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东海北部外海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7和2018年的9月—翌年2月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样本,研究其基础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个体的优势胴长和体质量组雄性分别为100~180 mm和40~160 g(n=309尾),雌性分别为80~160 mm和40~160 g(n=304尾),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年间不存在差异。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雄性个体体质量-胴长关系年间差异显著(P0.05),而雌性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性成熟胴长雄性主要集中在大于120 mm的个体,雌性为大于140 mm的个体,并且呈现出较小体型下即可达到性腺成熟的趋势。雌性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速率略快于雄性,并且雌雄个体的体质量生长率年间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认为:两年间采样的剑尖枪乌贼种群为春季和夏季产卵种群,2018年样本中夏季产卵种群的幼体数量较多。因此,研究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动态特征是资源持续开发和渔业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年4-7月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采集的854尾柔鱼样本,分东经海域(170°E~180°E)和西经海域(170°W~180°W)分析其胴长组成、性别比、性成熟度和性成熟指数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西经海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组为25~29 cm和35~43 cm,平均胴长为32.9 cm;雄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23~27 cm,平均胴长为24.5 cm。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35~43 cm,平均胴长为36.9 cm,雄性个体仅1尾。体重-胴长关系表明,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性,尤其是西经海域。渔获物中性别组成均不符合1∶1。西经海域雌性个体以性成熟度Ⅰ、Ⅱ期为主,占总数的97.9%,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35~43 cm,Ⅲ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为45~49 cm;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为Ⅰ、Ⅱ期,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和25~27 cm。东经海域雌性个体性成熟以Ⅰ、Ⅱ期为主,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9~35 cm和35~43 cm。西经海域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47.3 cm和50.7 cm。分析认为,调查海域渔获均为秋生群,东经海域主要以大型群为主体...  相似文献   

3.
北太平洋中东部2个海区柔鱼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0年4-7月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采集的854尾柔鱼样本,分东经海域(170°E~180°E)和西经海域(170°W~180°W)分析其胴长组成、性别比、性成熟度和性成熟指数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西经海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组为25~29 cm和35~43 cm,平均胴长为32.9 cm;雄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23~27 cm,平均胴长为24.5 cm。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35~43 cm,平均胴长为36.9 cm,雄性个体仅1尾。体重-胴长关系表明,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性,尤其是西经海域。渔获物中性别组成均不符合1∶1。西经海域雌性个体以性成熟度Ⅰ、Ⅱ期为主,占总数的97.9%,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35~43 cm,Ⅲ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为45~49 cm;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为Ⅰ、Ⅱ期,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和25~27 cm。东经海域雌性个体性成熟以Ⅰ、Ⅱ期为主,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9~35 cm和35~43 cm。西经海域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47.3 cm和50.7 cm。分析认为,调查海域渔获均为秋生群,东经海域主要以大型群为主体,存在少量的小型群;而西经海域小型群和大型群并重。  相似文献   

4.
