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全面地评价大熊猫栖息地对掌握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整理与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相关中英文文献共计119篇,阐述了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整合分析方法,评价指标主要体现为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干扰和其他因素;评价指标整合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栖息地因子、植物群落多样性、景观格局及评价模型,最后提出了目前大熊猫栖息地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更规范、更合理地开展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估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
佛坪大熊猫冬季栖息地的功能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佛坪大熊猫冬季栖息地的功能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野外调查的方法, 研究了保护区内大熊猫季节性移动、在冬季和夏季栖息地的活动情况、产仔育幼巢穴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大熊猫种群活动范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栖息地是大熊猫一年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和食物来源地, 也是其产仔和育幼的主要场所.佛坪大熊猫冬季栖息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保护区区划不尽合理和人类活动干扰.建议整合秦岭地区现有大熊猫保护区, 严禁区内非法活动, 严格管理旅游和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3.
为从理论上研究"森林—竹子—大熊猫"三位一体的保护栖息地理念,考虑了竹子开花的影响,把竹子和森林分成两个阶段,建立了一个描述"森林—竹子—大熊猫"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利用Mawhin重合度理论可以证明此系统存在一个周期解,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画出了此动力系统的周期解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图。数值模拟显示脉冲的影响非常复杂,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此模型存在一种新的混沌奇怪吸引子。讨论了得到的周期解和混沌奇怪吸引子的这些理论成果的生态意义。通过严谨的数学论证过程,证明了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森林、主食竹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系统这一结论,对大熊猫栖息地及其他类似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从理论上研究"森林—竹子—大熊猫"三位一体的保护栖息地理念,考虑了竹子开花的影响,把竹子和森林分成两个阶段,建立了一个描述"森林—竹子—大熊猫"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利用Mawhin重合度理论可以证明此系统存在一个周期解,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画出了此动力系统的周期解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图。数值模拟显示脉冲的影响非常复杂,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此模型存在一种新的混沌奇怪吸引子。讨论了得到的周期解和混沌奇怪吸引子的这些理论成果的生态意义。通过严谨的数学论证过程,证明了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森林、主食竹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系统这一结论,对大熊猫栖息地及其他类似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定位监测方法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研究,获得了2003、2004年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羚牛等主要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样线上各物种丰富度指数、不同生境类型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指数。说明了保护区内以大熊猫为主的多种野生动物的动态变化趋势,大熊猫、羚牛等主要动物的种群状况基本处于稳定并略有增加,在垂直分布上呈上升趋势;影响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熊猫数量的减少,全世界的人也逐渐意识到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性。本文对大熊猫的现有数量、生存现状、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国家和当地政府正在采取的保护措施作了依次调查。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考虑地质灾害影响,完善王朗大熊猫生境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植被、竹子分布、距道路距离、灾害点密度为评价指标。采用AHP-PCA熵权法和Maxent模型综合评价王朗大熊猫生境适宜性,基于两种方法结果预测大熊猫潜在活动区域。结果表明:(1)AHP-PCA熵权法和Maxent模型得到王朗大熊猫适宜栖息地主要在东北部及大窝函、竹根岔、长白沟,该区域植被丰富,食物水源充足,受自然灾害和人类干扰较小;(2)AHP-PCA熵权法不受物种分布影响,仅与环境指标相关,得到适宜大熊猫生境与Maxent模型预测区域有较高的重叠性,说明AHP-PCA法也可用于大熊猫生境评价且准确度较高;(3)基于两方法结果得到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活动区域,主要是大窝函及竹根岔沟的西南方向延伸区域,面积约30.36 km2。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恢复指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因子和主食竹因子3方面,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与恢复的指标体系.地形因子指标主要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森林群落指标主要包括:林木高度、灌木高度、灌木株数、林木株数、灌木种类、云冷杉林木组成比例、灌木盖度和森林郁闭度.竹子密度、竹子基径、幼竹比例和竹子高度则是衡量主食竹质和量的主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标准是:生长在海拔2 600~3 000 m之间、坡度为25°~45°的西坡、西南坡和西北坡的中坡部位的森林.这种森林的林木高度<15 m,灌木高度<2 m,灌木株数> 5 000株/hm2,林木株数<300株/hm2,灌木种类>5种以上,云冷杉林木组成>50%以上,灌木盖度80%~100%,森林郁闭度<50%,竹子密度为 35~102株/m2,竹干基径>4.4 mm,幼竹比例>25%,竹子高度为1.8~2.8 m的森林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恢复和修复3种恢复大熊猫栖息地途径.  相似文献   

9.
