六倍体新种质,为棉花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杂种小孢子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周永明  ScarthR. 《作物学报》1996,22(4):399-402
利用分离小孢子培养首次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莱种间杂种(甘芥杂种)中获得了胚和再生植株。所用的培养程序是,将甘芥杂种小孢子在蔗糖浓度为13%的液体NLN培养基中32℃下暗培养2天,转入25℃暗培养3周,再在光照条件下振荡培养一周后转入再生培养基(B_5)。供试的8个正反交甘芥杂种,有4个对培养有反应,其中3个均为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杂种。杂种911186(甘蓝型)×851336(芥菜型)的胚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杂种,未发现杂种花粉育性与小孢子胚产量存在显著相关。多数再生植株形态上介乎两个亲本之间,已开花的植株多为不育类型。讨论了亲本基因型对杂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和小孢子衍生植株的可能用途。  相似文献   

19.
余懋群 《作物学报》1995,21(2):136-143
Courtot 4 phlb、Courtot 2 phlb、Courotot与 Ae.variabilis杂种F_1平均每PMC在MI染色体交叉数(Xta)分别为15.18、11.62、1.67。杂种F_1育性极差,自交不结实。Courtot 4phlb、Courtot 2 phlb与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难,回交结实率仅分别为0.13%、1.66%;BC_1植株染色体少,93.1%的植株为2n=35-44,且减数分裂行为极不规则。在2phlb×Ae.variabilis×2phlb×Ph×Ph BC_3群体中可获遗传性较稳定、育性较正常、对 M.naasi抗性一致的重组系或易位系。而Courtot×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较易成功(6.81%)。93.8%的BC_1植株染色体数变化在2n=47-56,BC_3中仅获抗M.naasi单体附加系。  相似文献   

20.
棉属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将抗病性从野生棉转移到陆地棉中,以此提高陆地棉抗病性是一条理想的育种途经。本研究通过陆地棉和C组野生澳洲棉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对其进行染色体加倍,将加倍的异源六倍体再与B组野生绿顶棉杂交,产生陆地棉、澳洲棉、绿顶棉的异源四倍体杂种。异源四倍体杂种继承了亲本的部分性状,同时也产生了如蔓生等特异性状;该杂种减数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均等分离,四分体时期有多分体和微核出现;SSR结果发现,该杂种不仅具有三个亲本的特征条带,并且产生了新的重组成分。本研究不仅为该异源四倍体杂种不育提供了直接原因,也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育性恢复方法及棉花新种质创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利用野生棉资源控制棉花黄萎病育种探索培育了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