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使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洛阳市九龙瀑1 hm2样地内的优势种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serrata)、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和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种内和种间空间相关性以及密度制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排除生境异质性后发现,其他物种对锐齿槲栎的影响并不显著,对短柄枹栎和连翘以负相关为主,但3者对其他物种均有显著的负相关。而其小树受到大树种内的正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树的存活率,缓解了锐齿槲栎、短柄枹栎和连翘的更新困难。此外,锐齿槲栎和短柄枹栎受到一定程度的负密度制约效应影响。综上所述,适宜的生境和种内、种间存在的正的空间相关性共同作用保证了锐齿槲栎、短柄枹栎和连翘在本地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2.
小陇山林区锐齿栎群落邻体干扰指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陇山林区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serrata)林为研究对象,设锐齿栎单株为基株,将6m半径内的其它树种定义为邻体,采用干扰指数模型和锐齿栎个体的大小进行回归分析,从而获得林木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锐齿栎林分内,锐齿栎个体大小与邻体干扰指数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性,锐齿栎个体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种内竞争,且种内、种间及与整个林分的邻体干扰指数强度都随着基株木个体的增大而下降。依此确定了在本林区锐齿栎林分中基株木与邻体单木间的最大邻体干扰指数值,反推出对基株木竞争强的邻体的胸径大小,从而结合其他因素对其相邻木进行必要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的短柄枹栎、麻栎、锐齿槲栎和栓皮栎的叶脉序特征差异,对4种栎属树木的叶片进行扫描,使用LEAF GUI叶脉序分析软件对叶脉序特征进行提取,通过主成分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叶脉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麻栎、锐齿槲栎和栓皮栎通过增大叶脉密度来适应寒冷和干旱环境;2)麻栎和锐齿槲栎的叶脉间距离、叶脉边缘三维面积和二维面积以及闭合环形结构体积相对较小,叶脉密度和网眼密度相对较大,其叶脉系统运输能力更强;3)麻栎、锐齿槲栎和栓皮栎的叶脉密度和网眼密度相对较大,增强了叶脉系统的机械支持能力和抵御外部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4.
作者测定了短柄枹栎、锐齿槲栎、扁果麻栎、北方麻栎、蒙古栎、白栎、栓皮栎、北京槲栎、麻栎、槲栎、辽东栎等11种树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在种间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这些成分的含量与生长季节、生长地区、树种本身的关系,为探讨种间的化学分类提供部分数据。分析表明这些栎叶的蛋白质含量在9.8—17.9%之间,均含有18种氨基酸,但各种之间的含量差别很大,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含量较低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在各种间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有共同的变化趋势,但个别氨基酸在种间有较大差别。 各种栎叶的矿质元素含量也有各自的范围,镁、磷在树种间含量较为近似,钙、钾、铁差异较大,钠和锰比其它科属的树叶含量均高,铜、锌含量最低仅有几个ppm。 槲树、槲栎、辽东栎等树叶均可食,而且是个好饲料。  相似文献   

5.
突脉青冈天然林乔木层种间联结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2联列表,运用方差分析、联结系数AC,x2统计量度量,计算宁德市支提山8块突脉青冈天然林样地的28个主要树种的总体联结关系、种间联结系数和x2值,并对各种群的联结性进行模糊聚类.结果表明:突脉青冈天然林多物种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的正相关,AC值计算出正联结种对有152对,负联结170对;x2统计量检验结果未呈现显著的正联结,12对呈现极显著的负联结,93对呈现显著的负联结.  相似文献   

6.
收集8个种源地7个栎属树种(蒙古栎、栓皮栎、短柄抱栎、槲栎、锐齿槲栎、辽东栎、橿子栎)在保定市进行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地栎属不同树种在出苗时间、出苗率及高生长过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出苗最早的雾灵山蒙古栎与出苗最晚的武安栓皮栎相差15 d,帽儿山蒙古栎出苗时间比原产地提前37 d;不同种源地栎属树种出苗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雾灵山蒙古栎出苗持续时间最长,为65 d,而宝天曼短柄抱栎的持续时间只有30 d;不同种源地栎属树种的高生长过程基本一致,都经历一个慢-快-慢的生长节律,多数都在40 d以内完成高生长,但高生长持续时间有较大差异。出苗率及苗期高生长量与种子千粒重相关关系显著,千粒重越大,高生长量越大,千粒重中等的种子出苗率最高,千粒重较小和较大的种子出苗率都比较低。综合幼苗期各方面的特征来看,雾灵山蒙古栎在保定地区表现较好,适用于该地区造林。  相似文献   

7.
