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分别建立了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病株的dsRNA基因组检测法和单头介体褐飞虱带毒的RT-PCR法,并结合生物学接种试验,对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dsRNA基因组鉴定法可以从0.5 g病株样品中快速检测到RRSV,RT-PCR法可以灵敏地应用于褐飞虱带毒、传毒情况的检测;饲毒后褐飞虱成虫、若虫的带毒率分别为75.0%、68.2%,传毒率分别为50.0%、32.5%,说明褐飞虱种群传播RRSV的能力很强,是高度亲和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Himetobi P病毒(HiPV)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不同发育阶段的感染水平及不同器官组织的感染情况等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iPV与褐飞虱的互作及HiPV的应用奠定基础.对采自亚洲各地的10个褐飞虱种群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发现所有检测的种群都携带有HiPV.根据HiPV衣壳蛋白编码序列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理来源宿主的病毒聚类与采集的地理远近并不一致.该病毒对褐飞虱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可能是一种共生病毒.FQ-PCR分析表明,褐飞虱体内HiPV的相对含量随褐飞虱龄期的增大而缓慢增加,在成虫期达到高峰,且成虫中雄虫的带毒量高于雌虫.以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对宿主不同组织的病毒感染水平进行检测表明,HiPV在宿主的中肠后端部分感染水平最高,马氏管次之,而卵巢、精巢、唾液腺、脂肪体中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用饲毒后的褐稻虱进行单虫单苗接种,稻苗发病率达60%以上。对病株的叶脉脉肿部位及相应编号的褐稻虱唾液腺进行超薄切片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株的筛管细胞和传毒昆虫的唾液腺细胞内可见到大量病毒颗粒,并以晶状排列或者包裹于管状组织中。病毒颗粒大小约为70nm,具有45nm致密核心为双链RNA的组成部分,在核酸和核衣壳之间尚有空隙。本文对病毒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讨论,并提供进一步证据,说明我国发现的RRSV和国外报道起源于东南亚的RRSV是同一种病毒。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分析了水稻褐飞虱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为生产部门领导、农技部门控制水稻褐飞虱,减少粮食损失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MRD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近几年仍有上升蔓延之势,现以发展成为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一、发病症状带毒的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植株即染病,玉米得病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上主要害虫之一[1],通过集中稻株基部刺吸汁液,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严重时直接导致水稻"冒穿",造成水稻籽粒不饱满、稻秆枯黄、倒伏,有的甚至绝收。此外该虫还能传播水稻草状矮缩病病毒、条叶矮缩病病毒,引起水稻产量下降[2]。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临床发病的疑似感染鸡呼肠孤病毒的白羽肉鸡病料中分离鉴定获得1株鸡源呼肠孤病毒SD18,对SD18株进行致病性及传播特性研究,为该病毒的深入研究和综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无菌采集疑似感染鸡呼肠孤病毒发病鸡跗关节处的肌腱和渗出物,分离病原物,在LMH细胞上培养,并连续盲传3代,经无菌生理盐水倍比稀释,采用Reed-Muench法测定病毒鸡胚半数致死量(ELD_(50))和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对分离毒株进行理化特性和血凝特性测定;利用设计的鸡呼肠孤病毒L1和S1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提取的病毒总RNA进行RT-PCR扩增,经PCR鉴定为阳性的菌落进行基因测序以及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和系统遗传进化分析;用该分离株病毒对SPF鸡和白羽肉鸡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攻毒后的SPF鸡血清中呼肠孤病毒抗体滴度。【结果】从疑似感染鸡呼肠孤病毒发病鸡跗关节处的肌腱和渗出物中分离获得1株鸡源呼肠孤病毒SD18,其ELD_(50)为10~(-6.5)/0.1 mL,TCID_(50)为10~(-7.36)/0.1 mL。RT-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 100,750,265 bp,依次为鸡呼肠孤病毒的S1、σC和L1基因片段。核苷酸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该分离株SD18与Ⅴ群鸡源呼肠孤病毒TW-918(台湾株)的S1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2.7%,与Ⅰ群鸡病毒性关节炎疫苗S1133株的同源性仅为59.0%。核酸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SD18与Ⅴ群鸡源呼肠孤病毒TW-918(台湾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与Ⅰ群鸡源呼肠孤病毒S1133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说明新分离的肉鸡呼肠孤病毒SD18株属于基因Ⅴ群,可能是Ⅰ群经典鸡源呼肠孤病毒S1133株的变异毒株。SPF鸡和白羽肉鸡回归试验表明,SD18株病毒能够引起鸡病毒性关节炎,与临床发病一致,并能水平传播。接种试验表明,病毒SD18能致死鸡胚,打开死亡鸡胚可见其绒毛尿囊膜增厚、尿酸盐沉积、胚体出血等症状,符合呼肠孤病毒的致病特点。【结论】该分离株SD18为新型肉鸡呼肠孤病毒,能够引起鸡发生病毒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在温带地区不能越冬,每年从热带入侵中国夏季水稻种植区。中国科学家已经发现,在秋季的后几个世代形成一系列向西南方的回迁,1988年9月间在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农场(江苏省江浦县境内)使用X-band和Q-band系统两台雷达直接观测褐飞虱的长距离的迁移,证实了上述发现,并做到定量化。这种专门设计的高频雷达能监测1000m范围以内的飞虱个体以及更大范围的飞虱群体。用由一只气球携带的捕虫网对雷达监测到的昆虫群体作取样检查,发现在观测期内,褐飞虱每晚以大种群迁移,它在夜间  相似文献   

