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湿地生态旅游概念及管理内涵、湿地评估研究、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评估3方面入手,介绍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现状。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应分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与评价、生态旅游的规划及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管理、生态旅游游客服务与管理、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社区参与及其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等7个方面,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体系亦应围绕这7个方面构建。  相似文献   

2.
日本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旅游的概念、构成要素和案例研究等方面论述了日本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并以冲绳县和京都市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阐述了这2个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具体举措,分析了这2个地区生态旅游的特色.日本在生态旅游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在统一生态旅游概念,建立和健全生态旅游评价体系,加强生态旅游示范地区建设,提高生态旅游地居民对当地资源价值的认识,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协会的作用等方面.参37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体验是旅游者通过感官与思维活动,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所获得的生态享受、生态感知与生态审美情趣。神农架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但缺乏深度体验型的生态旅游产品。为提高神农架生态旅游质量,在确定生态旅游体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设计神农架生态旅游体验主题、生态旅游体验产品和生态旅游体验氛围。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将成为21世纪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形式.贵州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更好地发挥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着贵州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结合多年来国内外以及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贵州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为贵州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付存军  耿玉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62-9364,9404
以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为例,分析国内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回顾生态旅游定义的基础上,从森林生态旅游的外延与内涵两方面,分析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外延开发管理失当,内涵体现不足,提出伊春必须建立内涵型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思想,指导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服务设施的开发管理,推动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章维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8):1654-1655,1657
联系池州生态旅游发展实际,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市场分析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构建池州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7.
刘峰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0):206-207,封3
以研究可持续生态旅游的管理指标和策略为目标,探究生态旅游管理者对生态旅游管理策略的看法,以及不同生态旅游场所管理者对管理策略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生态旅游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兴凯湖拥有独特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在对旅游者结构特征、消费行为特征及开发期望调查分析基础上,指出兴凯湖生态旅游开发应具有的生态旅游(如沙滩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观鸟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及旅游纪念品(兴凯湖特产及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工艺品)类型,提出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可行性开发思路。最后,基于该地区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突出的劣势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江西省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依据国家出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标准,通过对江西省生态旅游资源类型、资源特点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建立了江西省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体系,江西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法律保护性生态旅游资源三大类。结果表明,江西省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为8大主类,24个亚类、95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同类项的100%、77.42%、61%。江西省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红、绿、古三色资源优势明显、生态旅游资源功能多样化、生态旅游资源独特性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品牌知名度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特征。结果研究说明了江西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及特征,为江西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自然相结合的新兴旅游形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贵州旅游应建立在"生态旅游"的目标上。文章阐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大数据时代下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以及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袁欢  郑钦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06-15808,15811
在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运用“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计算重庆市2004~2008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并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协调系数,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持续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呈快速增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存在小幅波动,现有的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12.
陕北资源型县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靖边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根据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消费类型计算了2011年靖边县的生态足迹,分析了生态足迹结构、生态容量结构和生态赤字结构。结果表明:靖边县人均生态足迹为5.8372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容量为1.6426 hm2,生态足迹是生态容量的3.5倍,生态赤字为4.1946 hm2,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其发展是资源耗竭型的,是不可持续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靖边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文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67-168,211
依据国家对生态土地整治的要求,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村庄整治工程五大工程的设计。同时,分析了生态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四大问题:生态整治项目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费规定欠缺,生态整治项目后期维护费规定欠缺,生态整治项目生态景观工程设计规定欠缺,生态整治项目相关费用调整无依据。最后,提出了土地整治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农村土地整治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4.
何光荣  刘雷  曾慧卿  郑子英  刘香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02-9204,9262
采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江西省饶河源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饶河生态功能区(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59 hm2,生态盈余亏损0.27 hm2,扣除森林生态用地之后,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59 hm2,人均生态盈余亏损1.00 hm2,表明当前饶河源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系统难以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带来的负荷,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及热点,其识别与构建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土地利用和类型,利用能值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临泉县现有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结合水文分析法提取生态节点,用以得出生态廊道中较为脆弱的关键性节点,最后通过地理图论法计算网络连通度,用以评价临泉县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为临泉县生态网络的进一步构建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临泉县共提取出一级生态斑块9块,生态廊道8条,生态节点8个;二级生态斑块45块,生态廊道43条,生态节点25个;三级生态斑块89条,生态廊道87条,生态节点44个。(2)临泉县一级生态网络间物质流通存在一定阻碍;二级三级生态网络连通性和完整度较好,次级生态范围内物质流通顺畅,生态循环较为完整。针对临泉县景观格局特点构建了层级生态网络,其结论能够对安徽省北部平原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并对其城市生态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生态小城镇的涵义及其建设途径的论述,并且依据其生态学理论基础,提出了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生态模式,即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恢复型模式、生态农业+生产绿化型模式、生态服务业(物流业)+生态走廊型模式、生态业+森林防护绿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小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人均生态赤字为0.85 hm2.生态协调性系数指标分析显示,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不足,处于一种生态不协调状态.对16 a生态足迹分析发现,甘肃省于199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且呈逐年加剧的状况,2006年达0.85,表明甘肃省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承载力已超过阈值,生态状况极其脆弱,仍然处于区域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生态危机恶化和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生态人格的提出成为可能。生态人格的塑造,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社会建成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人格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生态人格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工具理性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塑造生态人格的途径主要有:生态责任担当、生态教育内化和生态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以人类生存安全和理想人居环境为目标,基于空间数据和统计资料,利用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基本保障格局-缓冲格局-最优格局3个级别的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大气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和农田安全格局,叠加得到高明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最优方案和生态功能分区.结果显示,并非生态安全格局水平越高,城乡发展模式越优,缓冲生态安全格局下的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最可能实现生态安全保护与城镇扩展的和谐发展.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观和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农林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从生态校园建设、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校史教育、生态学科建设、生态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农林院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这些做法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力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