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了满足现代智能农机的需求,提高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使用舒适性,设计了某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液压驱动系统,并进行了相应液压元件的选型。对试验样车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数据表明,该驱动系统的各项参数可满足设计需求,为后续进一步智能农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谷物产量智能测产监测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一种谷物产量智能监测器,它由自主研制的GSM-1型单板冲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谷物产量采集器和谷物产量监视器组成。在谷物流量传感器试验台上进行了谷物产量实时监测的试验以及谷物产量采集器和监视器的通讯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无线接收性能稳定,试验台产量测量误差≤5.4%。  相似文献   

3.
谷物干燥技术是提高谷物加工品质和保持种子烘干后的发芽势、发芽率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可使谷物干燥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在连续阴雨季节保证谷物、种子的品质。无锡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引进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生产的多种型号干燥机进行试验。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农村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农机合作社的不断壮大,该市粮食烘干技术及成套烘干设备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应用。常规谷物干燥方式包括谷物干燥机干燥和自然通风干燥两种。前者能耗高,干燥后粮食品质低,劳动强度大;后者干燥时间长,受天气影响大,干燥均匀性差。因此,降低干燥能耗、提高干燥质量是目前谷物干燥技术的研发重点。将太阳能应用于谷物干燥领域是发展谷物干燥新技术的有益尝试。为此,该市引进了一台洋马DAG式集装箱烘干机,进行稻谷干燥试验。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1977~1980年曾进行过纵置式轴流滚筒的工作过程、分离物分布规律、生产率概算公式及谷物轴流速度等方面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谷物在轴流滚筒内部的运动规律,于1982年10月组织了这次以原子示踪技术测定方法的试验,所测定的内容为: 1.测定谷物在滚筒内部的速度分布; 2.测定谷物通过滚筒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承载板式谷物质量流量传感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不同材料、不同尺寸承载板式谷物质量流量传感器承载板和不同量程的承载板式谷物质量流量传感器弹性元件,在谷物质量流量模拟加载试验装置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测量精度与承载板和弹性元件的参数密切相关。在此试验基础上,研究了谷物流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谷物流量在0~2kg/s内谷物质量流量测量相对误差不大于2%,精度较高。当谷物流量超过2.5kg/s时,谷物质量流量测量相对误差超过5%。  相似文献   

6.
王站成  李俊峰 《农机化研究》2007,(10):137-138,141
为了提高联合收割机谷物损失传感器的测试精度,进行了大量物料试验,全面分析和总结了试验结果,进一步改进了联合收割机谷物损失传感器结构以及标定方案,加装了能起预紧和防松作用的限位-紧固螺母,更换了隔振垫,重新确定了标定小球.标定结果显示,传感器线性度有了显著的改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把影响回弹仿真精度的因素分为回弹阶段因素和来自成形阶段的因素,对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正交试验对仿真试验方法进行了探索,得出了来自成形阶段影响回弹精度的各因素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8.
联合收割机谷物流量测试装置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现代化农场管理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提出了在作业中的联合收割机上监测谷物流量的要求。本文阐述了一种应用红外光电传感器和微电子技术在联合收割机谷粒升运器上进行谷物流量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试验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开发适合联合收割机使用的谷物流量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弧形顶板模具结构回弹控制的原理对无凸缘U形件激光拼焊板弯曲回弹控制进行研究,考察补偿角、顶板力、凸模圆角半径、凸凹模间隙对激光拼焊板弯曲回弹的影响规律,并与光板进行对比;引入正交试验分析对影响激光拼焊板弯曲回弹的各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表明,弧形顶板模具结构能有效控制激光拼焊板的回弹。  相似文献   