秘鲁外海茎柔鱼胴长组成及性成熟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2001年6-8月我国鱿钓船对秘鲁外海(79°~90° W、5°~16° S)茎柔鱼资源的调查,对其胴长组成和性成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880 mm,优势胴长为240~480 mm,约占总数的80%左右.依据胴长组成和性成熟度,调查海域茎柔鱼存在3个群体.雌雄性别比为2.52∶1.00.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高于雌性,雄性Ⅲ和Ⅳ期占总数84.3%,雌性仅占47.5%.同一性成熟阶段,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均大于雄性.经估算,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74 mm、228 mm.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1年6-8月我国鱿钓船对秘鲁外海(79°~90° W、5°~16° S)茎柔鱼资源的调查,对其胴长组成和性成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880 mm,优势胴长为240~480 mm,约占总数的80%左右.依据胴长组成和性成熟度,调查海域茎柔鱼存在3个群体.雌雄性别比为2.52∶1.00.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高于雌性,雄性Ⅲ和Ⅳ期占总数84.3%,雌性仅占47.5%.同一性成熟阶段,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均大于雄性.经估算,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74 mm、228 mm.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掌握渤海湾火枪乌贼(Loligo beka)渔业生物学信息和生长特性,以2021年7—11月在渤海湾逐月开展渔业资源科学调查所获得的火枪乌贼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多项式胴长与体质量关系估算形态学初次性成熟胴长,应用威尔科克森秩和检验分析性别和发育阶段对角质颚形态特征的影响,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角质颚形态特征与胴长和体质量的生长模型。结果显示:渤海湾火枪乌贼雌性、雄性和不区分性别时的形态学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522±0.009)、(3.505±0.026)和(3.513±0.016)cm。上、下角质颚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其中,头盖长/翼长的差异最大,喙长/侧壁长的差异最小。以决定系数和赤池信息准则值为判别标准,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建立的角质颚形态特征与胴长线性关系及与体质量的对数线性模型优于利用单因子回归和主成分逐步加入法建立的生长模型。研究认为,3.513 cm可作为制定渤海湾火枪乌贼最小可捕捞胴长规格的参考,上角质颚头盖长/脊突长比值可作为群体及种类鉴别的依据,上角质颚脊突长/喙长和头盖长/侧壁长可分别作为性别和发育阶段判定的指标。基于多元逐步回归法建立的生长模型更适于进行...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重要的头足类资源,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 1885)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为探究金乌贼性腺发育、胴长体质量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ML50),本文根据2017-2022年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123.0°E-127.5°E,27.5°N-31.5°N)采集的金乌贼调查数据,分别通过统计学分析探究胴长和体质量组成及性腺发育,采用基于性腺成熟度的逻辑斯蒂方程和多项式胴长体质量方程估算初次性成熟胴长。结果显示,金乌贼雌雄个体优势胴长组分别为80-120 mm、80-140 mm;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40-280 g、40-200 g。金乌贼为负异速生长(b<3);不同阶段的雌性a、b值不同,雄性a、b值相近。调查期间(9月至翌年3月),性腺随时间发育;160 mm以上的胴长组中未有Ⅰ期个体被发现。应用逻辑斯蒂方程和多项式胴长体质量模型估算ML50结果分别为:雌性124.30mm、127.98mm、雄性129.18mm、142.44mm。基于多项式胴长体质量方程估算的ML50拟合效果更好。研究表明,金乌贼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生殖特征,繁殖期为1-3月;雌性在性成熟期间能量更多的从身体生长转变为性腺发育;建议东海外海金乌贼雌、雄个体最小开捕胴长应当分别大于127.98mm、142.44mm。  相似文献   

8.
对2007年-2009年我国鱿钓船在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生产期间所采集的1 374个茎柔鱼样品性成熟度进行观察,初步研究了其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智利外海茎柔鱼为大型群体,常年产卵,无明显的产卵高峰期。渔获物雌雄比例约为2.65∶1。雌、雄个体性腺成熟度差异不明显,其中成熟个体所占比例小,分别占总量的3.9%和6.7%。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成熟度增加逐步增大,成熟个体性腺指数明显大于未成熟个体。雌、雄个体性腺指数存在差异,雌性个体Ⅳ期性腺指数与胴长成正比,而雄性则成反比。雌性和雄性茎柔鱼的初次性成熟胴长(ML50%)分别为638.3 mm和565.3 mm。  相似文献   

9.
