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C-分带方法,测定了二花脸、大约克纯种猪及其大二、二大杂交组合间端着丝粒染色体C-带的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量,研究了家猪不同品种,杂交组合间同源染色体C-带多态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二花脸、大约克、大二、二大之间在同源染色体C-带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多态性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具有品种或群体特征,可作为区分不同品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以及C-带、G-带和银染技术,对云南地方猪种撒坝猪、大河猪进行了显带染色体研究.测量了各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指数及臂比,Ag-NORs定位于7号和10号染色体.撒坝猪、大河猪的G-带带型与其它家猪相似,C-带和Ag-NORs具有多态性.撒坝猪和大河猪的C-带和Ag-NORs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久仰香猪染色体C-带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久仰香猪为试验组,剑白香猪、从江香猪和长白猪为对照组,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乔,C-分帝处理。结果表明:各梁色体均不同程度显带,发生在着丝粒、次缢痕及其附近和长臂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且存在多态性;染色体C-带在细胞周期和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染色体C-带大小与染色体长度无关;在个体内细胞间同一染色体C-带大小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大型带发生在C-染色体、1、2、13~16、18号染色体上,C-染色体C带几乎占据整个长臂,呈椭圆形;中型带发生在3~8、12、17号染色体上;小型带发生在9、10、11、X染色体上;香猪类型之间显带频率、相对长度和面积均较高,长白猪相对较低,说明香猪异染色质含量  相似文献   

4.
作者应用BSGC—分带法,对杜洛克猪、苏白猪、甘肃白猪和甘肃黑猪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品种猪存在特大、大、中、小和无五种类型的C—带。其中杜洛克猪的第13、14、15、17和18对染色体;苏白猪的第14、16、17和18对染色体,甘肃白猪和甘肃黑猪的第14:15和18对染色体均呈现C—带多态性。甘肃白猪的第14对染色体特大型C—带出现的频率高达33.34%。经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这一结果可用于家猪的育种和保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采用“风油精法”(EB 法)对不同生态型的15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染色体 G 带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生态型品种染色体 G-带的带纹数和特征均与普通生态型品种不同、在高原生态型内的不同籼粳亚种间,G-带带纹数有差异,而带纹特征无明显区别;普通生态型内不同籼、粳亚种间的 G 带带纹特征略有不同,而带纹数无明显差异。不同生态型水稻染色体 G-带带型差异大于籼、粳亚种间的差异。两种生态型水稻品种对风油精浓度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我们推测,两种生态型水稻可能起源于不同地域。即高原生态型水稻起源于云贵高原,普通生态型水稻起源于华南地区。各生态型内亚种之间的带纹差异则可能与各自长期生存和演化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虽已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但在方法上远远落后于对人类和动物的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人类染色体高分辨G-带的成功,可显示出450-1,700条带纹,并在诊断遗传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而植物染色体据Thomas等(1982)统计,只有90种植物的染色体在C-带或N-带及R-带上获得成功,还往往带纹少或  相似文献   

7.
以凉山半细毛羊、山谷型藏绵羊为研究对象,以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GTG法和CBG法获得染色体G-带和C-带,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品种羊的G-带核型基本一致;以凉山半细毛羊和山谷型藏绵羊G-带核型为基础所作的G-带核型模式图共有275条带,其中阳性带129条;两品种羊C-带核型在分布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云南龙陵黄山羊的核型及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龙陵黄山羊的核型,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结果表明:龙陵黄山羊染色体数为2n=60,常染色体及X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C-带,性染色体未显C-带。雌性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分布于No.1,2,3,4,5,25号染色体,雄性分布于No.1,2,25号染色体,显示了性别及分布多态性。研究还发现三种不同的联合(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9.
以剑白香猪为材料,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对其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及其C-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剑白香猪体细胞染色体数2n=38,染色体类型为12m 10sm 4st 12t;C-带均存在多态性,但又存在共性。各染色体均不同程度显带,发生在着丝粒处或长臂上,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在1号、2号、13~18号和Y染色体C-带呈强阳性,出现频率最高,表现为大型带,Y染色体C-带几乎占据了整个长臂,呈椭圆形;中型带发生在3~8号和12号,呈阳性;小型带发生在9号、10号、11号和X染色体上,呈弱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青山羊的核型、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Nots),结果表明:青山羊二倍体染色体2n=60,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显示G—带阳性带纹124条,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阳性C—带。Nor_5是分布于N01号、2号、4号、5号、22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12.
作者应用常规的外周血培养法对苏大白、杜洛克、甘肃白猪及甘肃黑猪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9对(2n=38)。其中18对常染色体的形态差异在这四个品种间不太明显;X染色体差异较为明显,Y染色体的形态近乎一致。在第10对染色体的短臂近着丝点处均有次缢痕,杜洛克和甘肃白猪的第6对上也可见次缢痕的存在。这些染色体的多态性是否属于品种的特有属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RFLP方法对野猪和国内外17个家猪品种SLA-DRB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SLA-DRB基因与疾病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经限制性内切酶Rsa Ⅰ酶切后,共检测到4个等位基因和10种基因型.在野猪中仅存在BB摹因型和B等位基因,而在家猪群体中出现了野猪群体中所没有的9种基因型和3个等位基因.五指山猪、临高猪、荣昌猪和藏猪的多态性较为丰富,且具有全部4个等位基因.A等位基因在大多数家猪群体中为优势等位基因,B等位基因在梅山猪、五指山猪、藏猪、荣昌猪中为优势等位基因;BB基因型仅在五指山猪、临高猪、藏猪、荣昌猪和太湖猪群体中分布,地方猪品种中梅山猪B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野猪及17个家猪群体间SLA-DRB基因第2外显子遗传多态性可能是由生态环境差异及自然和人工选择所致,这些遗传差异性可能与抗病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家兔为实验动物,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体Ag-NORs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Ag-NORs在细胞间、个体间以及每个家兔品种间数目变化范围均有差异;5个品种间差异显着大于品种内个体间差异.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德系安哥拉兔、青紫兰兔、大耳白兔Ag-NORs均数分别为3.31、3.05、2.67、2.96和3.62,说明Ag-NORs具有品种间特性,作为遗传指标,可用于研究家兔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鸭GH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籽鹅、皖西白鹅和狮头鹅3个地方鹅品种GH基因内含子3片段,并运用PCR-SSCP技术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鹅GH基因内含子3存在多态性,得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3个品种中等位基因B占绝对优势,且主要以BB型存在.品种内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品种间,籽鹅与皖西白鹅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基因型与4~10周龄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等19个性状呈显著相关.这19个性状的BB型个体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除胸肌率外,BB型个体各性状均值最高,AB型次之,AA型最小.故初步推断BB基因型可作为地方鹅品种高生产性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6.
Y染色体多态性与中国黄牛起源和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常规法、G带和C带对7个黄牛品种染色体进行系统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同时汇集了近20年来中国境内22个黄牛品种和1个大额牛种共计30个黄牛品种(其中4个外来牛品种)染色体的研究资料,分析和探讨了中国黄牛的起源、进化与分类。结果表明,中国黄牛Y染色体具有多态性,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中国北方黄牛多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Y染色体,南方黄牛多近端丝点Y染色体,中原黄牛在品种内个体间多具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3种类型。说明中国黄牛起源的多元性,即源于普通牛和瘤牛。在进化过程中,中国北方黄牛受普通牛的影响大,南方黄牛受瘤牛的影响大,中原黄牛同时受普通牛和瘤牛的影响,是由普通牛和瘤牛长期交汇融合形成的。根据26个黄牛品种Y染色体形态类型,绘制了中国黄牛Y染色体在中国的分布地域图。  相似文献   