1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车身钣金件冲压成形回弹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靖芯  蔡兰  陆国民 《农业机械学报》2005,36(7):135-139,107
选择车身碰撞盒冲压成形中的压边力、板料厚度、板料初始尺寸和润滑条件作为试验参数进行了冲压成形数值模拟试验与生产试验,并测取了三维空间各点的回弹值;在数值模拟与生产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回弹预测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压边力、板料厚度、润滑条件综合影响下碰撞盒法兰边的回弹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采用双隐层的4层BP神经网络结构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碰撞盒法兰边回弹的大小、回弹的分布和回弹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秸秆多级连续冷辊压成型方法的可行性,设计并试制了样机,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玉米秸秆含水率、秸秆破碎方式、破碎长度、喂料方式为试验因素,以成型块回弹率、密度、坚实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研究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试验表明,交叉铆固的喂料方式最能限制成型块的回弹;成型块密度主要受破碎方式的影响,受破碎长度的影响较小;成型块坚实度主要受破碎方式的影响,受含水率的影响较小。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该成型机的较优成型参数为:秸秆含水率20%,破碎方式为揉搓破碎,破碎长度80mm,喂料方式为交叉铆固。在较优成型参数下进行试验,测试秸秆多级辊压成型机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该成型机生产的玉米秸秆成型块的回弹率为7.26%,成型密度为363.28kg/m3,坚实度为90.23%。本研究可为生物质常温致密成型技术及其设备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稻草属于粘弹性物料,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由可恢复性变形和永久性变形组成。根据压力与压缩后稻草密度的关系以及压力撤除后稻草反弹的状况,通过试验获得小捆稻草压力与压缩密度的拟合曲线、压力与变形恢复密度的拟合曲线和相应的数学关系,为设计适应南方的小型稻草打捆回收机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稻草秸秆压缩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农作物秸秆收获及打成高密度草捆是其合理应用重要的第1步。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稻草秸秆这一类型生物质资源,结合自制密闭压力容器,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同一类型、不同长度的稻草秸秆以不同的压缩速度进行了闭式压缩试验;分析了秸秆捆在压缩后密度相同情况下秸秆长度和压缩速度对压缩力的影响,建立了其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当压缩密度相同时,秸秆越长、压缩速度越快,所需压缩力也越大。由此为设计、制造高性能的稻草秸秆打捆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研究秸秆膨化技术,完善膨化设备的功能,研制了秸秆螺旋喂料装置,并对其工作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满足不同粒度和不同含水率的秸秆物料喂料要求.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试验指标与螺旋转速、螺旋螺距、秸秆含水率和秸秆粒度的关系,为生产过程中的喂料量调节和秸秆膨化设备整体结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保墒措施对枣园土壤温、湿度及枣树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山地枣林土壤温、湿度及枣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保墒措施的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和剖面分布,相对于对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地下25 cm处铺玉米秸秆+地表铺玉米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但是二者土壤含水量相差0.72%。地膜覆盖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覆盖玉米秸秆对温度的影响则表现出"双重"效应:高温时具有降温效应,低温时具有保温特点。不同的保墒处理对枣树生长有不同影响,但各处理的新梢生长量、干周净增量、百叶鲜物质量、平均单果重比对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小麦秸秆压缩弯曲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秸秆圆捆打捆装置和其它打捆机构提供相应的力学参数和理论基础,根据麦茎秆的几何尺寸,并利用万能试验机控制夹具加载速度对不同含水率的麦秸秆进行弯曲、轴向压缩和径向压缩等力学特性试验,得出载荷-位移等曲线,并获得相关力学参数数据。利用Origin将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来,再用MatLab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拟合方程。试验结果表明:麦秸秆压缩所需要的力大于弯曲所需的力;含水率和夹具加载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时,无论是在麦秸秆的弯曲试验还是压缩试验中,载荷峰值的大小与加载速度和含水率都有关,因此在设计打捆压缩成型机构时需考虑含水率与其关键机构工作转速对打捆装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降低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首先需要对秸秆进行切割操作。秸秆的切割力是影响切割装置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切割装置优化设计时需要得到农作物秸秆切割过程使用的最佳切割力。为此,设计了一种新的秸秆切割力的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PLC嵌入式系统对刀片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采用Dijkstra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作为电机控制的条件,调控切割力,并通过反馈调节来控制电机转速,从而降低功耗,提高切割效率。为了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切割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明明:该系统的功耗低,切割时间短,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切割效率,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我国秸秆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全自动高效多功能秸秆切碎机。文中提出了秸秆切碎机的设计方案,并对全自动高效多功能秸秆切碎机的喂料系统、高效碎草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得到小麦秸秆物料相对含水率平均值为22.5%,秸秆切料长度为2 040mm,得出千瓦小时产量为186.7kg/k W獉h,秸秆物料破节率的平均值达96%。该全自动高效多功能秸秆切碎机能够有效地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适用于广大农场和畜牧养殖行业,显著提升了我国秸秆利用的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我国秸秆焚烧及废弃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设计了秸秆深施还田机,可一次完成秸秆捡拾、切碎和深施还田作业。同时,对其秸秆深施装置的秸秆深施量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含水率对秸秆深施量影响较大,深施螺旋转速次之,秸秆长度影响较小;秸秆深施量随深施螺旋转速的增大而增加,随秸秆长度和秸秆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少。在该试验条件下,深施螺旋转速为540r/min、秸秆含水率为1 0%、秸秆长度为5 mm时,秸秆深施量最大。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稻茬麦机播设备费工费时、效率低下的问题,对稻茬麦覆秸还田播种机均匀抛撒机构的作业机理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抛撒作业的原理分析、作业过程的受力分析。在EDEM中构建了粉碎后水稻秸秆的模型,对其抛撒过程的运动进行了仿真分析、运动特性研究、运动速度变化和轨迹分析。在仿真分析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开展响应面分析,以抛撒作业幅宽合格率Y1、抛撒不均匀度Y2作为稻茬麦覆秸还田播种机抛撒叶轮机构作业的评价指标,以抛撒叶轮杆齿形打散叶片数、抛撒叶轮倾斜角、抛撒叶轮回转轴转速作为试验因素,对机具均匀抛撒叶轮机构进行优化试验。软件优化的最佳机具参数为:抛撒叶轮杆齿形打散叶片数为4排、抛撒叶轮倾斜角为向上倾斜15°、抛撒叶轮回转轴转速为1 195 r/min,此时抛撒作业幅宽合格率和抛撒不均匀度的优化值分别为80.79%和9.24%,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调整到最佳参数时,抛撒作业幅宽合格率和抛撒不均匀度的实际作业平均值分别为80.84%和9.32%,满足作业要求,误差小、符合预期结果,说明仿真试验结果可靠且机具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