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长海县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2015年4月—2015年9月,监测长海县大长山岛小泡子村前海养殖海区的水温、浮游植物,统计筏养虾夷扇贝的存活以及脓胞数量;2016年6—8月,设置14~17℃、18~20℃、22~24℃3个温度梯度和饥饿、107个/L、108个/L 3个饵料密度,研究虾夷扇贝在不同水温和不同饵料密度条件下的脓胞发生概率与扇贝死亡规律。海区调查结果表明,4月,浮游植物丰度最高,5—7月下降,9月最低;9月水温最高,月均22.85℃,6—7月,水温为16~20℃,1、2龄贝月均死亡率最高,出现脓胞的数量最多。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8~20℃试验组虾夷扇贝死亡率最高,出现脓胞的比例最高,且与另两组差异显著(P0.05),22~24℃试验组的虾夷扇贝死亡规律和另外两个试验组明显不同,病害和高温共同导致虾夷扇贝死亡;饥饿组在14~17℃和22~24℃2个温度条件下,死亡率及出现脓胞比例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18~20℃,饥饿组死亡率及出现脓胞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病害是导致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主要原因,水温和饥饿在不同时期加速扇贝死亡。  相似文献   

2.
海湾扇贝养殖近年发展迅速,人工苗种需求量大,亲贝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育苗生产,因此,对亲贝培育要求较严。 浙江沿海亲贝一般在三月中下旬入池。挑选个体大、壳高3—5厘米以上的且性腺肥满的健康扇贝为亲贝,刷洗干净,除去壳表面附着物,以每立方米50—120个亲贝的密度入池进行亲贝培育。 培育要点如下: 1.水温:亲贝入池后,先在与自然海水水温持平的情况下恒温培养2—3天,使其适应环境。待正常摄食后,再缓慢升温。日升温不可超过1℃。升至16℃—17℃时,维持3—4天,让其积累营养物质。产卵时,升至22℃—23℃。 2.投饵:饵料用小硅藻和三角褐指藻的混合  相似文献   

3.
研究为福建省首次从山东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100×104粒中科红海湾扇贝苗种,在福州连江海区试养,探索其在福州海域养殖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州地区海域7-8月高水温期,中科红海湾扇贝生长迅速,壳高月增长平均达1 cm以上;9月份后,随着海区水温下降其生长速度减慢,中科红海湾扇贝适宜在该海域养殖.  相似文献   

