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绵羊上皮细胞三种纯化与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一种简便、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方法,以及建立高纯度体外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该试验将原代细胞的3种培养方法,即组织块贴壁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和胶原蛋白酶消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胶原蛋白酶消化法对细胞的损伤小,细胞生长良好,相比较而言使用胶原蛋白酶消化法最理想。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酶消化及机械法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原代细胞及传代细胞。酶消化法采用0.1%链蛋白酶于4 ℃消化16~20 h,机械法采用手术刀刮取子宫角内膜。获得原代分离的细胞后,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细胞的传代培养。试验应用角蛋白抗体对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并对第3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用MTT法绘制增殖曲线。结果显示,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呈明显的上皮样细胞形态,细胞传代到第8代时,仍能保持与原代细胞相似的细胞形态特征及生长状态。同时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细胞占8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应用酶消化和机械法可成功分离并培养数量、活力和纯度均较高的子宫内膜细胞,可操作性强,可在具备基本细胞培养条件的实验室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离、纯化、培养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分离和培养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鉴定;测定第3代(P3)细胞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比较P3和P6细胞克隆形成率。结果显示: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呈典型铺路石状,细胞角蛋白染色呈阳性,符合内膜上皮细胞特征;P3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S型;P3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22.73±2.05) h,其克隆形成率极显著高于P6(P<0.01)。结果表明:本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获得的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分离纯化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为绵羊早期胚胎附植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体外细胞模型,本试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细胞,利用胰酶差时消化法对2种细胞进行纯化,通过免疫荧光法对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特异性表达蛋白角蛋白18(CK18)和波形蛋白分别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利用组织块法第3天开始有细胞从组织块中爬出,5~6 d单层细胞铺开,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呈梭形和铺路石状,2种细胞交织在一起生长。使用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时,基质细胞约90 s变圆有脱落,而上皮细胞则需要6 min变圆有脱落。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呈角蛋白阳性,波形蛋白染色阴性,阳性率大于95%。基质细胞呈波形蛋白阳性,角蛋白阴性,阳性率大于9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组织块培养法结合胰酶差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为绵羊胚胎附植过程中子宫内膜细胞的相关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离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给建立奶牛子宫内膜体外模型提供条件,研究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随后传代培养纯化细胞,并通过光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进行鉴别.结果表明:0.3%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1 h后可得到上皮细胞,纯度>80%;上皮细胞呈多边型,核大而圆,具有细胞角蛋白免疫反应性.用0.1%胶原酶Ⅱ继续消化2 h,可得到间质细胞,纯度>90%;间质细胞贴壁后可见梭形和多角形两种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这两种细胞均具有波形蛋白免疫反应性,而细胞角蛋白无免疫反应性,提示它们为来源于内膜基质的基质细胞,说明采用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地培养奶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通过优化犬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方法来提高分离培养细胞纯度和效率,以期为犬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研究建立模型。采用不同浓度胶原蛋白酶消化、二次网筛过滤及差时消化法,选择细胞消化最适酶浓度,改进纯化方法,观察犬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形态学和生长特性,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的细胞并作图像分析,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活率。结果:0.5%胶原酶Ⅰ消化1 h,经400目筛网过滤可获得大量活力较好的犬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且处于发情期的子宫样本分离获得的基质细胞活力更好;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角形,平行或涡旋状生长,原代细胞培养2~3 d基本铺满培养瓶瓶底,可进行有限的传代培养,传代细胞生长迅速并维持基本的形态不变,P9代之前细胞增殖旺盛,冷冻前后均有较高的存活率;免疫荧光法鉴定表明,所获细胞波形蛋白抗体染色阳性,角蛋白抗体染色阴性,证明确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纯度可达95%。本试验为研究犬子宫内膜相关疾病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6,(7):83-88
为建立一种经济、简便的分离纯化培养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的方法,采用传统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和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分别对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以获得原代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混合生长的细胞经胰蛋白酶差时消化可获得较纯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且其生长曲线均呈S型。经比较分析,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为最佳培养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获得的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呈铺路石状可传3代,角蛋白18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纯度达90%以上;基质细胞呈长梭形、漩涡状生长可有限传代,波形蛋白染色阳性,角蛋白染色阴性,纯度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前利用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建立奶牛子宫内膜炎模型从而减少不可控因素来研究奶牛子宫内膜炎疾病已成为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类方法,因此获得高纯度、同一性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是体外研究的关键环节,国内外所使用方法主要是酶消化法、组织块贴壁法和组织块消化贴壁法。