9.
R2D2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中,R2D2是si RNA介导的RNA干扰途径中的关键组分。R2D2含有一个串联的ds RNA结合功能域,与Dcr-2在体内形成杂合二聚体,在si RNA装载入RISC时发挥作用。本研究克隆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覽l)R2D2基因(NLR2D2),结果表明,NLR2D2基因全长1 673 bp,含有一个长1 00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35个氨基酸。NLR2D2蛋白与蚂蚁亲缘关系最近。利用q RT-PCR检测NLR2D2基因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发现NLR2D2转录本在褐飞虱的所有发育阶段都有表达,在1龄若虫中表达量最低,随着生长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NLR2D2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谱非常保守,为其功能的分析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0.
植物粗提物对褐飞虱若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用31科47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处理的稻株饲养褐飞虱若虫,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评价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若虫存活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处理后24h,10种供试植物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均有明显的毒杀效果.其中印楝素的毒杀作用最强,对1~2龄、3~5龄若虫的IIPC分别为0.25...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杀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时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常见的传播方式,命名规则以及命名解释进行了介绍,并根据其传播方式,介绍了相应的防毒措施和有效的顽固性病毒杀毒策略。按照所介绍的知识,能够防止绝大部分病毒时网络计算机的入侵,并能够在杀毒软件无效的情况下,对顽固性病毒进行彻底地查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种籽和花粉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资料,指出种籽传播病毒的特征.目前已知的在分类上属于23群的108种和未归类的9种种传植物病毒中,我国已见报道的有17种,花粉传播的植物病毒共10种,其中9种分属于3个分类群,另有1种尚未归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多种过去被误认为是种传的病毒、同物异名的种传病毒、隐性病毒、未经证实的种传病专以及通过花粉和种籽传播的“类病毒草”等.  相似文献   

13.
以伪狂犬病毒TK-/gI-缺失疫苗株为亲本株提取病毒基因组DNA,克隆含gG基因的EcoRⅤ/StuⅠ片断,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NdeⅠ缺失gG基因,构成重组质粒pIRⅤ。同时,分别将狂犬病病毒SRV9的株糖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克隆入载体pIRESneo,构建平行表达糖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盒。将表达盒插入到pIRⅤ,构建gG基因缺失转移载体,为下一步同源重组获得伪狂犬病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及帕利亚姆血清群病毒(Palyam serogroup virus,PALV)快速筛查和诊断的三重RT-qPCR检测技术。方法 选择BTV的NS3、EHDV的NS1以及PALV的VP7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3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3种病毒的三重RT-qPCR检测方法。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同时使用我国分离的BTV、EHDV与PALV不同血清型毒株和对应的阳性血液样本,与24个BTV血清型及6个EHDV血清型参考毒株对该三重法的检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三重RT-qPCR的扩增效率均可达90%以上,对3种病毒核酸拷贝数的检测下限均为10 μL-1级别,与单重法的检测灵敏度相当;与阿卡斑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口蹄疫病毒和牛流行热病毒之间无交叉反应;Ct值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在2%以内;可检测出24种BTV血清型、6种EHDV血清型与3种PALV血清型,具有群特异性;可有效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与单重法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BTV、EHDV与PALV三重RT-qPCR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用于临床样本中对3种病毒的同时诊断与筛查。  相似文献   

