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居住区是儿童第一个产生归属感的区域,对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进行合理设计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在实地调查、问卷交流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地域特点,对青岛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现状以及设计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居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是儿童室外活动的主要活动区域。随着社区建筑密度的增加,社区内部绿化面积和活动空间日益受限,影响到了儿童的户外活动、学习及锻炼场所空间的营建。本文从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诉求出发,主要论述了儿童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及相关设计要素,提出了合理化、人性化、景观化的景观设计措施,旨在实现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图像采集、平面测绘、实地观察等方法对上海24个社区公园儿童活动区进行调查,从区位与规模、界面要素、内部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上海社区公园儿童活动区的特征:(1)33%的儿童活动区远离城市公园的出入口,可达性较差,83.3%的儿童活动区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比例低于2%,规模偏小;(2)儿童活动空间的界面要素基本为植物和道路场地2种类型,主要边界形态为口袋式和内凹式,场地类型单调;(3)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活动设施只有组合滑梯、沙坑、木马、攀爬架等4类;(4)场地铺装主要有塑胶、地砖、混凝土等3类,形式简单、景观性与趣味性不高。由此提出设计优化策略:(1)儿童活动空间宜设置在临近公园主要出入口、并趋向自然的区域,与周边区域有相对的隔离;(2)通过边界形态和界面要素调节场地的开敞程度,形成更为丰富的活动空间;(3)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合理分区、并导入相应的活动项目与设施,做到活动设施自然化、趣味化、景观化、安全化,提高场地空间的多功能性;(4)环境要素宜形式多样、色彩绚丽、安全可靠。以期对上海社区公园儿童活动区及同类项目的设计与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社区儿童活动场地营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外活动是儿童校园学习的有效补充,如何营建儿童活动场地以激发儿童心性至关重要。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进行调研,分析了社区公园承载儿童活动场地的重要性。以功能较完善的南京市南湖公园为例,对其儿童活动场所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社区公园儿童活动场所的设计、建设策略,为今后城市公园建设过程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旧居住区环境改造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分配和利用空间,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活动场地和景观环境.在借鉴国内外城市旧居住区环境改造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西安市新城区为例,从空间利用的视角思考,对景观设计理论在城市旧居住区环境改造中的可实践性进行具体分析,为城市旧居住区环境改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儿童期3个年龄阶段对游戏空间的心理需求,阐述了在保障戏水空间安全的前提下,以塑造丰富的水形态和多变的场地空间,提升儿童戏水空间趣味性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户外儿童活动场的安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踏勘结合GoogleEarth,对巴塞罗那城区65个儿童活动场的景观要素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将城市户外儿童活动场的环境设计归纳为四种空间:安全空间、守护空间、隔离空间和排斥空间。研究还发现儿童活动场的设计安全等级与路人情况、儿童年龄以及其他活动用地存在相关性,从而提出了构建安全的儿童户外活动场的设计规律,以期提高我国城市儿童活动场的安全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是最接近居民生活并为居民所使用的绿色空间,既有生态美学价值和保健功能,又能对住宅的低层住户空间起到遮蔽作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本研究通过构建城市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评价指标,分析建成年代和空间类型对宅旁绿色空间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未来科学建设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以北京市不同建成年代的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宅旁绿化空间树种组成、空间结构、美学特性、保健功能4方面,构建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评价指标。通过简相关分析,从15个指标中筛选出9个用于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构建3个质量评价指数,并确定各指数和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通过指数综合得分与所筛选指标间的关系对不同建成年代的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进行分析。  结果  (1)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受结构、树种组成、美学效果3个主成分影响,各成分对其空间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30.34%、24.27%、22.26%。(2)中间型居住区的绿色空间综合得分分别高于新建型居住区和老旧型居住区1.60%和8.34%,但建设时间对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未达显著水平。(3)绿色空间类型对宅旁绿色空间质量有极显著的影响,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宅间组合式、自然群落式、规则成林式、宅旁紧贴式。(4)空间尺度及植物配置方式的不同是造成绿色空间类型间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结论  类型和结构对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有显著影响,居住区建成年代对其质量无显著影响。宅旁绿色空间质量主要取决于绿色空间结构、空间协调度和视觉质量。植物视线遮蔽度、相对空间垂直绿量对绿色空间结构质量的贡献较大;色彩丰富度、树种多样性对宅旁绿色空间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植被与建筑空间协调度在一定范围内对绿色空间质量有积极影响。在设计与建设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时,应重点考虑宅间组合式、自然群落式、规则成林式的空间类型,少用或不用宅旁紧贴式。在住宅建筑高度一定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宅旁绿色空间的宽度,保证空间协调度处于较好水平,并采用乔?灌?草近自然复层种植结构,合理分配乔木、灌木数量比例,在满足空间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兼具视觉美感与景观效应。   相似文献   

9.