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肃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为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次生林的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小陇山林区选择锐齿栎原始林建立100m×100m的固定样地,运用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林分空间结构分析软件,分析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林木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和大小分化程度。【结果】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平均角尺度为0.531,建群种锐齿栎种群的平均角尺度为0.526,主要伴生树种鹅耳枥、地锦槭、光叶泡花树、鄂椴、小叶鹅耳枥、川鄂鹅耳枥、水榆花楸的平均角尺度依次为0.586,0.535,0.604,0.556,0.604,0.634和0.559;该群落平均混交度为0.71,修正混交度为0.475;群落中主要树种的平均大小比数排序为辽东栎锐齿栎桦椴鄂椴鹅耳枥地锦槭水榆花楸小叶鹅耳枥川鄂鹅耳枥光叶泡花树;树种优势度排序为锐齿栎辽东栎鹅耳枥桦椴地锦槭鄂椴小叶鹅耳枥川鄂鹅耳枥水榆花楸光叶泡花树。【结论】锐齿栎原始林群落林木分布格局为轻微的团状分布,林内各树种高度混交,锐齿栎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该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可作为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次生林目标林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关联的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锐齿栎的天然更新状况,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火地塘林区锐齿栎的更新密度与频度进行了调查,并通过灰色关联法对影响锐齿栎林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样地调查中以锐齿栎+油松林下更新状况最好,更新密度为8 812株.hm-2;其次是锐齿栎纯林,更新密度为5 960株.hm-2;锐齿栎+梾木林下更新密度最小,为5 750株.hm-2。(2)优势树种锐齿栎的更新状况明显优于其他树种,更新密度最高可达2 500株.hm-2,频度可达62%。(3)影响锐齿栎更新的11个环境因子关联度排序为:林分密度>针叶树株数>海拔>土壤容重>郁闭度>坡度>凋落物厚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厚度>灌草盖度。其中可控制因子林分密度、针叶树株数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天然更新;郁闭度在70%~75%之间时,林下更新密度较大。因此,可通过调节这些因子促进锐齿栎林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9.
关于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地土壤酸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与油松林地土壤的pH值及潜在酸做了对比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锐齿栎林与油松林相比,锐齿栎林土壤pH明显低于油松林地;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土壤pH值锐齿栎林地与油松林地0~10cm和10~30cm两土层差异极显著,其它土层无显著差异;说明锐齿栎林引起土壤pH值降低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土壤潜在酸和交换性Al3+含量锐齿栎林地远高于油松林地,而且这种差异在土壤剖面的各个层次均比较显著。土壤交换性H+含量锐齿栎林地比油松林地高,经差异性检验,锐齿栎林地与油松林地土壤交换性H+含量只在0~10cm土壤层差异显著,在其它土层差异不显著。正是由于土壤H+含量锐齿栎林地比油松林地高,才导致了锐齿林地土壤pH值的降低和土壤交换性酸及交换性Al3+的升高,引起土壤酸化。从土壤反应在剖面上的变化特征看,锐齿栎林地由上向下,其反应依次表现为强酸性(0~10cm)——弱酸性(10~30cm)—微酸性(30~90cm);而油松林地土壤反应在整个土壤剖面(0~90cm)上呈微酸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深对倒木呼吸年变化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获得准确的倒木呼吸年通量,为森林碳循环研究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方法】在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油松林和锐齿栎林内各设置100 m×100 m的固定样地6块,根据相关标准将样地内倒木划分为5个腐烂等级,在样地内选择直径在(25±5) cm、腐烂等级不同的油松和锐齿栎倒木各3株,通过红外气体分析法原位测定倒木呼吸速率,同时测定倒木温度、倒木含水量和林内10 cm深处土壤温度,并计算油松林和锐齿栎林的倒木呼吸年通量,通过分析油松和锐齿栎倒木呼吸速率年变化、倒木呼吸速率与倒木温度和含水量的关系,比较油松林和锐齿栎林倒木呼吸年通量的差异。