15.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植物病毒鉴定与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生物学、电子显微镜观察、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PCR、NASH、FISH、ds-RNA、芯片检测等)方面的植物病毒检测方法的特点、发展应用方向等。  相似文献   

16.
鸡痘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鸡痘病毒作为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的重要载体研究的进展作以综述,主要包括鸡痘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外源基因在重组鸡痘病毒中的表达及免疫效果,并对鸡痘病毒载体的研究及开发应用前景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从陕西咸阳、兴平、杨凌、柔谷、眉县、岐山、凤翔等地采集辣椒病毒病标样126份,在室内通过单斑分离及回接验证得到5种分离物,采用鉴别寄主的生物学反应和DA S-EL ISA法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陕西辣椒病毒病的毒原有黄瓜花叶病毒(CM V)、烟草花叶病毒(TM V)、烟草蚀纹病毒(TEV)、马铃薯Y病毒(PVY)和蚕豆萎蔫病毒(BBW V),其中CM V和TM V是优势毒原种群,分别占检测样品的60.31%和30.94%。在室内分别以CM V和TM V的枯斑寄主苋色藜和心叶烟为测试寄主,采用半叶法对接种叶片分别于接种前和接种后涂施病毒抑制剂,测试了7种病毒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接种前后涂施3.85%病毒必克水乳剂500倍液,均对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接种前涂施的防治效果较接种后涂施的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CMV和TMV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对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田间调查、寄主范围和症状特点、血清学反应以及RT-PCR的试验结果,证实了黄瓜花叶病毒(CMV)是广州市郊及其邻近地区辣椒病毒病的主要毒原之一;通过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鉴定了烟草花叶病毒(TMV)是另一主要毒原。在采集的病样中,根据鉴别在寄主上的症状特点,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分离物,分别称为分离物Ⅰ和分离物Ⅱ。分离物Ⅰ在辣椒、西葫芦、三生烟、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等寄主植物上引起花叶等症状,在苋色藜、昆诺阿藜上产生局部枯斑,不侵染千日红,由此可初步鉴定为CMV;从间接ELISA和RT—PCR的检测结果也可判断分离物Ⅰ是CMV,其检出率为36.67%。分离物Ⅱ在辣椒、普通烟上产生花叶症状,在心叶烟、曼陀罗、千日红、三生烟、苋色藜和昆诺阿藜等寄主植物上产生局部枯斑,而不侵染西葫芦,由此可初步鉴定其为TMV;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分离物Ⅱ是TMV,其检出率为43.33%。另外,TMV在田间发生率明显高于CMV。  相似文献   

19.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小苍兰花叶病毒Freesia mosaic virus (Fre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ubermosaic virus (CM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 (BYM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保守区域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能同时检测小苍兰3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该体系能够一次扩增出FreMV,CMV和BYMV的特异片段,其大小分别是340、628和212 bp.测序结果表明,3种病毒序列与相应的参考序列相似性均达97%以上.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从≥10-2mg的感病植物组织中能够检测到这3种病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甘蔗杂交种子对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及黄叶病的传播性,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父本或母本感染花叶病或黄叶病的甘蔗杂交种子样品10份,分别以SCMV、SrMV和SCYLV特异性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对田间实生苗进行生物学观察,并采用RT-PCR检测其叶片SCMV、SrMV和SCYLV携带性.[结果]经特异性引物检测,10份杂交种子中仅有样品H4显示SrMV阳性,扩增的特异片段大小为828 bp,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SrMV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H4的SrMV和GenBank中SrMV外壳蛋白序列的自举水平达100%,证实H4样本感染的病毒为SrMV.田间连续45 d观察均未发现出现病毒症的甘蔗幼苗;经RT-PCR检测,均未在10个样品实生苗叶片中发现此3种病毒.[结论]甘蔗种子可携带高粱花叶病(SrMV),但未能通过种子传播至实生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