低冲击开发(LID)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暴雨水管理模式,它的基础原理是模仿自然:利用均匀分布的小规模的控制点,从源头控制雨水。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园林设计(城市开放空间,居住区,道路,停车场等)应用低冲击开发技术的探讨,提出减少场地的地表径流,保护生态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妍 《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89-189,19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居住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要求。通过对哈尔滨市及吉林市居住区的调查、对比,指出现代居住区外环境基面要素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初步的整改措施,以期创造出安全、舒适、实用的人性化居住区公共环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对海口市居住区可食用景观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总结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营造时在气候、民众需求和城市立体空间方面的优势以及在不良气候、植物本身限制和管理方面的劣势,在此基础上,对海口市居住区可食用景观在整体规划、技术手段和景观配置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住宅小区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重庆市2000~2010年住宅小区的主要植物种类,总结分析了小区入口、水景空间、园林景观亭和散水绿地等小区内不同空间的植物配置模式,以期对重庆市今后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韩玲玲  费鲜芸  田牧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53-11756
以山东省泰安市城市绿化为例,选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bird,采用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分类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围绕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居民区及单位附属绿地、道路附属绿地、其他绿地、水面等,提取泰安市建成区绿地信息并加以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各类城市绿地的分布现状,并针对城市绿化存在问题给出一些建议,认为应加强公园绿地、居民区和单位附属绿地建设,提高道路绿化水平,推行立体绿化,增加生产绿地面积并且充分利用闲置土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三个不同年代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进行美学调查和评价,并初次尝试从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自身特性以及整体景观有机融合的角度选取五个影响因子,建立数学模型,对居住区绿地景观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梦园小区绿地景观的公众审美评价最好。不同背景的三个测试群体在居住区绿地审美方面存在普遍一致性,两个不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相关性较好。另外,整体环境协调度和植物色彩鲜明度是美景度评价的重要影响因子。最后从审美角度对居住区绿地景观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北京市居住区绿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利用网络问卷平台调查了居民对其居住区绿化环境的喜好特征和生态价值观。结果表明,大多数居民都喜欢在居住小区内的绿地进行户外游憩活动,且散步是社区绿地内最常见的游憩活动。有1/3小区还没达到绿地游憩设施的基本要求,北京的大多数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较好。大多数小区绿地的季向多样性不佳。研究发现,不同特征人群的生态价值观差异较大,自身居住环境中绿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生态价值观较强,而自身居住环境中绿化程度中等的人均生态价值观较弱。研究结果能够为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龙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1-1603
比较并分析了黔东南苗侗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的异同,指出地理环境造就了苗侗民居在外部形态、构架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文化差异则使苗侗民居在历史起源、村落布局、平面空间序列、生活居住层面、过渡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方面各具特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其传统民居建筑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体系。强调住宅的室内外环境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意义,并指明创造与环境相协调并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将是未来民族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北京城区住宅区森林群落结构与绿化空间辐射占有量潜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北京城区25个住宅区的每木调查,研究了住宅区树木数量结构、径级分布和立木层次结构,概算了住宅区RO,G,S现状值与潜在值,分析了主要树种在绿量空间上的拓展潜力,提出了住宅区绿化建议。结果表明:国槐(Sophora japonica)、毛白杨(Populus alb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是住宅区中相对密度较大(0.08)、使用频度较高(0.50)的树种;住宅区乔木树种总体上处于高、粗生长阶段,植株平均高度9.9m,平均胸径22.1cm,大乔木(DB,H40cm)分布密度相对较小(1.61株.hm-2),大多数住宅区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群落结构。RO,G,S概算结果表明:25个住宅区的RO,G,S现状值为3827043m3,绿化空间平均辐射高度1.51m;RO,G,S潜在值为11703933m3,潜在增幅空间为现状值的2.06倍,95%以上的树种在理论上仍有2倍以上的绿量拓展潜力。立地环境差、重度修剪和建筑物阻挡是制约住宅区空间绿量扩增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建设绿荫停车场、绿荫广场、林荫道路等措施,实现树冠下地面空间利用和冠层绿量空间拓展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加居住区绿量空间。  相似文献   

18.
居住区绿地既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部分,又是城市人工造园生态平衡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化的优劣,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苗振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2):173-176
通过对池州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建设情况的实地调查,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合理可行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评价体系。研究表明,池州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在总体上处于中等及偏下的层次,且不同区位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在后期的建设过程中,建议加大对新建居住区的软物质环境的建设力度,同时应加快完善对已建和在建的居住区物质环境的建设力度,以期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区文化特质浓郁、地域特色显著的宜居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