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成虫的羽化规律和产卵习性,采用滤纸保湿培养皿法,在室内观察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羽化节律及温度、不同性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在开始羽化后的5~10 d,每日的羽化主要集中于2∶00—10∶00,其中雌虫的羽化高峰期集中在4∶00—10∶00,雄虫则在2∶00—8∶00和18∶00—24∶00出现2个小高峰。雌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产卵,第2天产卵量最多,产卵高峰期出现在每日14∶00—24∶00。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15℃时寿命最长,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11.9 d和10.7 d;交尾雌、雄虫寿命低于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7.6 d和6.9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109.4粒;在30℃时寿命最短,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2.6 d和2.9 d,交尾雌、雄虫则为1.9 d和2.7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49.4粒;在25℃时,不同雌雄配比的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雌、雄虫平均约为2 d和4 d,单雌有效产卵量亦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和雌虫产卵具有明显节律性,不同温度对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影响较大,不同雌雄虫配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的羽化和生殖昼夜节律,在自然光周期和温湿度条件下对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了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与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0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0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0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综上可见,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3.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h,交配持续时间50—200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57粒,孵化率0.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3.73和2.93d,未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5.87和5.03d.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Kuwayama)]雌雄成虫交配前期和雌虫产卵前期的时长及成虫交配、产卵和羽化的昼夜节律,为探索更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柑橘木虱防控措施和性诱防控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活体九里香幼苗和成株为试验材料,以自制塑料杯及养虫笼为试验载具,在室内控制环境条件及室外自然状态下对柑橘木虱成虫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柑橘木虱成虫繁殖行为前期及繁殖行为昼夜节律数据.[结果]柑橘木虱雌雄成虫的交配前期分别为10.64±2.25和9.84±1.79 d;雌虫的产卵前期为12.58±2.90 d.成虫交配、产卵和羽化活动主要在2:00—21:00进行,其活动高峰期分别为9:00—10:00、11:00—12:00和9:00—10:00.[结论]柑橘木虱雌雄成虫交配、雌虫产卵和若虫羽化集中在白昼进行,雌雄成虫交配前期和成虫羽化日节律存在两性差异现象.可根据柑橘木虱成虫繁殖行为日节律的特点对其进行防治及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研究油松球果螟性信息素及其防治,通过野外采集油松球果螟蛹,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对油松球果螟的羽化节律和成虫生殖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每株油松树平均有蛹2.51个,室内蛹的羽化率为47.52%。成虫羽化在7月8日达高峰期,6∶00~12∶00羽化头数占整日羽化量的48.01%;12∶00~18∶00羽化头数占整日羽化量的25.28%。室内雌雄蛾比率为1∶1.084,其中羽化早期,雄成虫羽化量比雌成虫的多12.95%。室内成虫白天静伏不动,夜间有两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20∶00~24∶00和4∶00~7∶00。在此期间,观察到雌成虫召唤状态。油松球果螟分多处产卵,雌蛾产卵平均46.5粒。卵期6~8d。  相似文献   

6.
泽兰实蝇生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泽兰实蝇的生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该虫一般在17:00~18:00时交配,16:00~17:00时产卵,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雌成虫有多次产卵行为,卵为聚产,室内条件下单雌产卵量为(110.8±9.47)粒,室外单雌产卵量为(147.6±5.05)粒。雌成虫随交配次数的增多,其产卵量增大、产卵历期和成虫寿命延长,并存在显著的直线相关性。对虫瘿的室内观察及解剖发现,泽兰实蝇蛹有2种寄生蜂,其寄生率平均为22.7%,最高达到100%。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柑橘大实蝇的羽化、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的蛹从开始羽化到羽化结束共历经18天,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羽化后的第5~12天,这一时期羽化的数量占全部羽化数的94.86%;该虫交配行为一般从羽化后17~25天开始,整天的交配高峰出现在13︰00~17︰00,交配数量占整天交配数的69.9%;柑橘大实蝇的交配过程大致分为准备、交配、结束3个阶段;产卵行为一般从羽化后28~37天开始,整天的产卵高峰出现在15︰00~17︰00,产卵次数占整天产卵总次数的53.2%;产卵过程分为定位、穿刺、排卵三步。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成虫行为节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梨小食心虫成虫行为节律,为开展梨小食心虫化学生态学研究及其综合治理奠定基础。【方法】在人工气候箱(温度(24±0.5)℃、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为15h光期和9h暗期)条件下,系统观测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节律。【结果】梨小食心虫成虫的羽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主要发生在光期05:00-10:00这个时段,此时成虫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90%以上,其中以05:00-06:00羽化率最高,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羽化后第3天,呈"一"字形交配,单次交配持续时间为11~35min,平均为22.07min,成虫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17:00-21:00,交配率超过90%;梨小食心虫雌成虫的产卵节律与其交配节律颇具相似性,其产卵活动也主要发生在17:00-21:00,该时段所产卵量达到总产卵量的87.43%,显著高于其他时段。【结论】梨小食心虫成虫的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具明显的生物节律,其中羽化行为主要发生在上午05:00-10:00,交配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傍晚17:00-21:00。  相似文献   

9.