采用主成分分析与Vanderloeg(Wi)和Scavia (Ei) 选择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白县湑水河流域黄柏塬保护区和牛尾河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境选择.对13个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黄柏塬自然保护区主要影响因子是食物因子、干扰因子和植被因子,牛尾河自然保护区主要影响因子是食物因子、地理因子和植被因子;两个保护区的大熊猫在林型、乔木郁闭度、竹子长势、竹子平均高度、竹子密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选择上存在微差异,但在水源远近和有无伴生动物选择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行大尺度的大熊猫生境研究,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海拔、坡度、坡向、汇流、植被数据构建反映卧龙自然保护区生境特征的多波段数据site。分别采用ISO生境分类法和n-D可视化工具,得到大熊猫潜在适宜生境和大熊猫实际利用生境区域评价结果。【结果】地形和植被类型是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两种方法所划分的大熊猫生境皆具有暖坡比例大于冷坡的特点,暖坡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卧龙大熊猫栖息地海拔范围在1 820~3 051 m之间。栖息地平均海拔3 000 m。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平均海拔为2 500 m。卧龙大熊猫倾向于选择海拔较低,暖坡比例更高的微生境。可能受人类活动影响,卧龙保护区大熊猫有沿着河谷向高海拔拓展活动范围的趋势。【结论】两种方法得到的大熊猫生境具有较大空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陈文德    朱坤  姚文文  黄钟宣  彭俊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82-190
大熊猫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世界珍稀动物的旗舰保护物种。经过历史环境的不断演变,野生大熊猫不仅仅在食性上由食肉转变为食竹,而且其个体形态、行为和生理等方面也有一定改变。由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稀少和习性的改变,相关保护工作和科学研究更具意义。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来减轻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基于大熊猫繁殖生境分布较为破碎和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少,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大熊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MaxEnt模型和GIS空间技术对岷山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分析及21世纪50、70年代栖息地范围预测,揭示大熊猫分布区与气候环境因素、坡度、植被和海拔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均超过0.9,显示模型建立准确性“极好”,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野生大熊猫在岷山地区的适宜栖息地集中在中低海拔(2 500~3 000 m)、年平均温度(6~7℃)适宜、降水量(800 mm)丰富的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野生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BIO15,并且大熊猫生境最适宜生存的区域在岷山片区明显向南偏移。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岷山片区大熊猫适宜生境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出不同情景下未来最适宜生存区域,为岷山片区内的自然保护地分布及管理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龙草坪林业局森工经营与大熊猫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主要森工经营活动对秦岭大熊猫生境破碎化产生了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伐、更新均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趋于速成,结果造成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以至第二次全国大熊猫普查时未发现分布.全面停止采伐活动后,在毗邻佛坪保护区地段又发现了大熊猫分布.本文该局对经营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研究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提高天然林保护的效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生境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四川省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中调查了 12种生态因子的 5 8种生境类型 ,利用Forageratio指数对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原始林 2 0 82个样方中发现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4 31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2 0 7% ;在 15 82个次生林样方中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15 2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9 6 % .