4.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及子一代的遗传性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20 0 0~ 2 0 0 3年在山东省长岛增殖站进行了以栉孔扇贝为母本与虾夷扇贝为父本 (正交 )、虾夷扇贝为母本与栉孔扇贝为父本 (反交 )、栉孔扇贝自交、虾夷扇贝自交的苗种培育 ,并在同一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水温 15~ 18℃条件下 ,正、反交均可正常受精 ,受精率在 90 %以上 ,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 ;成体的外部形态与母本基本相同 ,是偏向母本类型的异源二倍体 ;正交组在第 2年高水温季节栉孔扇贝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下 ,成活率达 95 % ,生长速度提高 2 3% ,反交组在苗种中间暂养和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比虾夷扇贝提高 16 % ,生长速度未见显著差别 ;正、反交子一代生殖腺发育正常 ,可排放精、卵。试验证明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杂交子一代 ,外部形态虽与栉孔扇贝基本相同 ,但显著提高了栉孔扇贝的生产性能尤其是抗逆能力 ,远缘杂交育种是解决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杂交子一代已经具有生产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于讯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0):34-34
栉孔扇贝属我国海区自然生种类。适宜于我国广大海域特别是北方沿海养殖。栉孔扇贝营附着生活,足丝料发达。成贝壳高可达8厘米以上。滤食,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耐温范围-1.5℃~25℃;适盐范围16‰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海湾扇贝筏式笼养不同放养密度试验的基础上,较详尽地分析了放养密度与成贝个体、鲜贝产量、贝柱产量和贝柱大小等几项主要养殖指标的关系。综合评价了不同放养密度的养成经济效益。提出了在长海县大长山海区。使用直径34厘米的养成笼,其放养密度以每层笼放养55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刺松藻海区养殖期间生长与光照强度、温度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刺松藻海区养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刺松藻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存和生长,水温在25℃以下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水温在25-30℃之间时刺松藻仍能生长,但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慢,水温30℃以上时藻体顶端开始变白,停止生长。同时刺松藻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强度要求有明显的差异,养殖前期(第1d到40d左右),在水深0.5m处的生长速度最快(0.067±0.008 cm.d-1);养殖中期(第60d到90d),在水深1.5m处生长速度最快(0.144±0.010 cm.d-1);整个养殖过程中,以1.0m的水深处平均生长速度最快(0.256±0.027 cm.d-1)、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杨彩霞  李赟  王崇明  曲朋  黄倢 《水产学报》2013,37(10):1579-1584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是一种能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DNA病毒,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养殖模式和不同苗种来源的栉孔扇贝样本携带AVNV的情况,以寻找合理的养殖模式和苗种,降低疾病的发生。以扇贝单一养殖的青岛流清河海区和贝藻间养的荣成桑沟湾海区为采样点,每月(2010年3月—2011年4月)定期采集2个海区野生苗养殖和人工苗养殖的栉孔扇贝样品各10只,共得到扇贝样本480只。取扇贝外套膜组织,提取DNA,采用巢式PCR检测扇贝感染AVNV的情况,并对2个海区2类栉孔扇贝AVNV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2个海区的2类栉孔扇贝体内均检测到AVNV,流清河海区野生苗和人工苗养殖栉孔扇贝AVNV感染率分别为21.1%和18.9%,桑沟湾海区2类扇贝AVNV感染率分别为11.1%和5.6%;2个海区AVNV感染扇贝均集中在7、8月份,其中,流清河海区最高可达80%,桑沟湾海区最高仅40%。研究表明,贝藻间养和选用人工苗能有效减少AVNV对养殖扇贝的感染,是控制养殖扇贝发病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广盐性、广温的内湾贝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人们喜食的海产佳肴。浙江省平阳县南麂海区潮流畅通,饵料生物丰富,水温适宜太平洋牡蛎养殖,为了摸索该品种在南麂海区的生产潜力,我们开展了太平洋牡蛎延绳式养殖技术研究,现总结如下。一、养殖海区及其自然条件养殖在南麂岛国胜岙与马祖岙海区进行,海区平均水深2.87m,泥质底质,年平均水温为18.7℃,月平均最高水温为27.8℃(8月),最低为9.6℃(2月),海水盐度年平均30.46‰,月平均最高盐度为33.07‰(7月~8月),月平均最低盐度为27.07‰(…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笼养青蟹的暂养成活率,试验开展青蟹海区越冬笼养暂养技术研究。在塘养青蟹打洞越冬前,从池塘中捕获拟穴青蟹(商品名:三门青蟹),转移到三门湾内适宜海区的养殖渔排上,采用自主设计的水中养殖笼,以悬挂吊养的方式进行越冬笼养暂养。结果表明:暂养的青蟹宜选择肥满度好,附肢健全,单个体重在250 g以上的个体,以保证暂养的成活率。青蟹暂养时在养殖笼内不需要放置掩蔽物。养殖笼以离水面100 cm以上悬挂较适宜,养殖周期控制在60 d内,如延长养殖将会增加青蟹死亡的风险。海区笼养暂养有非常可观的优势,短期内养殖生产,风险少,投资回报率高。该技术适于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笔者经过总结,探索出一条栉孔扇贝养殖的新路子——“秋放春收”,即改变栉孔扇贝“春放秋收”的传统养殖方式,避开夏季栉孔扇贝死亡高峰期,这种养殖方法经过推广后,有效地遏制了浅海栉孔扇贝养殖滑坡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把其养殖方法介绍如下:一、海区及器材1.海区自然环境条件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大潮升为1.69米,小潮升为1.39米,平均海面1米;潮流,东流流速小,西流流速较大;水深12~15米,盐度变化在28.8~31,pH值在8.1~8.3,透明度在3~6米,底质以泥沙和砾沙为主;浮游生物量平均为178.5万个/米3;水温在0.9~24.3℃。2.养殖海…  相似文献   

12.
断斑石鲈(Pomadasy hasta)网箱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平均全长3cm、平均体重0.41g的断斑石鲈幼鱼进行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断斑石鲈在体重50g以下生长速度最快,月增重最高达8.3倍.(2)适宜的生长水温在25~29℃之间;16℃以下几乎停止摄食,出现负增长;水温14℃以下持续数天,体弱者皮肤出现溃疡或死亡.(3)幼鱼经15个月的网箱养殖,从平均全长3cm增长到平均全长25cm、平均体重525g的商品鱼,成活率达68.3%.  相似文献   

