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印度果核芒果象、云南果核芒巢象均是云南芒果的主要害虫,以幼虫蛀害50余种芒果核仁,对三年芒果危害率为41.3-67.0%,对象牙芒果危害率为42.2-78.0%。印度果核芒果象占总数的76.3%-88.9%,云南果核芒果象占11.1%-23.7%。其生物学习性和发生危害规律近似。在云南景谷地区一年发生一代。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对三年芒果危害率降为10.9%,象牙芒果降为11.7%。  相似文献   

2.
芒果柑桔小实蝇是云南芒果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取食芒果果肉,对3年芒果危害率为32.4%,对象牙芒果为34.7%。该虫在云南景谷地区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全年均有活动,以老熟幼虫、蛹入表土中或成虫栖于杂草丛中越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3年芒果危害率降为2.3%,象牙芒果降为1.8%。  相似文献   

3.
芒果柑桔小实蝇生物学及其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芒果柑桔小实蝇是云南芒果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取食芒果果肉,对3年芒果危害率为32.4%,对象牙芒果为34.7%,该虫在云南景谷地区14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全年均有活动,以老熟幼虫、蛹入表土中或成虫栖于杂草从中越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3年芒果危害率降为2.3%,象牙芒果降为1.8%。  相似文献   

4.
印度果核芒果象(Sternochetus mangiferae(Fabricius))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害虫,为进境口岸重要检疫对象。介绍了印度果核芒果象雄性外生殖器显微解剖和玻片标本的制作,同时比较了其它两种芒果象雄性外生殖器的重要特征,旨在为检疫鉴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芒果切叶象在云南景谷湿热河谷种植区1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在芒果树冠下5~10cm深的表土中越冬。5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第1个发生为害高峰期;8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为第2个发生为害高峰期。降低越冬代和第1代虫口基数,对控制后期发生为害至关重要。综合防治后,3年芒果树、象牙芒果树秋梢为害率分别由53.6%,57.3%降至7.4%,9.7%。  相似文献   

6.
芒果果肉象是云南芒果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蛀害芒果果肉,在果肉内形成纵横交错的蛀道或洞穴,粪便污染果肉,失去食用价值。该虫在云南景谷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树干翘皮裂缝、树洞或表土层中越冬。  相似文献   

7.
芒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incertus(Baker)在云南元江干热河谷地区1年发生8-9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若虫)成虫越冬,越冬态不明显,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第1个发生高峰,是全年发生危害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第2个发生危害高峰期,对梢,叶的危害率分别为100%,96.4%,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其危害率分别降为4.7%,6.2%。  相似文献   

8.
芒果果肉象是云南芒果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蛀害芒果果肉,在果肉内形成纵横交错的蛀道或洞穴,粪便污染果肉,失去食用价值。该虫在云南景谷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树干翘皮裂缝、树洞或表上层中越冬。  相似文献   

9.
芒果白粉病(Oidium mangiferae Berthet)发生流行规律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芒果白粉病在云南景谷湿热气候芒果种植区,对3年芒果树,象牙芒果树花序,幼果为害率分别为75.4%~91.6%,32.1%~54.3%,严重的达100%,是幼果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损失产量为25%~30%,病重树基本绝收,芒果白粉病于2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发生为害,3月上,中旬至4月中,下旬为发生高峰期,正与芒果盛花期吻合,该病繁殖和侵染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80%~100%,采取综  相似文献   

10.
芒果蓟马复合体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元江芒果受3种蓟马复合为害,花穗受害率达100%。以黄胸蓟马发生量最大,年发生8 ̄9代,以第一至第六代对芒果的危害最严重。适期使用万灵、灭杀毙、氧化乐果1000倍药液防治,大田防效达78.3% ̄80.6%,可有效控制多种蓟马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合了小麦、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成果,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和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及实践提出了利用小麦、大麦F2代杂种优势的设想及F_2代杂种优势育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 1 8、2 3、2 8、3 2和 3 4℃ 5个恒温处理下 ,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在斜纹夜蛾幼虫不同密度下的寄生效应。结果表明 ,在试验温度范围内 ,各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实验数据均能用 Holling圆盘方程较好地拟合。瞬间攻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但各温度间差异不显著。 3 2℃和 3 4℃高温下的处理时间比 1 8℃、2 3℃和 2 8℃要短 ,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化性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 F.)前蛹在5℃条件下处理不同时间后,在滞育解除和滞育后发育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各阶段的滞育解除过程中,二化性种群羽化总是早于一化性种群,滞育完全解除后,在30℃、相对湿度为70%下加温,二化性种群雄蜂比一化性种群雄蜂羽化提前2.00 d,雌蜂羽化提前1.67 d,羽化高峰期提前2.00 d.  相似文献   