楚雄腮扁叶蜂是云南省除松毛虫以外新近发生的重大食叶害虫。采用林内调查并辅以实验室观测和分析,对该害虫羽化和繁殖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内自然条件下羽化成虫的雌雄比约为3∶1,且雄成虫先于雌成虫达到羽化高峰。楚雄腮扁叶蜂成虫可进行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羽化后即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可持续5~30 min,平均17.75±3.32 min。随着交配时间延长,产卵量显著增加(Y=2.88X+4.15,R2=0.80)。将雌雄比按照1∶1、1∶2、1∶3、1∶4配对,其雌成虫产卵量、孵化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按雌雄比2∶1、3∶1、4∶1配对,其雌成虫产卵量、孵化量与雌虫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雌雄配比下的孵化率彼此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卵孵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在9月上旬、9月下旬和10月中下旬,孵化率分别达到43%、74%和92%。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内观察研究了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成虫的行为习性,结果表明:成虫大部分羽化于晚上20:00-次日5:00,高峰时段为20:00~22:00;雌雄成虫在1~5日龄均可交配,羽化后次晚为高峰期;成虫一天中的交配发生于20:00-6:00,高峰期为1:00-3:00;成虫交配持续时间15~130min,平均83.53 min;成虫在夜间产卵,平均单雌产卵429粒;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12.13天和11.45天.  相似文献   

11.
经室内饲养和石榴园系统调查表明,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多于20∶00~24∶00羽化,40 h时后交配,交配高峰期为早晨5∶00~7∶00,一般于交配66 h后产卵,成虫喜将卵产于石榴花或果实的萼筒周围以及果实表面的不光滑处。此外,首次较详细地记述了该虫2龄幼虫的毛序特征及雌雄蛹的形态差异,为该害虫的田间快速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经室内饲养和石榴园系统调查表明,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多于20∶00~24∶00 羽化,40 h时后交配,交配高峰期为早晨5∶00~7∶00,一般于交配66h后产卵,成虫喜将卵产于石榴花或果实的萼筒周围以及果实表面的不光滑处。此外,首次较详细地记述了该虫2龄幼虫的毛序特征及雌雄蛹的形态差异,为该害虫的田间快速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豇豆荚螟雌蛾在自然条件下的交配规律。结果表明:该虫成虫雌蛾羽化后2日龄开始出现求偶行为和交配活动,羽化后第4到第5天及暗期8~9 h达到求偶和交配高峰期,该虫雌蛾一生交配1~2次。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田间应用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在温度(26±1)℃、相对湿度50%±10%、光周期14 h∶10 h(L∶D)条件下对二点委夜蛾的交配行为和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性信息素应用以及二点委夜蛾暴发为害性及其成虫防控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虫一般在羽化后1 d进行交配和产卵。雄蛾和雌蛾均可以多次交配,交配能力和产卵量均受性比影响。雌蛾交配能力与产卵量呈显著正相关,雌雄比为1∶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为501头;雄蛾交配能力则与雌蛾产卵量呈显著负相关,雌雄比为5∶1时单雌平均产卵量降低为227头。应用性诱剂诱杀二点委夜蛾雄蛾可以降低雌蛾的产卵量,但由于雌蛾产卵量大,因此仍需结合其他措施同时降低雌雄蛾数量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60)Co-γ200Gy辐照小菜蛾6日龄蛹,并通过蛹的羽化率及成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等一系列参数来验证遗传不育技术防治小菜蛾的可行性。【方法】用200Gy ~(60)Co-γ辐照50头小菜蛾6日龄蛹,然后将其与50头未辐照的对照组6日龄蛹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60%~70%、光照时间14~16h/d、光照强度1 000~4 000lx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蛹的羽化率、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雄虫对雌虫性激素的感知能力、雄虫的交配能力及雌、雄成虫的寿命等参数。【结果】经200Gy ~(60)Co-γ辐照处理后,小菜蛾雄蛹的羽化率为60%,羽化后雄虫寿命为8.83d;雌蛹羽化率为52.67%,羽化后雌虫寿命为7.90d。与对照组相比,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对雌虫性信息素的感知能力均无显著差异。