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它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量变过程的质变结果,其成因可以从农民权益的历史嬗变中寻找,即偏向工业和城市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忽视了农民权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当务之急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逐步实现农民权益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目前,侵犯农民土地权益造成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制度角度看,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内因是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关系的缺陷,外因是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要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必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一是改革征地补偿制度,二是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是改革单一"国家征地"模式,允许"农地入市".  相似文献   

3.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近年来农民土地补偿政策主要存在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标准过低、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不完善等缺陷,尤其是充当"弱势群体"的农民在农地征用中权益被严重侵犯,已成为当今社会"三农问题"的研究焦点。经研究分析,认为合理处理农地征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妥善安置与保障失地农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业与农村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平台与手段,它们的解决程度制约着农民问题的解决,但核心的问题还是农民本身问题的解决,这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根本所在。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实质之举,以笔者看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政治权益、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保障等三大问题。即农民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政治地位问题;农民如何增加并保护其经济利益的问题;农民所应当享受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要真正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最基本的条件是要保障农民的权益。即…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分析了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增收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素质问题。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观念的更新、获取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它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稳定密切相关,而土地流转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农村土地流转带动了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使得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本文归纳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以此能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一些建议,从而达到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稳定农村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始终把农民、农业和农村三个问题放在一起思考和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导致三农问题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农民、农业和农村三个问题存在根本的独立性,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在三农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思路,而实施农民、农业和农村三个问题分别解决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民失地问题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征  王欢  孙建华 《农业考古》2007,(3):274-276
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好农民问题就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本文讨论了失地问题的发生、现状及原因,对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主要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这3种问题是我国民生问题中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保障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的整体形势也一片大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受人为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三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给农民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问题。本文主要以三农问题以及农村经济为研究对象,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一定分析,并针对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实证分析着手,随机抽样,对沈阳市东陵区东陵街道小甸村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征地制度、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三方面,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补偿实行土地权益入股的可行性和实行此种方式应具备的条件,为完善中国征地制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提供一种思路。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和理性分析法。研究结论:从理论常识、法律依据、企业需求、农民需求、政府等方面分析对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方式实行土地权益入股是可行性的,并提出了实行此种方式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前提条件、技术条件和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秀艳  邓楠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139-141
现实中保护农民工权益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权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其难点在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企业的社会责任尚未到位,农民工工作的稳定性差,收入水平低,承担不起社会保险和维权费用,农民工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是主动维权的内在制约因素等。只有综合解决这些难点,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林亦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12-16014
分析了农民与土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联系方式所形成的农民问题的不同特点,为现实中正视农民问题提供参照作用。以土地为固有特征的农民问题的特点是:土地的联系程度决定了农民的分类及其政策;土地的私有形式决定了农民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土地私有联系的固有化决定了农民的前途。以土地为核心价值的农民问题的特点是:以土地为核心价值的农民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以土地为核心价值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以土地为保障基础的农民问题的特点是:农民利益载体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农民由身份认定向职业认定转化;农民的经济影响由局部向全面渗透转化。  相似文献   

15.
The food sovereignty movement calls for a reversal of the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of food, toward an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supports peasant production for local consumption. The movement holds an ambiguous stance on peasant production for export markets, and clearly prioritizes localized trade. Food sovereignty discourse often simplifies and romanticizes the peasantry—overlooking agrarian class categories and ignoring the interests of export-oriented peasants. Drawing on 8 months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the Andean countryside and 85 interviews with indigenous peasant farmers, this paper finds that export markets are viewed as more fair than local markets. The indigenous peasants in this study prefer export trade because it offers a more stable and viable livelihood. Feeding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through local market intermediaries, by contrast, is perceived as unfair because of oversupply and low, fluctuating prices. This perspective, from the ground, offers important insight to movement actors and scholars who risk oversimplifying peasant values, interests, and actions.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重要性的理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思想“、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论断的分析,阐明了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常士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109-10110,10120
利用静态博弈理论,建立了乡村社区农民维权投入的函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民受到权益侵害时的理性选择,验证和解释了当前我国农民无法有效维护其基本权益的原因及现实约束,讨论了在外部干预条件下农民维权的行为选择,为解决我国农民的维权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庞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52-11854
分析了失地农民在政府征地过程中的权益受损状况,论述了政府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政策措施: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执政理念的转变,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尊重其政治权利和人格尊严,全方位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使政府行为与农民利益达到共赢。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与农民权益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应以农民为市场主体,应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地方政府应该改变过去越权代包的做法,转向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和农民权益的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20.
王永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426-21427,21429
以失地农民法律权利弱势为视角,对失地农民及弱势群体的概念进行了法学解析,对当前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法律权益受损的具体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法律权益的途径,以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