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主要玉米螟地理种群室内生物学特性的变异情况,为准确预测预报玉米螟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用直接最优法系统比较乌鲁木齐、伊犁伊宁、喀什疏勒三个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温度对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卵孵化率、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25~28℃为三个地理种群玉米螟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呈显著相关。20℃时完成整个世代历期最长,平均69.57d,31℃时发育历期最短,仅为29.9 d。并用直线回归法,得出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乌鲁木齐卵期14.35℃,54.52日·度、幼虫期9.93℃,353.25日·度、蛹期12.58℃,81.95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6.27℃,37.52日·度、全世代11.92℃,504.52日·度。伊犁伊宁卵期14.36℃,52.57日·度、幼虫期9.01℃,346.15日·度、蛹期12.06℃,107.16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6.61℃,36.72日·度、全世代11.32℃,533.41日·度,喀什疏勒卵期14.42℃,50.32日·度、幼虫期8.99℃,344.97日·度,蛹期11.91℃,105.88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6.38℃,37.95日·度、全世代11.92℃,506.20日·度。结合伊犁伊宁县气象资料,推测得出2015、2016年玉米螟在伊犁伊宁县可以发生的理论代数为分别为2.99和3.13代。【结论】温度对玉米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龄)的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发育速率加快,25~28℃为最适宜温度,而超过有效温度范围,其生长发育速率均受抑制。在同一温度下,不同地理种群的平均历期不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不同,随着纬度的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发育起点温度逐渐降低。根据田间玉米螟种群消长动态,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玉米螟虽以2代为主,但已出现第3代,随气候变化,玉米螟发生由一年2代逐步变为3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15~30℃范围内的6个温度下测定了温度对小猿叶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猿叶虫卵期、幼虫期、蛹期及卵至成虫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卵、幼虫、蛹及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66℃,7.24℃,7.33℃,7.21℃;各虫态的有效积温分别为80.78,188.61,68.29,342.81日度.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小猿叶虫3龄幼虫和蛹期的存活率在20~25℃下较高,在15℃和30℃下均较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及实地调查,明确了黄斑露尾甲生活史等基本生物学特性,并据此提出相应防治对策。该虫世代重叠明显,日平均气温达10℃为越冬后起始活动温度,每代历期约20~25d,其中产卵前期平均4.68d,卵期平均2.14d,一、二、三龄幼虫期分别为3.42d、3.2d和5.46d,蛹期平均为6.64d。12月以老熟幼虫、蛹、成虫越冬。防治宜用药帘击杀  相似文献   

4.
恒温测定结果表明:在15~32℃范围内,花绒寄甲发育符合有效积温法则,即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中卵、幼虫、茧蛹、成虫(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1℃、13.46℃、9.18℃、9.98℃和12.38℃;有效积温分别为:61.61 d·℃、73.88 d·℃、307.3 d·℃、118.7 d·℃和867.75 d·℃;自然变温测定结果表明:花绒寄甲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区间22~28℃。卵的发育历期5~11d,卵期平均6.6d;幼虫的发育历期幼虫期7~12d,幼虫期平均7.3d;蛹的发育历期为14~24d,茧蛹期平均20.8d;成虫的发育历期为12.4d.历期数据分别用四种算法计算比较。最小二乘法测定与恒温测定最为吻合,直接最优法次之。最小变异系数法和直线回归法的差异在允许范围内。用测定数据预测花绒寄甲在陕南安康地区年发生代数与松墨天牛世代基本同步,为1 a 1.52代。即花绒寄甲的世代为一年1代和一年2代混合世代。  相似文献   

5.
温、湿度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度25℃、空心莲子草叶甲卵、幼虫、蛹期最长分别为6.8.11和11.6d,最短为2.8,6和7.6d.3种虫态在5种温度下,随温度的提高,发育历期呈明显下降.成虫寿命比雄虫长.成虫产卵前期为1.5—5.0d,产卵期11.5-116.0d.产卵量为29-2636粒,平均为1295粒.相对湿度越大,卵的孵化率越高;在湿度22-28℃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28℃时,温度升高,孵化率减少;大于32℃时卵不发育。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用三叶海棠作饲料,研究了产虫茶昆虫-米缟螟各虫态发育历期与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依次为:卵17.8℃,93.8日度;幼虫9.3℃,1218.9日度;蛹12.2℃,212.6日度;成虫产卵前期21.7℃,9.0日度。当温度达到35℃时,卵、幼虫、蛹都不能存活,当湿度低于55%时,幼虫不发育,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防控越橘巢蛾的发生,在22、25、28、31和34℃温度条件下研究越橘巢蛾(Sardoscelis spenias Meyrick)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越橘巢蛾的发育历期受温度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发育历期缩短;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其次为蛹,卵和产卵前期的历期最短。越橘巢蛾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98、6.47、10.92和8.61℃,有效积温分别为114.38、449.73、139.92和95.41日·度;整个世代完成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为837.06日·度,预测在黔东南地区1a发生5~6代。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温度对黄斑长翅卷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测定了5个恒温(19、22、25、28和31℃)条件下黄斑长翅卷叶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卵孵化率、存活率、产卵量、成虫寿命等指标,计算出各个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8±0.55)、(10.24±0.85)、(15.82±1.22)、(10.25±1.24)和(10.65±0.85)℃,有效积温分别为163.35、455.68、186.54、15.55和821.12 d·℃。在22、25和28℃下,该虫的产卵量、卵孵化率以及幼虫和蛹存活率明显高于其它温度,成虫寿命和产卵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总体上,22~28℃是该虫较为理想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温度范围,研究结果为开展黄斑长翅卷叶蛾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双带夜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双带夜蛾Naranga aenescens Moored在实验室条件和稻田自然变温条件下的发育起点和温度和有效积温。在18-34℃范围内设置6个温度处理对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卵,幼虫和蛹在18-32℃之间的发育历期和温度均呈直线关系。用直线回归法测得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0,9.23,12.02,12.26℃,有效积温分别为60.07,348.54,91.92,29.29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7℃,有效积温为558.36日度。  相似文献   