本文旨对先前的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一种简便易行、培养周期短、细胞活性及形态良好的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采用健康未孕奶牛子宫为试验材料,取下子宫内膜组织,加入5 mL含2%双抗、40%胰酶的DMEM/F12培养基,4 ℃消化12 h,再将组织移至25 cm2细胞培养瓶中贴壁培养。获得原代细胞后,应用角蛋白-18抗体对细胞进行免疫组化荧光鉴定,并对第3代细胞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D450 nm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培养至第8天,原代细胞基本铺满细胞培养瓶瓶底,有效地缩短了常规组织块贴壁法的周期。通过角蛋白-18免疫组化荧光鉴定,原代上皮细胞的阳性率可达98%以上,相比常规组织块贴壁法来说,纯度明显提高,省去了细胞纯化的操作步骤。细胞增殖状态,符合正常的分裂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将常规组织块贴壁法进行了优化改良,不仅缩短了培养周期,同时提高纯度,保持细胞活性,为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简便、高效的仔猪小肠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试验材料,采用组织贴块法和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胰酶消化传代,并应用倒置显微镜和SABC试剂盒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采用组织块贴块法培养的仔猪肠平滑肌细胞有90%的组织块接种存活,初次传代后的平滑肌细胞纯度达95%以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胞浆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而酶消化法培养的仔猪肠平滑肌细胞,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表明组织块贴块法是为简便、可靠,短期内可获大量高纯度的仔猪小肠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犊奶牛皱胃平滑肌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将鉴定结果、细胞生长曲线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培养出的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细胞纯度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为:组织块培养法为95%以上,胶原酶消化法为90%;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为:组织块培养法为96%,酶消化法为89%。组织块培养法操作简单、经济,但耗时较长;胶原酶消化法快速、获得细胞较多,但价格昂贵,故在实际操作中可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肝脏和胰腺前体细胞都是由胚胎前肠内胚层细胞发育而来的。脊椎动物中,在高度保守的诱导信号和遗传调节因子作用下,肝脏和胰腺前体细胞特化,并获得器官功能和再生能力。由于对肝脏疾病和Ⅰ型糖尿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肝脏、胰腺的发育和再生机制成为了研究热点。通过对不同模式生物的研究,揭示了进化上保守的诱导信号和转录因子诱导肝脏、胰腺细胞的分化机制,这为干细胞和前体细胞如何诱导分化为肝实质细胞和胰腺β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Résumé— En plus des kératinocytes, l'épiderme contient des cellules résidentes de morphologie dendritique. Ce sont principalement la cellule de Langerhans, la cellule de Merkel et le mélanocyte. Ces cellules ont des fonctions diverses dans le tégument. Le mélanocyte assure la pigmentation cutanée et la protection contre les radiations U.V., et pourrait intervenir également dans la modulation de l'inflammation cutanée. La cellule de Langerhans intervient dans la surveillance immunologique des surfaces corporelles ecternes. La cellule de Merkel a des fonctions neuroendocrines. Cet article donne un aperçu de la structure et de la fonction de ces trois importantes populations cellulaires dans la peau. [Resident dentritic cells in the epidermis: Langerhans cells, Merkel cells and melanocytes (Cellules dentritiques résidentes de l'épiderme: cellules de Langerhans, cellules de Merkel et mélanocytes). Resumen— La epidermis contiene, además de los queratinocitos, células résidentes de morfologia dendria dendritica. Estas son principalmente las células de Langerhans, las células de Merkel y los melanocitos. Estas células tienen varias funciones en el integumento. Los melanocitos se encargan de la pigmentación y protección de la piel contra la radiación ultravioleta y tarrtbién participan en la regulación de la inflamación cutánea. Las células de Langerhans ayudan en la regulación inmunológica en la superficie externa. Las células de Merkel tienen funciones neuroendocrinas. Esta revisión da un repaso general a la estructura y función de tres importantes células de la piel. [Resident dendsuitic cells in the epidermis: Langerhans cells, Merkel cells and Melanocytes (Células résidentes en la epidermis: células de Langerhans, células de Merkel y melanocitos).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the keratinocytes, the epidermis contains resident cells of dendritic morphology. These are principally the Langerhans cell, Merkel cell and melanocyte. These cells have a number of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he integument. The melanocyte is responsible for skin pigmentation and protection against UV radiation, and may also play a role in the modulation of cutaneous inflammation. The Langerhans cell aids in the immunological monitoring of the body's external surfaces. The Merkel cell has neuroendocrine functions. This review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se three important cells of the skin.  相似文献   

13.
