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揭示现实管理条件下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高产(7 500~9 000 kg/hm2)、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个体发育及产量结构特征,可以为小麦持续高产稳产及超高产提供栽培技术调控理论数据支持。在2014~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同时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种植区的南部(邢台、邯郸)、中部(石家庄)和北部(保定),选择当地单产超过7 500 kg/hm2、9 000 kg/hm2的高产超高产典型地块,进行冬小麦群个体发育动态、产量以及产量结构特征指标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要实现单产9 000 kg/hm2以上,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80万~79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5 g;实现单产8 250~9 00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15万~75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3 g;实现单产7 500~8 25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685万~695万穗/hm2、穗粒数31~32粒、千粒重41~44 g。  相似文献   

2.
甬优12水稻双本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栽插密度为9.00万~12.86万丛/hm2,均能获得高产,达13 500 kg/hm2以上,以12.86万丛/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4 116.20 kg/hm2。各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2在双本插栽培条件下,分蘖能力受到一定的抑制,最高苗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成穗率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有效穗数与栽插密度无相关性,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负相关,处理间差距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3.
甬优12水稻双本插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甬优12水稻双本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栽插密度为9.00万~12.86万丛/hm2,均能获得高产,达13 500 kg/hm2以上,以12.86万丛/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4 116.20 kg/hm2。各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2在双本插栽培条件下,分蘖能力受到一定的抑制,最高苗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成穗率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有效穗数与栽插密度无相关性,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负相关,处理间差距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4.
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专题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和关键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南粳44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超高产群体的穗数、每穗粒数发展变化空间较大,每穗粒数对产量构成因素有较大的限制作用,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直接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穗增产效果最好.在满足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应着力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本试验条件下,11 250 kg/hm2以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95%的置信区间为:穗数1 hm2 2.675×106~2.875×106,每穗粒数150.2~166.2粒,结实率89.8%~91.6%,千粒重28.9~29.6 g,理论产量为11 425.5~11 728.5 kg/hm2.(2)旱育稀植条件下,南粳44的基本苗控制在1 hm2 7.2×105~8.1×105,施氮量315 kg/hm2左右时,易获得超高产;全量麦秸机械还田塑盘抛秧条件下,南粳44的施氮量285~315 kg/hm2,基本苗为1 hm2 9.75×105,密度和施氮量较为协调,易获得超高产.  相似文献   

5.
两优培九播栽期、密度、施氮量三因素的试验表明 ,播栽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最佳处理组合为 5月 3日播种 ,密度 19.5万~ 2 7.0万穴 /hm2 ,施氮量 2 70kg/hm2 。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 2 73.0万 /hm2 ,穗总粒数 192 .4粒 ,结实率 87.7% ,千粒重 2 5 .4g。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的结实率是实现超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6.
甬优6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超高产优质稻新组合,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漳州市于2006年引进试种,表现出超高产潜力。本文对甬优6号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对产量贡献的大小。结果表明:甬优6号全生育期127-131 d,有效穗8.2-11.6万穗.hm-2,每穗总粒数310-377粒,结实率84%-87%,千粒重24.3-24.8 g;实割产量平均为8.59 t.hm-2,比博优253增产23.6%。本文还总结了甬优6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国红6号小麦的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超高产攻关田和高产攻关田试验,分析其高产田块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国红6号产量超过9 000 kg/hm~2的群体特征为穗数495万~525万穗/hm~2、穗粒数达44~46粒、千粒重达44~46 g、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为1.1~1.2、高峰苗/最终穗数约为2.0、分蘖成穗率为37.5%~39.0%。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5块不同类型双晚秀水52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在各经济性状中有效穗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通过对高产群体经济性状特征分析,得出双晚秀水52产量在8 250kg/hm2以上主要性状95%置信区间为:株高91.34~94.70cm,穗长14.17~14.51cm,有效穗409.05~424.6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86.70~91.81粒,结实率89.46%~92.29%,千粒重25.38~25.67g,预估产量8 481.5~8 735.9kg/hm2。通过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三性状与产量相关的线性回归方程。当有效穗416.85万穗/hm2、穗总粒数89.25粒、结实率90.88%时,预估产量为8 608.7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种植密度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邢抗6号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的3.75万~9.75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邢抗6号的产量变化呈二次抛物线关系,6.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适宜种植密度为6.30万~6.75万株/hm2;密度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秃顶长度的影响较大,对穗行数影响较小;密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产增收,以超级稻中浙优1号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栽培密度24万蔸/hm2、27万蔸/hm2、30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较高,尤其以密度27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最高,头季有效穗数295.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71.2粒,每穗实粒数132.4粒、结实率77.3%,产量9466.97kg/hm2;再生稻有效穗数377.6万穗/hm2,每穗总粒数66.5粒,每穗实粒数50.2粒、结实率75.5%,产量3350.17kg/hm2等性状均最高,可在一季中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 1999年省中籼区试及本所鉴定试验资料的相关及通径分析得出 ,有效穗数、最高苗数及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均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产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增加每穗总粒数及单穗谷重均可提高产量 ,但同时还应该注重穗、粒重的协调。单产 10 .0 t/ hm2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在栽插 6 0~ 6 6万苗 / hm2的条件下 ,控制最高苗数达 370万~ 390万 / hm2 ,使有效穗达 2 5 0万~ 2 80万 / hm2 ,每穗总粒数 170~ 2 0 0粒 ,结实率 80 %以上 ,千粒重 2 7~ 2 9g。  相似文献   