17.
采用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C─分带方法,测定了二花脸、大约克纯种猪No.13和No.16染色体C─带的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量,以图揭示家猪染色体C─带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二花脸、大约克纯种猪在No.16染色体上C─带的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以此可以作为区分两品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on the identity of gen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rait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in farm animals could assist in the selection of livestock.In this study,the polymorphism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gene in 561 goats often breeds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litter size and birth weight in three breeds were investigated.The effects of IGF1 polymorphisms on the breeding value for litter size and birth weight were examined using least square methods.Two deletions (CA) were detected in the microsatellite and two mutations (A1637G,T1640C) were found in 5’-flanking regulatory region.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olymorphisms in 5’-flanking region oflGF1 and birth weight was found in the three breeds of goats.In Gulin Ma goats,two polymorphisms were found to affect litter size traits.In Chuandong White goats and Guizhou White goat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in litter size between goats carrying different genotypes was observed.Further evaluation and confirmation studies in more goat populations with larger sample sizes ar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9.
不同四川黑山羊品种mtDNA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昱  王杰  金鑫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52-15054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四川4个黑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黑山羊品种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tDNA多态性标记对四川4个黑山羊品种D-loop序列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供试黑山羊品种mtDNAD-loop片段长度为1210~1212bp,共检测到5种单倍型,群体间共有多态位点65个,单一多态位点33个,简约信息位点32个,平均核苷酸歧异度为0.001518,D-loop序列多态性较贫乏;经聚类分析,乐至黑山羊和金堂黑山羊首先聚在一起,后与建昌黑山羊聚合,最后和自贡黑山羊聚在一起。[结论]4个黑山羊品种的mtDNA遗传多样性贫乏,分化程度低;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来源和生态地理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中国黄牛Y染色体多态性及品种起源演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G带、C带、RBA带、常规和C带或RBA带连续染色技术研究了中国9个地方黄牛品种的66头人工授精用公牛、41头小公牛和12头母牛的染色体,着重研究了它们Y染色体的多态性。北方的蒙古牛和延边牛是无肩峰牛,具有普通牛核型,其Y染色体分别为亚中和中着丝点。中原地区的秦川牛、晋南牛在每个品种中均发现了亚中、中和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而郏县红牛中存在着中和近端着丝点两种形态Y染色体、这几个品种应是由肩峰牛和无肩峰牛长期融合形成的。西镇牛、鲁西牛、南阳牛、温岭高峰牛均具有瘤牛类型的Y染色体,是以瘤牛为基础形成的品种。经RBA带鉴别,西镇牛Y染色体无短臂,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其余3个品种为近端着丝点Y染色体。结合国内有关黄牛染色体研究材料,讨论了中国黄牛的分类和起源。认为中国的无肩峰黄牛除来源于具亚中着丝点Y染色体的蒙古牛之外,还应来源于另一种分布范围很广的,具中着丝点Y染色体的无肩峰牛。鉴于现有的肩峰黄牛品种中Y染色体形态和带型差异,可能古代生存于中国的瘤牛已发生分化。中国黄牛诸品种应由不同类型的无峰牛和肩峰牛经长期选育和杂交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