14.
分离培养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的目的是克服体外受精中早期胚胎发育阻断,建立有利于牦牛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共培养体系.采集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同时从卵泡液中获取颗粒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培养过程中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方式和形态特点.输卵管上皮细胞贴壁生长时,呈多边形,且呈单层成簇生长.培养144 h~216 h,可形成细胞单层.颗粒细胞贴壁生长时,呈现聚集生长特性,贴壁细胞形状不规则,呈放射状.培养72 h~96 h,形成颗粒细胞单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培养了猪输卵管上皮细胞、颗粒细胞、耳上皮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等几种细胞 ,比较了几种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特点 ,发现原代培养时猪耳组织、胎儿组织消化后的单细胞和剩余细胞团块一起培养 ,其生长速度较单个细胞快。 4种细胞中颗粒细胞体积最大 ,生长速度最慢 ,传代密度须保持 2× 10 5 ml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体外分离培养兔子宫内膜细胞(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并且探讨纯化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方法。用差速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得纯化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用滤网法分离得到子宫平滑肌细胞,分别在添加20%胎牛血清(FBS)、100μg/mL牛胰岛素、63.5 nmol/L雌二醇(E2)、7.14nmol/L孕酮(P4)的DMEM/F12(1∶1)培养液和37℃5%CO2的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并检测分离的细胞纯度。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成功地分离培养了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且2种细胞纯度都达98%左右,基质细胞出现蜕膜化;子宫平滑肌细胞的纯度为97%左右,而且出现横纹状的生长。本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能够在体外成功培养;在含20?S、100μg/mL牛胰岛素、63.5 nmol/L E2、7.14 nmol/L P4的DMEM/F12(1∶1)培养液和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条件下最有利于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及植入体内无排斥反应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作者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离培养和鉴定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采用贴壁速率差法分离纯化的新生牛雄性生殖干细胞(Male germ stem cell,mGSCs)和支持细胞(Calf sertoli cell,CSCs);CSCs饲养层细胞一般维持时间不超过8d;新生牛雄性生殖干细胞在CSCs饲养层上1代培养至5~6d可形成类ES细胞集落,采用机械离散集落传代法有利于集落形成或存在,传代培养至少在前2代细胞集落存在;部分典型细胞集落的中心细胞AKP强阳性,周边细胞AKP弱阳性或阴性;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细胞集落SSEA1强阳性、SSEA3弱阳性和Oct-4呈现阳性染色。表明mGSCs具有ES细胞的某些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小鼠乳腺上皮细胞(MMECs)及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分离培养体系,并比较其生长特性。分别无菌采集健康妊娠后期昆明鼠及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采用改良混合酶消化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原代MMECs及BMECs,并进行细胞角蛋白18的免疫荧光鉴定;通过细胞形态跟踪观察评价传代、冻存和复苏后MMECs及BMECs生物学特性;连续培养及细胞计数绘制MMECs及BMECs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从小鼠和奶牛乳腺组织分离的目的细胞,经角蛋白18免疫荧光鉴定证实为MMECs及BMECs;汇合的单层MMECs多角形,呈铺路石样外观,BMECs呈鹅卵石样;MMECs在传至第2代时细胞特有形状消失,而BMECs传至第9代时仍保持其鹅卵石样外观;MMECs只能复苏冻存原代细胞,传代BMECs均可冻存和复苏。采用改良混合酶消化结合差速贴壁法可获得高纯度的MMECs和BMECs,两种细胞在生长培养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干细胞是指分化程度低、多潜能的细胞 ,主要指胚胎细胞和幼稚细胞。人们对干细胞的研究和利用是基于细胞发育的全能性以及干细胞分化多潜能的特性。目前 ,对干细胞的研究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关注。有关胚胎干细胞及干细胞疗法得到了普遍重视 ,其中 ,造血干细胞被成功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在对干细胞的研究和利用中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的同时 ,也暴露出一些有关道德和伦理方面的社会问题。但是 ,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 ,对干细胞的利用已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和产业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