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索杂交水稻甬优9号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进一步发挥甬优9号的增产增效潜力。[方法]测定甬优9号44组产量性状数据,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号的穗、粒、重结构,研究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甬优9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重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是两个相互制约的产量因子,各产量因子作用于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结论]稳定有效穗数、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千粒重,是实现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嘉优中科3号’‘春优927'和'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籼粳杂交稻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以获得最佳播种时间,为实现高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各不相同。'春优927'与'甬优538'生育期较长,播种越早生育期越长,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大;'嘉优中科3号'生育期较短,播期对生育期影响不大。播期对'春优927’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小,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变异系数最小;而播期对'嘉优中科3号'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大。产量与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与穗长和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种植籼粳杂交稻品种,建议通过选择适宜播期,适当控制穗数,增加穗长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达到解决茬口矛盾和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秧龄移栽条件下,连作晚稻甬优9号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超秧龄移栽对甬优9号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以秧龄39 d影响较小,其产量为566.9 kg/667m2,比35 d秧龄移栽时减产4.07%,且以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移栽秧龄最晚不宜超过40 d。  相似文献   

4.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为供试品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收获期对稻谷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氮肥用量,甬优538亩有效穗数、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产量相应增加,糙米率、整精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相应提高,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受影响;适当推迟收获,甬优538结实率提高,产量增加,糙米率、整精米率及精米率提高,但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营养品质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单季偏粳型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常规晚粳稻浙粳88为材料,进行在有效分蘖末期和孕穗初期分别使用烯效唑结合施用穗肥的试验。结果表明,结合穗肥施用烯效唑对控制植株高度、增强后期抗倒性效果明显;可显著提高浙粳88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效果明显好于甬优538;对抽穗成熟期没有明显影响,且施用烯效唑的田块因植株较矮,有利于稻套麦等后茬春花作物播种出苗,对全年高产稳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6个播种期和7个栽插密度对单季稻甬优1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15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穗长逐渐降低,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终造成产量随播种期延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播种期为5月10-25日的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甬优15有效穗不断增加,株高、穗长、千粒重不断降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最终造成产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栽插密度以14.31万~16.67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在紫云英-单季晚稻轮作模式下,研究减量化肥条件下紫云英翻压对水稻产量和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紫云英替代对水稻千粒重、株高和每穗实粒数都有一定影响,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每穗实粒数以紫云英+80%氮肥的效果最好。以不显著减产为标准,甬优9号冬季种植紫云英可以替代40%的氮肥,紫云英替代能提高氮肥的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甬优9号制种进行父母本2∶6~12等7个不同行比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距离父本越近的母本行结实率越高;随着父母本行比的增加,母本平均结实率呈降低趋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每丛有效穗数、千粒重差异不大;制种产量以父母本行比2∶8时为最高,其次为2∶10的行比。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甬优8号超高产形成规律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结果发现,甬优8号12 75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有效穗216.75万~228.60万穗/hm2,每穗粒数238.4~265.3粒,总颖花量54 498万~57 504万朵/hm2,结实率84.7% ~ 87.6%,千粒重28.12 ~28.42 g;甬优8号超高产栽培群体动态特征表现为“前小、中稳、后强”,通过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抗逆防倒等技术途径可以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5个播种期对杂交稻甬优15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在永嘉县种植适宜播种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甬优15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全生育期逐渐缩短,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终造成产量随播种期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5月26日播种的产量最高,达9 934.8 kg/hm2,6月5日播种的产量次之。在永嘉县种植甬优15,播种期以5月26日至6月5日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肥用量对甬优系列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以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粳稻为主,具有根系发达、株型高大、壮秆、穗大、粒多、耐肥、高产优质等特点,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了探索该系列品种的栽培特性,特设计不同氮肥用量对甬优8号、9号、12号、13号的产量影响试验,为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甬优538连作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稻甬优538连作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组合甬优538在连作栽培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但其低密度处理中后期所产生的分蘖无法达到成穗要求,每穗总粒、实粒和结实率稳定;适宜的栽种密度为21万丛/h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甬优8号连作秧龄试验,结果表明:随秧龄延长,移栽时间推迟,有效穗下降,株高变矮,穗长缩短,每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以秧龄20d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甬优538"是浙江省建德市单季稻主导品种之一,为进一步挖掘"甬优538"的增产潜力,于2018年在建德市钦堂乡蒲田村进行了"甬优538"定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38"的定植密度弹性较大,以稀植(12.0万丛/hm~2)和常规密度(16.5万丛/hm~2)种植的群体结构和穗粒结构较为合理,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直接影响到单季晚稻甬优6号的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在高产栽培时应适当提高氮肥用量,在土壤肥力较低地区种植尤其要注意。要根据土壤磷钾状况适当配施磷、钾肥,以达到穗粒平衡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甬优12"在单季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基本苗的分蘖、成穗规律,确定"甬优12"单季超高产栽培的适宜基本苗,于2014年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甬优12"在9叶期前分蘖发生速度快,在1 2叶左右达到最高苗;单本栽培在9叶期前按叶蘖同伸规律产生分蘖;一次分蘖0/6前基本能全部成穗,二次分蘖分蘖早、节位低成穗机会大;成穗数和成穗率与基本苗呈负相关;各处理成穗率差距较小;有效穗数与基本苗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最高苗、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无相关性;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相对稳定;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超级稻甬优12超高产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进一步发挥甬优12的增产增效潜力。[方法]测定甬优12产量大于700kg以上的产量性状数据,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甬优12的穗、粒、重结构,研究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在700kg以上产量水平下,有效穗与粒数是两个相互制约的产量因子,各产量因子作用于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结论]确保有效穗数、稳定粒数、兼顾千粒重,是实现单季杂交晚稻甬优12超高产栽培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杭嘉湖平原地区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主要源于其具有高的每穗粒数;籼粳杂交稻的齐穗期,施氮处理比不施氮晚4~5 d,但不同施氮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籼粳杂交稻的籽粒含氮量为8.1~13.7 g·kg-1。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甬优538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最高,达59.5%。  相似文献   

19.
比较6个不同播栽期对连作晚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播栽期时,甬优538播种到齐穗的时间延长,总生育期延长,但是大田时间即移栽到成熟的时间会明显减少。随着播栽期的延迟,产量逐渐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均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特征及穗部性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低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随着每穗粒数的增加,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先增后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不断增加,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和一次枝梗结实率不断降低,除产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外其它与每穗粒数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穗粒数的提高由中等穗型到偏大穗型,主要依靠一次枝梗的贡献,而由偏大穗型到大穗型以及特大穗型和超大穗型,则主要依靠二次枝梗的贡献。在满足一定穗数和具备稳定的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是充分利用大穗型杂交粳稻获取超高产的关键;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增加产量的基础,而提高库容量是增加产量的重点,在提高群体颖花量的同时还需兼顾千粒重的稳定。【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型杂交粳稻每穗粒数250左右时穗粒结构合理,群体颖花量高,库容充实足,产量最理想。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最适值还将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