14.
咖啡黑长蠹(Apate monachus Fabricius)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林木果树、木材等。对该虫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及经济重要性、生物学尧生态学、传播方式、防治技术等进行综述,分析了该虫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和风险性,为该虫的鉴定尧检疫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tundata(F .)繁殖中 ,病害是影响其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引发与苜蓿切叶蜂有关的病害主要是霉菌 ,包括真菌和细菌 ,大多数为腐生菌 ,部分霉菌对苜蓿切叶蜂的繁殖危害较大。霉菌存在于蜂巢材料、蜂茧表面、花粉球、成虫及幼虫尸体上。多数为常见的腐生性菌类 ,部分霉菌可能对蜂造成很大危害 ,其中一些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对这些霉菌的防治方法 ,包括蜂巢和蜂茧的漂白液浸泡、蜂巢干热灭菌、用多聚甲醛或硫磺熏蒸进行防治 ,防治效果达 90 %以上。国内外广大养蜂者利用可拆卸式薄片巢来进行苜蓿切叶蜂的人工繁殖 ,从而大大降低了霉菌对苜蓿切叶蜂种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的血清蛋白和LDH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和扫描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华南虎、金钱豹和云豹的血清蛋白电泳可分辨的区带数分别为13、14、13。在各区带的相对迁移率及含量方面显示出动物体蛋白在物种间存在着差异。3种动物血清LDH同工酶谱带均为5条,但仍各具特征性电泳图谱,且LDH同工酶表型分析结果提示,华南虎与金钱豹的电泳图谱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植物精油对谷蠹成虫熏蒸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160μL/L的剂量下,测试红桔油、红河橙油、柠檬叶油、黄樟油、山苍子油、蓝桉叶油、大叶留兰香油、松节油及互叶百千层油等9种植物精油对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F.成虫的熏蒸活性,结果表明蓝桉叶油、柠檬叶油、互叶百千层油及红桔油等4种植物精油效果较好,24h熏蒸处理时间谷蠹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在50%以上;而蓝桉叶的效果则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精油,校正死亡率达到96.67%,36h以后校正死亡率达到100%。60h时,蓝桉叶油、红桔油、互叶百千层油对试虫的熏蒸校正死亡率达到100%。蓝桉叶油对谷蠹成虫的熏蒸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当熏蒸处理24h,36h,48h,60h及72h时,其LC50值分别为35.91μL/L,31.05μL/L,23.81μL/L,19.74μL/L及14.22μL/L。  相似文献   

18.
白榆优良无性系65212对榆毛胸萤叶甲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饲养、幼树罩笼饲养、大树枝条套笼和野外调查等方法研究了白榆优良无性系65212对榆毛胸萤叶甲的抗性,结果表明,白榆优良无性系65212对榆毛胸萤叶甲致死率达93.40%,使幼虫发育期延长7.3d;对个体间发育影响作用大小不同,造成榆毛胸萤叶甲世代不整齐。经野外调查,65212的虫口密度、树干化蛹量和叶面积被害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其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骆驼蓬总生物碱对斜纹夜蛾的拒食活性及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酸水总生物碱提取法对骆驼蓬种子乙醇提取物进行初步分离,得到粗品总生物碱。将总生物碱进行柱层析,分离获得16种馏分,4号和8号可析出结晶。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4、12和14号3个馏分的杀虫活性最高,3个馏分1000μg/mL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24h的拒食率分别为96.04%、92.07%、100.00%;48h的拒食率分别为98.82%、96.05%、98.08%。3种高活性馏分500μg/mL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2号和14号馏分能显著减少血淋巴蛋白质含量,药物处理的试虫体内总糖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茼蒿素类似物对几种蔬菜害虫的拒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茼蒿素类似物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筛选出12号和20号2种化合物的活性最强;2种化合物对小菜蛾4龄幼虫的处理后24h的AFC50分别为205.06μg/ml和405.97μg/ml;处理后48h分析为235.08μg/ml和261.97μg/ml。12号与20号化合物对菜粉蝶幼虫处理后24h的AFC50分别为370.00μg/ml和226.93μg/ml。在100μg/ml浓度下,二者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处理后36h的拒食率分别为60.69%和39.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