智利外海茎柔鱼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7年-2009年我国鱿钓船在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生产期间所采集的1 374个茎柔鱼样品性成熟度进行观察,初步研究了其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智利外海茎柔鱼为大型群体,常年产卵,无明显的产卵高峰期。渔获物雌雄比例约为2.65∶1。雌、雄个体性腺成熟度差异不明显,其中成熟个体所占比例小,分别占总量的3.9%和6.7%。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成熟度增加逐步增大,成熟个体性腺指数明显大于未成熟个体。雌、雄个体性腺指数存在差异,雌性个体Ⅳ期性腺指数与胴长成正比,而雄性则成反比。雌性和雄性茎柔鱼的初次性成熟胴长(ML50%)分别为638.3 mm和565.3 mm。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传统鱿钓作业渔场(150°~165°E,39°~45°N)渔汛期间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对夏秋季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得知,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436 mm,平均胴长为282 mm,优势胴长为230~320 mm,占总数的81.60%。各月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雌性个体。胴长与体重关系的生长指数接近3。渔获物中的性比符合1∶1(P>0.05),但成熟个体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比雌性高(P<0.05)。渔获物的性腺成熟度以Ⅰ、Ⅱ期为主,雌性个体性腺成熟晚于雄性个体。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渔获物中胴长组成呈双峰型,且未成熟、成熟个体同时存在,由此判断作业海域中柔鱼存在2个种群,即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和大型的秋季产卵群体,且以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阿拉伯海海表环境因子对围网作业渔场的影响,采用2016-2017年中国印度洋拖围网生产数据和同期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表层海流和海面高度数据,统计分析了围网作业重心变化,以及围网CPUE与海表环境因子关系,并利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出最适宜的海洋环境区间。结果表明:阿拉伯海的海表环境、围网作业和渔场重心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明显,围网渔场渔汛主要在东北季风期间,渔场重心移动方向与表层季风相似。东北季风期间,围网作业渔场的海表温度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小幅波动趋势。CPUE随着叶绿素浓度高值区域南北收缩,呈现南北移动纬向特征;且CPUE呈径向分布在西边界流速较大的海域右侧,多出现在海流最大值和最低值中间区域。东北季风期间,围网渔场适宜海表温度在25.5~28℃,叶绿素浓度在0.2~0.5 mg/m~3,表层海流在0.05~0.25 m/s,海表高度0.20~0.35 m。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新疆裸重唇鱼的形态特征差异。【方法】2020~2021年通过采集玛纳斯河和特克斯河新疆裸重唇鱼样本,运用鱼类生态学方法鉴定其形态特征,分析其不同种群生物学性状。【结果】新疆裸重唇鱼,玛纳斯河群体和特克斯河群体外形特征差异较为明显,体重和体长两河群体差异显著(P<0.05),体宽和头长,玛纳斯河与特克斯河的范围值和均值差异极显著(P<0.01)。体长与体重回归方程:WM=0.049L1.992 8(R2=0.932 0),WM=1.39×10-6L3.127 5(R2=0.964 8)。不同群体生物学性状生长趋势不同,玛纳斯河群体以头长明显,特克斯河群体则以体宽明显。玛纳斯河群体35尾和特克斯河群体65尾,主成分1是54.6%,主成分2是11.6%,两群体均无重叠;影响主成分1的主要性状是:体高、背鳍起点到腹鳍起点;影响主成分2是背鳍起点到背鳍后基、背鳍起点到臀鳍起点、背鳍起点到尾鳍下。玛纳斯河群体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杂交草鱼一龄阶段的生长和体型特点。[方法]建立长江自交YR(长江群体♀×长江群体♂)、珠江自交ZR(珠江群体♀×珠江群体♂)、杂交F1(长江群体♀×珠江群体♂)3个组合,并对其生长和形态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体重、体长及绝对增重率均为F1〉ZR〉YR;体重、体长,在50日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70日龄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绝对增重率,F1分别比ZR、YR高20.00%、50.00%,F1与ZR差异不显著(P〉0.05),与YR差异显著(P〈0.05);F1在体重上表现明显的超亲杂种优势(20.09%)。3个组合间,体长/全长差异不显著(P〉0.05),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差异显著(P〈0.05),F1表现头短、体高、体宽等特点。[结论]F1在生长性能和体型特征上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类头足类渔业生物、生态学。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6年1—3月和2017年1—3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18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的外部形态生长特性。主成分分析表明,鸢乌贼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翼长(UWL)、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翼长(LWL)和下侧壁长(LLWL)可以作为鸢乌贼角质颚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UHL、LWL与胴长的生长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体质量间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分析表明:除LLWL和雄性个体的UH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外,其余均最适用指数方程表示;雌性个体所有外形参数与体质量的生长关系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而雄性个体除UCL和UWL最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均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9年7-8月哥斯达黎加外海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茎柔鱼耳石与个体生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耳石各形态参数与胴长(ML)关系显著(P<0.01),其中背侧区间长(DDL)、耳石总长(TSL)与其相关性最大。