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星yi 《茶叶》2001,27(1):21-22
1.启功《茶诗》中堂此中堂为北京茶叶学会张大为先生于1996年捐赠茶博:"七砣神功说三川,生风枉托地神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启功先生书法深得爱新觉罗氏家传,笔力劲健,时出新意,结字、章法均严谨端庄、无懈可击.诗中"玉川"指唐代诗人卢仝。据说唐代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  相似文献   

2.
《广东茶业》2003,(2):32-33
专一的“茶”字,以至于出现许多异名或同义字,字形、字音、字义相差甚大,不识者,根本想不到它们与茶有什么关系。古代用来表示茶的字有:荼、檟荈、(?)、茗、茶等。著名的书法家启功1989题诗有云: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相似文献   

3.
四、吃茶去(赵州茶)“吃茶去”,为禅林法语,出自唐代高僧从谂禅师之口.从谂(公元778~897年),本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自幼出家,为池阳南泉山普愿禅师法嗣,属清源系,居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又称“赵州禅师”.卒谥“真际禅师”.从谂崇茶、爱茶,主张“任运随缘,不涉言路”.有学人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其曰:“老僧半句也无”,惟认为吃茶能悟性,能消除学人的妄想.未普济《五灯会元》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的三云“吃茶去”,其意就在消除人的妄想,打消人的杂念.为此,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载:“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清杨焯《游弁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曰:“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  相似文献   

4.
张朵 《福建茶叶》2023,(9):196-198
唐代是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茶文化形成于此,茶诗也诞生于此。唐代茶诗有着多样丰富的表现形式,不管是艺术特色,还是审美特征,都颇具特色。基于此,本文将从唐代茶诗及其作者、创作意图入手,分析唐代茶诗的艺术特色,阐释唐代茶诗审美特征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遥 《福建茶叶》2023,(1):196-198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其疆域之大仅次于清王朝,是一个通过文化、经济、政治影响世界的东亚帝国。同时,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朝代,唐代文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至今世人仍旧对其艺术成就赞美歌颂。在唐代,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以及茶本身的特性,无疑让茶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开始提倡饮茶,乃至饮茶成癖,使茶透过生活层面,进入了精神层面,成为一种文化内涵。本文第一章以分析咏茶诗的兴盛缘由为主线,探究饮茶之风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二章探讨由茶引出的审美思维,重点分析唐代咏茶诗艺术特色,此外兼论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第三章通过分析唐人对茶的品鉴,以及茶诗的表现内容,探究唐人的文人意趣,透过茶的仪式化、日常化,探究唐代文人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6.
品茗与醉酒已构成唐代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茶、酒与诗词艺术融合,使得唐代产生很多的茶诗与酒诗,体现唐代文人不同的精神诉求、人生感悟。本文以唐代茶酒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唐朝具有代表性的茶诗与酒诗进行比较,一方面分析茶、酒在唐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及意义,尽可能还原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进而探讨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唐代饮食文化、文人文化的学者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刘维维 《福建茶叶》2016,(12):332-333
唐代是在茶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茶文化形成于此时,茶诗也从唐代开始出现。茶诗在唐代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还是在艺术特色上,都极有特色。本文通过对唐代茶诗的诗体研究以及对茶诗的情感研究,来探索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厉鹗与茶     
厉鹗(1692~1752):清文学家。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树,世称樊树先生,浙江钱塘(今杭林1)人。康熙举入。长于诗词,其五言诗尤为幽新隽妙。作品表现闲情逸致,时或杂有孤寂之感。论词推崇周邦彦、姜婆,为浙西词派重要作家。著有《樊激山房集》、<<辽史拾遗》、<<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东城杂记》、<<湖船录》等。在厉鸽的集子中,可以找到80多首茶诗、Ic多首茶词,还有两套曲子中也写入茶。茶诗。条调的吟诵范围很广,现将某诗部分加以叙述。(一)名茶1、天目山茶:该茶在唐代便有名,由增皎然的《对陆迅饮…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作诗吟咏都少不了"茶"助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与诗歌有着很深的渊源。到了唐代,人们对于茶的热爱更胜从前,"爱茶、嗜茶,不可一日无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祥和的社会标签。茶因此也被广泛地写于诗中,在唐代文人的推动下,我国的茶文化与茶文学得到了鼎盛的发展。研究唐代茶诗文学不仅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茶叶在唐代的重要程度,更能使我们深刻的了解茶诗文学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朝是诗歌繁盛的时期,文人雅士与茶酒是密不可分的。李白的"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展现给我们一幅把酒对月、对酒当歌的诗人形象。本文主要从酒诗、文人与酒、茶诗、信阳茶歌等方面进行阐述,进行唐代酒诗与茶诗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唐代,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唐代茶诗,是唐代诗文化与茶文化妙合无垠的结合体,既是后人了解唐代茶事的重要窗口,也是彰显着唐人本色及特殊的审美情致的中国文化。唐代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对唐代茶诗中文化关键词英译的研究既能够加强了海外读者对唐代诗词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华夏文化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本文运用"深度翻译"理论对唐代茶诗中的文化关键词的英译进行研究,期盼能在更好地传递唐代茶诗文化关键词的丰富文化意义的同时,尝试保留其独特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2.
“炎炎夏日礼禅家,古寺飞檐映晚霞。苍翠庭前柏树子,清凉一盏赵州茶。”2004年7月,我与韩国《禅文化》月刊、《茶的世界》杂志发行人崔锡焕先生等朋友一道到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拜访净慧长老,时值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当晚与营员们同吃“赵州茶”,此诗即是当时我心情的真实记录。禅茶一味,生活禅与“吃茶去”,天然会通,是一非二,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生活禅将禅融入生活,注重在生活中参禅,禅天禅地,自在活泼。赵州禅师的经典名言“吃茶去”将禅与茶融合起来,引禅入茶,引茶入禅,开启参禅的新方法和饮茶的新境界,禅茶源遂起而流自成。禅茶可以说是生活禅的一个成功典范。然而,追根溯源,生活禅的理论源头是“平常心是道”思想。赵州禅师的禅茶一味,无论是禅学思想还是饮茶习惯,还是禅茶的结合,都受到其师南泉普愿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一纸吃茶名片好,赵州古佛是同乡。"这是知名茶诗人钱时霖写给舒曼的诗句。我又是让此诗打开了记忆的源头,不由让我想起了人世间什么样的事情都要讲求缘份的真谛……例如茶缘、姻缘、人缘等都因缘而能萍水相逢,以至于结下绵绵的真情,我与舒曼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关于"唐代茶文化"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的综合分析,试图从茶器、茶诗、茶史、茶法、地域茶文化和对外交流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逐步勾勒出中国大陆学者对唐代茶文化研究的全貌。并且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台湾地区茶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度比较,以此揭示出中国大陆茶文化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和未尽之处。  相似文献   