4个配对组合UM×UF、IM×UF、UM×IF、IM×IF(其中UF、UM和IF、IM分别表示未辐照和辐照处理的雌虫和雄虫)的当代成虫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3.24,16.34,6.98,5.33粒,F_1代卵的孵化率分别为94.83%,75.93%,86.88%和64.15%,F1代化蛹率分别为82.52%,44.11%,21.83%和10.35%;与对照组相比,辐照组当代成虫和F1代单雌产卵量、F_1代卵的孵化率和F1、F_2代化蛹率均显著降低;辐照组F_1代雄虫与雌虫的性别比以组合IM×UF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用最佳亚不育剂量200Gy ~(60)Co-γ辐照小菜蛾6日龄蛹,蛹的羽化率、羽化后成虫寿命及生殖力受辐照影响显著降低,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及对雌虫性信息素的感知能力不受辐照影响,说明采用辐照不育技术防治小菜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求成虫期补充营养对井上蛀果斑螟种群动态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8种不同补充营养和蒸馏水处理对其成虫寿命、产卵及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取食蒸馏水的处理,产卵前期显著长于除取食糖醋酒液2[V(白糖)∶V(醋)∶V(酒)∶V(蒸馏水)=3∶1∶6∶80]外的其余处理;取食5%红糖水和5%蜂蜜水的处理,产卵前期显著短于其余处理;取食5%白糖水的处理,产卵期显著长于除5%红糖水和10%白糖水外的其余处理,取食10%红糖水的处理,产卵期显著短于除蒸馏水外的其余处理。取食糖醋酒液1[V(白糖)∶V(醋)∶V(酒)∶V(蒸馏水)=3∶1∶3∶80]和糖醋酒液2的处理,雌虫寿命显著长于除取食10%白糖水外的其余处理;取食5%白糖水的处理,雄虫寿命显著长于除取食糖醋酒液1外的其余处理;取食10%红糖水处理的雌、雄虫寿命均最短。取食10%蜂蜜水和糖醋酒液1处理的产卵高峰期出现最早,均出现在成虫羽化后第4天,而取食糖醋酒液2和蒸馏水的处理无产卵高峰期。雌虫平均单雌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以取食10%白糖水的处理最高,取食蒸馏水处理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最低,取食10%红糖水处理的卵孵化率最低。综合分析,8种补充营养处理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与生殖均有影响,以补充10%白糖水对成虫寿命和生殖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荔枝蒂蛀虫羽化及交配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方法]在室内观察荔枝蒂蛀虫的羽化规律、成虫交配行为。[结果]荔枝蒂蛀虫雌、雄茧蛹集中在进入暗期6h后的时间段内羽化,进入暗期2h为羽化高峰;荔枝蒂蛀虫茧蛹第6~9天为羽化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1。暗期8h后为荔枝蒂蛀虫的交配高峰期。荔枝蒂蛀虫雌蛾羽化当天不进行交配,2~8日龄雌蛾均可交配.2、3日龄雌蛾进入交配高峰期;1~15日龄雄蛾均可交配,2-5日龄雄蛾进入交配高峰期。[结论]该研究摸清了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交配对扶桑绵粉蚧雌虫发育及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交配对扶桑绵粉蚧雌虫发育及产卵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交配条件下扶桑绵粉蚧雌虫的寿命、产卵习性和产卵量。结果表明,交配对扶桑绵粉蚧雌虫的卵巢发育和产卵有促进作用。与延迟交配的扶桑绵粉蚧相比,正常交配的扶桑绵粉蚧雌虫卵巢内总产卵量、孕卵期、产卵期和首次产卵量均显著提高;而未经交配的雌虫体内的卵细胞不能受精。延迟交配的雌虫可以通过对营养的重新分配延长自身寿命,一旦发生交配,体内生理发生重导向可再次产卵,产卵量显著低于正常交配雌虫。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宁乡市早稻3个主栽品种(湘早籼45、中早39和陵两优211)对三(2)代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种群影响,为白背飞虱预测预报及遴选水稻主栽品种提供依据,通过室内试管单头饲养法和养虫笼群体饲养法研究了三(2)代白背飞虱在3个主栽品种卵历期和孵化率、若虫历期和羽化率、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种群参数。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对三(2)代白背飞虱卵的历期和孵化率无显著性影响,但白背飞虱若虫历期和羽化率在3个水稻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三(2)代白背飞虱在杂交稻陵两优211上产卵量和雌虫寿命均显著高于常规稻湘早籼45和中早39。说明杂交稻陵两优211更适合三(2)代白背飞虱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养虫笼观察并分析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在以24h为周期内的交配行为及其规律。松墨天牛交配行为包括2个步骤:一是雌虫接近雄虫,在其周围活动;二是雄虫抱握雌虫,发生交配行为。交配日节律观察结果显示:松墨天牛在24h内有2次交配高峰期,10:00—14:00和18:00—24:00,它在这2个时间段以外很少或几乎不交配。松墨天牛交配行为具有以下特点:普遍存在与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的多次交配现象,交配次数为2次f含)以上的松墨天牛个体约占全部个体的77.5%,每次交配时间平均为50s;除正常雄雌交配外,还会出现雄雄和雌雌“交配”以及2只雄虫争夺雌虫交配权的现象。图1表1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