耳石生长存在两个阶段,当ML小于26~30 cm时,其耳石生长迅速,之后耳石生长减慢。在生长过程中,耳石背区长(DL)、吻区内长(RIL)、DDL生长快于TSL,背侧区夹角(DDA)、吻侧区夹角(RDA)、吻区夹角(RA)则随着ML的增大出现减小趋势,侧区、吻区形态变化显著(P<0.05)。耳石形态先于生长速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同时各形态参量发生显著性变化时间不同,但形态特征变化主要发生在ML为23~29 cm个体中,之后趋于稳定。耳石生长及形态显著性变化与茎柔鱼栖息水层改变相关,茎柔鱼与中上层头足类耳石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为研究对象,根据2010,2012和2014年各大年毛竹林标准地数据,选择最近邻竹株数、角尺度、大小比和竞争指数等4个空间结构指数做主成分分析,分析毛竹林空间结构与更替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空间结构因子对新竹生长影响重要性排序为最近邻竹株数>大小比数>竞争指数>角尺度,对毛竹死亡影响重要性排序为最近邻竹株数>大小比数>竞争指数>角尺度;新竹更容易在最近邻竹株数 < 4株或最近邻竹株数>7株的区域内发笋生长,老竹更容易在最近邻竹株数>7株的区域死亡;毛竹活竹、新竹和死竹均呈现聚集分布,三者在角尺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毛竹林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新竹主要处于亚优势状态,而死竹主要处于劣势状态,三者在大小比数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就平均竞争指数而言,死竹平均竞争指数最大,新竹最小。说明竹子生长状况对毛竹更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用12周龄健康金定母鸭144只,采用2×3两因素有重复试验设计,研究低温及维生素A(VA)对育成期(12~16周龄)笼养蛋鸭生产性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两个温度水平,分别是(2±1)℃和(18±1)℃,3个VA添加水平,分别为2 500、5 000和10 000 IU·kg-1。试验共分6个处理组。结果表明,①低温使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有升高的趋势,日增重有降低的趋势,但都未达到显著的水平。另外,随着VA添加量的增加,日增重有升高的趋势。②低温对血中葡萄糖(GLU)影响不显著(P>0.05)。低温对蛋白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但随VA水平的提高,蛋白指标均有上升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低温有使尿酸(URIC)、尿素氮(BUN)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低温使碱性磷酸酶有降低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③温度对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影响不显著;VA水平对T3影响不显著,但是VA水平对T4影响显著。④低温和VA水平对输卵管的长度和重量影响显著,但温度和VA的交互作用对输卵管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1—4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生产期间连续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为样本(6 094尾),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为148~307 mm,优势胴长为200~260 mm,占总数的86.5%;体重为76~586 g,优势体重为150~300 g,占总数的78.7%,判定该渔获物主要来自南巴塔哥尼亚种群;胴长(L)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W=1.2×10^-4L^2.6779;渔汛期间,胴长、体重与时间之间均符合指数方程模式,分别为Lt=207.54e^0.0013t和Wt=181.52e^0.0046t;阿根廷滑柔鱼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总数的56.8%,初次性成熟的胴长为244.7 mm;摄食等级以2级为主,占总数的52.0%。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2-2014年的公海柔鱼类(Ommastrephidae)渔场的渔获资料结合同期海洋环境数据,采用渔获产量重心算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 Castellanos)和东太平洋秘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三大公海柔鱼类渔场重心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主要海洋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流)对渔场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高产的最适海表温度区间为15~20℃,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20~0.60 mg/m3;西南大西洋的阿根廷滑柔鱼渔场最适海表为9~14℃,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60~1.65 mg/m3;东太平洋秘鲁茎柔鱼渔场最适海表温度为18~23℃,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16~0.40 mg/m3。GAM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海表温度与资源丰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中心渔场具有关键的指示作用。渔场位置一般出现在不同海流流隔的交汇区,研究认为可根据渔场变化的海况信息及时调整渔场的作业区域,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