12.
以"苏玉9号"为试材,研究了多熟制春玉米覆膜移栽的产量特性.结果表明:覆膜移栽具有比露地移栽及覆膜直播显著的增产效应;在密度8.8411×104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8 118.15 kg/hm2;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其单株花丝数降低9.14条,每穗粒数减少19.22个,每hm2的花丝数增4.82×106万条、粒数增2.17×106万个;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0180×104~9.6642×104株/hm2,相应的适宜LAI在吐丝期为4.48~5.05、成熟期为2.52~2.55,适宜的潜在库容量(花丝数)为44.62×106~52.55×106条/hm2、实际库容量(粒数)为30.30×106~33.87×106粒/hm2.  相似文献   

13.
新强8号水稻在安徽省肥东县小面积推广试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全生育期135~138d,平均产量9 690kg/hm2,平均有效穗256.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224粒,结实粒83.5%,千粒重28.2g。加工性能好,米粒透明度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通过总结,整理出了新强8号在肥东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8块不同类型双晚武育粳7号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在各经济性状中有效穗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通过对高产群体经济性状特征分析,得出双晚武运粳7号单产8250kg/hm2以上主要性状95%置信区间为:株高98.6-102.3cm,穗长15.0-15.8cm,密度30.0-33.0万/hm2,有效穗360.0-375.0万/hm2,穗总粒数120.1-129.7粒,结实率77.7%-80.7%,千粒重25.8-26.2g,理论产量9079.5-9769.5kg/hm2.通过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3性状与产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当有效穗367.05万/hm2、穗总粒数124.87粒、结实率79.18%时,预测单产为8799.0kg/hm2.  相似文献   

15.
直播水稻穗粒结构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直播水稻穗粒结构与产量的关系,建议选择直播条件下全生育期为130~135 d的品种,杂交稻推荐穗数为262.5万穗/hm2、穗总粒数150粒、穗实粒数13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6.5 g,理论产量按照90%折实产,则产量可为8.45 t/hm2;常规稻推荐穗数为360万穗/hm2、穗总粒数110粒、穗实粒数95粒、结实率90%、千粒重26.5 g,理论产量按照90%折实产,则产量可为8.50 t/h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元相关、多元回归方法 ,分析了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不同水肥条件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提出山西中部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产量要素组成。小麦生产要达到 6 0 0 0kg/hm2 以上的高产水平 ,其产量要素的组成必须按照基本苗 375万~ 4 50万株 /hm2 ,穗数 6 70万~ 750万穗 /hm2 ,穗粒数 2 5~ 2 8粒 ,千粒重 35~ 4 5g的指标进行鉴定和选育 ;小麦产量在 4 50 0~ 6 0 0 0kg/hm2 水平上 ,有多种增产途径 ,但都不能显著增加或减少某一因素 ,以保证足够的穗数为基础 ,稳定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胜泰1号是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超高产抗病新品种, 1999年通过广东省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并获得国家首届主要农作物优质及专用新品种后补助。揭阳市于1996年早造引进种植。1998年在磐东镇乔西村种植2.67 hm2, 平均每667 m2产量超过600 kg。1999年晚造磐东镇乔南村连片种植66.7 hm2, 平均每667 m2产量622.8 kg, 超高产田块达697.3 kg。现将其超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群体设计   胜泰1号在揭阳市栽培早造全生育期约132天,晚造约122天、属中迟熟早晚兼用型品种。其茎叶形态结构协调合理,根系发达深生,分蘖力中强,耐肥抗倒性好,适于中等肥力以上地区种植,增肥效应明显。穗头长大,着粒密,穗粒结构极佳,主穗总粒数超过500粒,高产潜力极大。 1.1 产量要素的形成   在栽培实践中采取了“中群体高成穗、改大穗高结实”的生长发育模式。插植规格23 cm×20 cm,每667 m2插1.4万科、基本苗6~8万条,最高苗数早造26~28万苗、晚造25~27万苗,收获时有效穗数早造达到19.0~20.0万穗、晚造18.5~19.5万穗,平均每穗总粒数早造为150~160粒、晚造为160~170粒,结实率88%~90%,千粒重24~25 g。  相似文献   

18.
杂交小麦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性的分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超高产杂交小麦育种工作提供基本依据,试验选用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系)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用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杂交组合分为低产、中产、高产和超高产4组.按分组结果对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不协调是产量低的重要原因;单位面积穗数一直是产量构成因素中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一个限制因素;在7650~9900 kg/hm2水平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在10275~11460 kg/hm2水平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贡献都最大;超高产水平下,千粒重与穗粒数之间是完全可以协调的,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实现更高产比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9.
2019年在丹阳市实施了南粳3908水稻稳定超高产(12 750 kg/hm~2)攻关试验和集成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丹阳市超高产(12 750 kg/hm~2)穗粒结构指标为有效穗330万~360万穗/hm~2,穗粒数145~150粒,结实率93%~94%,千粒重28~29 g;超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是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通过软盘稀播育壮秧、扩行减苗、精确定量施肥、节水定量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及抗逆栽培等技术措施,塑造12 750 kg/hm~2超高产的库容量,实现稳定的超高产。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在南城县进行了粳稻品种甬优12号的试种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号在南城县表现为分蘖力较差、耐肥力强、穗长较短和着粒密度大的特点。要想获得高产,建议用种量为37.5~45.0 kg/hm2,保证基本苗为120万根/hm2左右;施纯氮270~300 kg/hm2、五氧化二磷120~150 kg/hm2、氧化钾180~210 kg/hm2;且生长后期必需根据天气严防稻曲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