10.
产虫茶昆虫——米缟螟各虫态发育历期与温湿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三叶海棠作饲料,研究了产虫茶昆虫-米缟螟各虫态发育历期与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依次为:卵17.8℃,93.8日度;幼虫9.3℃,1218.9日度;蛹122.℃,212.6日度;成虫产卵前期21.7℃,9.0日度。当温度达到35℃时,卵、幼虫、蛹都不能存活,当湿度低于55%,幼虫不发育,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斑缘豆粉蝶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自然温度和恒定温度梯度下斑缘豆粉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温度对斑缘豆粉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幼虫期营养积累情况均有一定影响。在20,25,30℃条件下,斑缘豆粉蝶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35℃时斑缘豆粉蝶高龄幼虫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20~30℃,蛹质量与温度呈正相关;斑缘豆粉蝶完成个体生长发育所需的积温为381.29(d.℃)。其中,卵发育的有效积温为36.57(d.℃),幼虫发育的有效积温为249.44(d.℃),蛹发育的有效积温为95.28(d.℃)。  相似文献   

12.
刘远  唐燕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45-1146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 ,1997年前后传入安徽省芜湖市。经研究 ,其蛹重为 (0 .1696± 0 .0 197)g ,产卵量为 (5 44 .2±182 .2 )粒 ,雌蛹与产卵量的回归式y =-948+ 892 4.4x ,r1 =0 .85 4>r0 .0 1 =0 .5 3 7。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1.5 5± 1.14 )℃ ,有效积温为 (92 .0 3± 12 .4)DD ,预测式为N =(92 .0 3± 12 .4) / [T -(11.5 5± 1.14 ) ]。经检验该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3.
黑色软蚧蚜小蜂在 1 8~ 30℃的室内试验温度范围内 ,各发育阶段的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速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 8.40℃和 45 6.0 9日度。  相似文献   

14.
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产品低温贮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3℃恒温条件下,对非滞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小幼虫期、幼虫中期、老熟幼虫期、预蛹期、蛹初期和蛹中期6个虫态进行了长期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贮存虫态对其贮存效果有较大影响,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效果最佳,小幼虫期次之。小幼虫期和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期不宜超过60d,其他虫态不宜超过15d。贮存期在20d内,单卵蜂数随贮存期的延长而下降,20d之后单卵蜂数变化基本稳定,小幼虫期贮存单卵蜂数下降较多。贮存期长短与成蜂单雌产卵数的变化关系不明显,但蛹初期和蛹中期虫态贮存成蜂的单雌产卵数和可育蜂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给梨小食心虫的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提供必要的依据,对梨小食心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17~29℃、相对湿度(70±7)%和光周期15h∶9h(光照∶黑暗)的条件下,测定了梨小食心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了梨小食心虫卵、幼虫、蛹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梨小食心虫卵、幼虫、蛹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10.39℃和59.84℃.d、9.95℃和200.43℃.d、10.97℃和140.82℃.d、9.80℃和448.08℃.d。  相似文献   

16.
花斑皮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观察和测定了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Ballion)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7.8~35℃温度范围内,花斑皮蠹均能完成发育,其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5、15.9、14.6和13.6℃,有效积温分别为113.25、513.43、71.29和43.67d.℃;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5℃,有效积温为716.76 d.℃,持续高温(37.8℃)不适合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人工饲养六斑月瓢虫的最适温度,研究温度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7—32℃下,六斑月瓢虫的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2℃以上的高温区,其发育速率有所减慢,发育历期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延长。用直线回归法求得六斑月瓢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29℃和294.12日度;而用直接最优法求得六斑月瓢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36℃和288.80日度。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卵期、各龄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2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出各虫期的生长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9年作者对山西省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 (Palla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虫在山西省一年发生 4代 ,以成虫越冬。完成 1代需 2 5 12d ,其中卵期 2 5d ,幼虫期 8 6 2d ,预蛹期 1 0d ,蛹期 3 0d ,成虫产卵前期 10 0d。屋檐下角落处是其主要越冬场所之一。越冬前每日以 14∶0 0到 16∶0 0活动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9.
棉铃幼虫的消化道粗短,成虫的消化道细长,预蛹期消化道则收缩,蛹期则是幼虫消化系统解体,成虫消化系统形成的一个过渡期;成虫消化系统的基本构造在蛹期第5d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区桔小实蝇以蛹越冬,成虫发生高峰期为9~10月份。研究表明:桔小实蝇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30±2.83℃、11.96±0.84℃和102.38±21.26日度、153.57±9.75日度。9月中旬~翌年1月,室温下成虫饲养结果表明,成虫产卵较少或几乎不产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