13.
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量死亡原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弄清1997年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量死亡原因,通过现场调查,取样,众海水及扇 贝体内分离出20析菌,选取5株进行感染实验。结果:病原菌可造成扇贝感染死亡,不同菌株致病性不同,水温越高,致病性越强。造成扇贝大量裂纹民系综合因素所致其中持续高温是主要因子,在高温季节下沉筏架,控制养殖规模,稀疏密度,及时清笼,在底质污染严重的海区养扇贝,都是预防扇贝死亡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金城海湾扇贝养殖海区防牡蛎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年6 ̄8月,在莱州湾莱州市金城镇海湾扇贝养殖区,研究了牡蛎幼虫对海湾扇贝的附着规律。在养殖海区,离岸1500m以外纵向设立了3个定点站,近岸1500m海区作为一个观察点。结果表明,牡蛎主要为长牡蛎和褶牡蛎,6月下旬水温达到22 ̄23℃时,海水中出现牡蛎幼虫密度最高峰期(950个/m^2),主要为长牡蛎;8月中旬水温降到27 ̄26℃时出现次高峰(370个/m^2),主要为褶牡蛎。水温是监视牡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王秀华 《水产学报》2002,26(2):149-156
2 0 0 0年 1月 - 12月 ,跟踪调查了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情况 ,对养殖海域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 ,并对大规模死亡期间发病栉孔扇贝进行了病理学观察。调查结果显示 ,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呈暴发性并集中在 7月下旬的高水温期。发病高峰期在 7月 2 1日至 7月 2 7日 ,最高时点患病率达 14 .5 % ,7月份的月死亡率为 5 8.0 %。至 8月 3日累积死亡率达 90 .0 % ,患病贝死亡率接近 10 0 %。发病期扇贝壳高平均为 5 .0± 0 .9cm。,养殖栉孔扇贝半数死亡时间在 7月 2 3日。通过对水环境因子、病原性生物因子的调查分析及病理学观察表明 ,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可能是由生物性因子 (病毒 )所致 ,而与环境中理化因子可能无直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模拟自然水环境中滤水率的测定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在模拟自然海区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对桑沟湾内主要养殖种类栉孔扇贝的滤水率进行了测定,对其不同体长扇贝的滤水率进行了实验比较。在水温24-26℃。盐度31-32‰范围内,昼间光照500Lux左右条件下,用叶绿素和颗粒有机物作为测定指标,结果表明,此种扇贝的滤水率随个体增大,单位个体的滤水率越大,而单位干组织重的滤水率越小;同一规格扇贝,密度越大,滤水率越低。在本实验过程中,昼夜间的滤水率变化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7.
鲍鱼,为海味八珍之冠,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其壳为名贵中药材 (药名:石决明)。洞头县地处浙江南部沿海,岙仔海区附近水域受暖流控制,水温适宜,且风浪较稳,属高盐清水区,饵料丰富,该县于今年3月9日引进暖温性的皱纹盘鲍200只,个体壳长0.4~0.5厘米,选择在岙仔海区以浮绠吊笼 (圆筒形,口径24厘米,高60厘米) 稚贝入笼试养。3月24日测定,平均个体壳长1.17厘米,最大1.8厘米;5月14日第二次测定,平均个体壳长1.4厘米,最大4厘米。试验结果表明,试养65天,个体增长为引进时的3.1倍。 (姜存楷)  相似文献   

18.
正墨西哥湾扇贝在水温10~31℃之间可正常生长,养殖周期短,出肉率高,北部湾引进养殖已有多年。但随着种质退化,有必要进行选育与养殖试验。2014年,我们从广东引进了墨西哥湾扇贝大壳高选育系F3代与墨西哥湾扇贝普通品种,在广西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进行了养殖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养殖海区条件白龙珍珠湾位于广西防城港市,是一个漏斗状的海湾,  相似文献   

19.
为丰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早期幼鱼培育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和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理论指导,探究了不同温度(9、13、17、21、25℃)、不同盐度(0、3、6、9、12)及在不同盐度下温度变化对细鳞鲑仔、稚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5℃和盐度9、12条件下,细鳞鲑仔、稚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温度17℃对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水平(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在不同盐度的水体中,水温升至19℃时,盐度6、9、12时细鳞鲑仔、稚鱼开始死亡。试验显示,在细鳞鲑仔、稚鱼培育阶段,在9~17℃范围内可适当提高水温,增加其生长速度和增重效果,缩短养殖周期;在一定的盐度水环境中,细鳞鲑仔、稚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缩小,适应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0.
为丰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早期幼鱼培育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和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理论指导,探究了不同温度(9、13、17、21、25℃)、不同盐度(0、3、6、9、12)及在不同盐度下温度变化对细鳞鲑仔、稚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5℃和盐度9、12条件下,细鳞鲑仔、稚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温度17℃对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水平(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在不同盐度的水体中,水温升至19℃时,盐度6、9、12时细鳞鲑仔、稚鱼开始死亡。试验显示,在细鳞鲑仔、稚鱼培育阶段,在9~17℃范围内可适当提高水温,增加其生长速度和增重效果,缩短养殖周期;在一定的盐度水环境中,细鳞鲑仔、稚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缩小,适应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