【结果】(1)油松和锐齿栎倒木各月呼吸速率均变化显著(P0.05),8月份最高,分别为4.78和6.45μmol/(m~2·s),2月份最低,分别为0.10和0.06μmol/(m~2·s);倒木呼吸速率与倒木温度、倒木含水量和倒木腐烂等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倒木温度解释了67%以上的倒木呼吸变化;锐齿栎((1.72±1.64)μmol/(m~2·s))与油松((1.57±1.45)μmol/(m~2·s))间的年均倒木呼吸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油松林((66.04±8.25) g/(m~2·a))和锐齿栎林((73.32±8.68) g/(m~2·a))的倒木呼吸年通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油松林的倒木表面积((1 008.83±89.84) m~2)显著高于锐齿栎林((844.56±64.58) m~2,P0.05)。【结论】油松和锐齿栎倒木呼吸的年变化均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单峰曲线格局,主要受倒木温度的驱动,同时倒木含水量和腐烂等级也对倒木呼吸有显著影响,但树种对倒木呼吸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探讨小陇山林区百花林场次生松栎混交林群落及其油松、锐齿栎优势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和油松、锐齿栎种群中多数林木和各自总体处于随机分布;大小比数频率分布较均匀,整体生长均处于中庸状态;群落中混交良好的林木较多,油松和锐齿栎种群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的林木较多,混交度均值(珡M)分别为0.572、0.592,空间隔离程度明显低于群落(0.696)。群落和油松、锐齿栎种群中同一优劣程度或混交等级的林木大多处于随机分布,林分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单元参照树周围相邻木大多为随机分布的其它树种,同一分布格局或混交等级的林木处于不同优劣程度的林木比例近似相等;但同一优劣程度下,群落中的林木大多混交良好,油松种群中的林木大多处于中度混交,锐齿栎种群中则大多处于强度混交。群落及油松和锐齿栎种群空间结构一元分布、二元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说明油松和锐齿栎种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十二种落叶栎木的木材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12种落叶栎木的解剖构造,按其主要特征,编制出识别木材的检索表。并运用木材定量解剖的方法,测定晚材管孔在纲格上的点分数、单位面积上的管孔数、密度指数以及它们之间的间距,将12种落叶栎木分为四组及二个单独的种。短柄枹栎和枹栎的木材解剖构造和定量解剖分析上都有显著地差异,可以将短柄枹栎单列为一种;麻栎和栓皮栎在形态分类上比较接近,而木材构造和定量解剖分析差别较大,栓皮栎可作为单独一个种,不包括在麻栎组内。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基质对锐齿栎、栓皮栎和麻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9种配比基质的对比试验,筛选出锐齿栎(Quercus aliena BI.var.acuteserrata Maxim.)、栓皮栎(Q.variabilis BI.)和麻栎(Q.acutissima Carr.)培育容器苗的适宜配比基质分别为V(泥炭土)∶V(炭化稻壳)=5∶5,V(泥炭土)∶V(珍珠岩)∶V(蛭石)=3∶6∶1,V(泥炭土)∶V(珍珠岩)∶V(蛭石)=8∶1∶1。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苗高生长进行拟合,锐齿栎、栓皮栎苗高生长期为138 d,麻栎苗高生长期120 d,苗高快增期分别36、28、45d。基质理化性质指标与苗木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栓皮栎、麻栎适宜于低pH值、高碱解N,孔隙度大的基质,在容器苗苗期的管理中应适量追施氮肥,3种栎树均适宜于速效K质量分数低的基质。  相似文献   

14.
小陇山10个树种林木生物学特征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实现不同树种之间的生物量转换,该文叙述了林木生物学特征系数KB的定义,并选择油松作为基准树种,用油松的生物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小陇山10个树种之样木的伪生物量W0i,并将伪生物量W0i与相应的实测生物量Wi建立回归关系;通过回归计算,得出油松对白桦、红桦、华山松、椋子、辽东栎、日本落叶松、锐齿栎、栓皮栎、油松和云杉的树干生物量的转换系数^KB分别为1.208 5、1.600 0、1.383 1、1.422 8、1.307 9、1.069 8、1.613 9、1.568 3、1.000 4和0.858 1.小陇山10个树种的转换生物量^Wi与实测生物量Wi比较,最大误差为5.5%.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不同树种之间的生物量可以经由生物学特征系数^KB实现转换,且总体而言可以获得较高的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15.