15.
茶似茶非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其实,有关"茶"、"荼"二字,自古众说纷纭,混淆时有.今夏,拜读了西泠林老乾良先生《先荼后茶》妙篇(《中国茶叶》第5期),茅塞顿开.茶喜憬然之余,遂不揣学浅,续貂二三,芹献于方家,以佐茗兴. 先荼后茶.查索清《订正六书通》,在"总目·上平声第一·五模"中,"荼"字释义如下:"《说文》苦荼也,同都切,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相似文献   

16.
唐代茶诗对于认识唐代茶文化有重要作用。诗中包含三种文化特质,其一为清境,此源于六朝品评风尚中对清的尊崇;其二为雅性,是文人将生活诗化的重要标志;其三为禅趣,茶是佛教待客和谈禅说法的重要点缀。从文化版图来看,唐代茶文化的普及实质在于对江左文化的认同,同时考察赠茶诗的流向和南方官吏多作茶诗两个方面,也可以窥探其中所体现的文化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7.
南雪芹 《茶叶》2018,(1):30-33
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始于中晚唐。陆羽著《茶经》,首次将饮茶作为一种艺术引入茶文化中,并融入茶文化以道家美学思想。本文旨在探析唐代茶诗中道家思想出现的原因。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茶的兴盛时期,茶诗的出现,是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茶的养生功效和自然属性,与道教的长生观,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的美学观点是相契合的,使得茶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显得极其重要。同时,茶所具有的隐逸身份,使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唐代文人,在仕途遭受挫折后,以茶为契机,将精神寄托于道教的神仙之境或隐于道家的青山道场中,以求得灵魂的解脱。  相似文献   

18.
先荼后茶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所作有"角茶轩"横披,全文如下:"角茶轩(篆书,"茶"作"荼").礼堂孝廉藏金石甚富,用宋赵德父夫妇角茶趣事以名山居.光绪乙已春吴俊卿.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 所谓"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字德父、德甫)和他的妻子、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以茶作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相濡以沫,精研学术的故事:"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相似文献   

19.
童鑫  张盛 《茶叶通讯》2000,(2):46-48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诗与茶文化有机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诗与茶的独特的文化情结[1]。据不完全统计,唐代以茶入诗的诗作有341首,计113位诗人[2]。这些诗歌或对栽培、加工等茶事予以描述;或反映唐代贡茶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或为文人骚客品茗鉴壶,怡神养性之作,极大地推动了唐朝茶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一道秀丽的风景。1 反映茶叶栽培、加工和贸易状况,初步认识茶的功效唐代茶诗中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当时茶的种植、加工等事项,具有一定的参考资料价值。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云:“……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3月25日为著名茶诗专家、杭州余杭茶人钱时霖(1934~2013)三周年祭日,他生前与姚国坤、高菊儿合编的《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历代茶诗集成·宋金卷》(上、中、下三册),经过三年多编校,最近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两书均为小32开精装,共收集三代茶诗作者1158人的茶诗6080首,其中唐代665首、宋代5298首、金代117首。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丰富的唐、宋、金三代茶诗集成。这些茶诗全部从《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宋诗》、《全金诗》中选出,准确完整,出处详细,富有文献和学术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