8种落叶栎类种子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河南和陕西不同产地的栓皮栎、麻栎、锐齿栎、房山栎、辽东栎、蒙古栎、夏栎、沼生栎等8种落叶栎类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每粒种子的重量、种长、直径、包被长、碗疤直径和体积等形态指标,分析了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种子形态差异以及种内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种落叶栎类种子百粒重、长度、直径、体积、包被长和碗疤直径平均值分别为(266.18±80.23)g、(20.70±1.51)mm、(14.65±2.07)mm、(2.82±0.91)cm3、(8.90±2.27)mm和(9.93±2.02)mm,不同种类、不同产地、不同个体栎类种子形态指标差异明显,指标间相关性较强;因子分析提出了落叶栎类种子3个公因子分别为:与直径相关的指标、与包被长相关的指标以及与种长相关的指标。为植物数量分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母树年龄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解析其可能成因,为栓皮栎扦插繁殖提供依据。【方法】以1年生、5年生和10年生栓皮栎母树的半木质化嫩枝为材料,用200 mg·L-1生根粉(ABT-1号)浸泡处理2 h。扦插60 d后,测定各插穗生根率、生根数量、根直径、根长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及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不同年龄插穗茎段的组织结构变化。【结果】①母树年龄越大,嫩枝扦插生根率越低。②栓皮栎不定根根原基在不定根形成后期被诱导;不同年龄插穗产生不定根时间存在差异,1年生为17 d,5年生为44 d,10年生未产生不定根。③1年生和5年生母树的插穗中IAAO、PPO和POD这3种酶活性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趋势,10年生母树的插穗POD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PPO和IAAO活性变化不明显。【结论】母树年龄影响插穗不定根的生成,栓皮栎嫩枝扦插生根率和平均不定根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年生、5年生、10年生,1年生平均生根率为92.69%,5年生的平均生根率为10.79%,10年...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瘤锈病在秦巴山区分布于南郑、宁陕等5个县(区),其中南郑县发生严重。被害松树在主干、侧枝和裸根上形成肿瘤,每年4月中旬在瘤上形成锈孢子器。马尾松病枝的结实量减少,种子质量明显下降;受害幼树的地茎和树高比健树均有减少。该病的病原菌为松栎栓锈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栓皮栎、锐齿槲栎一年生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对夏季高温胁迫的响应,以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间的关系,为高温条件下的栎类幼苗培育和耐热性树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2种栎树幼苗为材料,设置3个温度梯度:27 ℃(对照,CK)、35 ℃(HT1)、42 ℃(HT2),在人工气候模拟室进行连续8 d(每天固定6 h)的高温胁迫处理。观测分析高温胁迫对2种栎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y、NPQ、YⅡ、qP)、气体交换参数(Pn、Gs、Ci、Tr)及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结果  (1)2个高温处理均未影响2种栎树幼苗叶片的光系统Ⅱ活性(Fv/Fm)和天线色素的光能耗散(NPQ)。随高温胁迫程度提高,2种栎树幼苗通过抑制PSⅡ反应中心电子流动(qP)、降低实际量子产率(Fy、YⅡ)、削弱电子传递速率(rETR)等手段来适应高温逆境环境。(2)高温胁迫能显著影响2种栎树Pn、Gs和Ci。35 ℃时,2树种Pn、Gs和Ci均显著降低;42 ℃时,2树种Gs均不升高,而Ci均呈上升趋势。解除高温胁迫后,除栓皮栎HT2组外,各项气体交换参数基本恢复初始数值。此外,高温胁迫对栓皮栎Gs和Ci影响更为显著。(3)在HT1高温处理下,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受抑制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在HT2高温处理下,对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  结论  (1)2种落叶栎幼苗光合作用的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程度相关。(2)2种落叶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光合能力均降低,但锐齿槲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作用潜力,对高温胁迫的耐性比栓皮栎幼苗强。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松材线虫入侵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造成严重危害,并严重威胁着三峡库区松林资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安全。以不同的马尾松林生态系统(健康、感病1年、感病3年、感病5年、感病7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和每木调查法,分析松材线虫入侵早期马尾松林群落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共调查了37种乔木物种,隶属于30科33属,其中马尾松是群落内的优势树种(IV=49.63%),樟树、槲栎、栓皮栎和檵木等树种的重要值也较高,为亚优势种;与健康林地相比,感病林地内马尾松的数量显著下降,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松材线虫入侵对群落内植物不同空间结构(乔木、灌木、草本)的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且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感病年限变化规律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此外,不同感病年限马尾松林群落内土壤的化学性质变化不显著,但是与水分相关的物理性质变化显著。本研究明确阐明了松材线虫入侵早期,三峡库区典型马尾松林群落内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旨在为改变三峡库区单一的马尾松林结构、增加群落的健康程度,从而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安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了解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树种的多样性,参照巴拿马巴罗克罗拉多岛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09年在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1块面积为1hm2的短柄枹林永久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定位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内被监测的树木个体数为2 481个,隶属于27科47属71种;短柄枹林样地共分为4个基本层次,乔木Ⅰ层主要有短柄枹(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乔木Ⅱ层主要由四照花(Cornus kousa subsp.Chinensis)、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组成,灌木层的优势种为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等,草本层主要由细叶薹草(Carex duriu-sata subsp.stenophylloides)等组成;样地植物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共25个属,占总属数的50.98%,兼具热带成分,共10个属,占总属数的21.28%;短柄枹(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在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但从径级结构来看,栓皮栎的更新较差;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可以看出,样地物种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表现为随机分布为主,但优势种短柄枹和栓皮栎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