研究结果表明 :①原始林中大熊猫回避大于坡度 4 0°的生境类型 ,而在次生林生境中对坡度没有表现明显的偏好 .②坡向和乔木郁闭度对大熊猫的生境选择没有明显影响 .③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大熊猫都偏好针阔混交林 ,但在次生林中还把选择范围扩大到针叶林和阔叶林 .④原始林中大熊猫偏好乔木胸径 30~ 5 0cm的生境 ,次生林中降至 2 0cm以上 .⑤大熊猫在原始林中回避竹类植物盖度低于 5 0 %的生境 ,在次生林则随机选择这类生境 .⑥大熊猫明显偏好原始林 .在全部 12个生态因子中 ,大熊猫对 11个因子的选择发生了改变 ,改变程度各不相同 .大熊猫在原始林中要回避的 9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随机选择 ;在原始林中随机选择的 6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偏好 .上述结果说明 ,对于原始林中回避或随机选择的生境特征 ,次生林中的大熊猫变成随机选择或偏好 .因此 ,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大熊猫对拐棍竹的取食特性以及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无性更新的影响,在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 内大熊猫活跃地区的拐棍竹林内设立大熊猫取食样地、模拟取食样地以及对照样地,跟踪对比观测了3 种样地处 理后连续3 年(20092011 年)拐棍竹种群的无性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大熊猫取食样地具有如下特征:大熊猫 不取食直径小于7.5 mm 的拐棍竹竿;取食的拐棍竹竿平均竹密度为(10.872.85)个/m2 ,断桩平均高度为(0.79 0.10) m;取食率为(22.203.15)%;取食点距离最近乔木(DBH 10 cm)平均距离为(0.670.29) m。2)2009 2011 年,在没有大熊猫取食的条件下,拐棍竹的年补充率和年死亡率之间以及二者在不同年份之间都没有显著差 异,维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大熊猫取食会造成拐棍竹死亡率的增加,但同时,取食也能够提高拐棍竹的年补充率, 尤其是在大熊猫取食后的第2 年,年补充率显著高于年死亡率(P =0.000);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的更新有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更新的作用只维持在取食后的3 年内,之后,拐棍竹会恢复原有更新速率。3)大熊猫取食 不仅能够促进拐棍竹更新,并且新生竹竿基径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大熊猫取食对竹林造成的干扰不会影响拐棍 竹的后续利用;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的取食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4)模拟样地在2009 年补充率显 著高于死亡率(P2009 = 0.001);而2010 年和2011 年,补充率与死亡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2010 = 0.928;P2011 = 0.538),与取食样地表现基本一致,能够促进拐棍竹无性更新。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为了将人工繁育的部分大熊猫个体重引入其历史分布区或复壮野生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进行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工作,通过野化培训以提高圈养大熊猫适应和选择野外环境的能力。对野化培训大熊猫"淘淘"的生境选择研究表明: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经常活动于新笋密度较大的区域[生境与对照:(2.68±1.14)对(1.58±0.66)],却避开成竹密度过大[(9.91±2.51)对(12.18±4.68)]、竹子较高[(4.57±1.09) m对(4.98±0.66) m]以及枯死竹过多[(2.52±0.86)对(3.39±1.33)]的区域;喜欢活动于离水源[(1.59±0.67)对(2.19±0.87)]和隐蔽场所较近[(5.37±2.14) m对(8.35±7.76)m],以及距离乔木较远[(3.09±0.69) m对(2.70±0.42) m]和郁闭度较低[(1.85±0.57)对(2.10±0.47)]的区域(P < 0.05),新笋密度大小是该栖息地在整个野化培训期间是否被利用的最重要因素。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保持着与带仔母兽相近的生境选择特征,对竹子环境的选择也与卧龙野生大熊猫相似,野化培训对该大熊猫幼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形成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为9.21 hm2 和1.93 hm2,占野化培训圈面积的51.95%和10.89%,其中家域面积仅有卧龙野生大熊猫的1.4%-2.4%,所以在以后的野化培训过程中需要采取增加野化培训圈中环境丰富度等方式,促进野化培训大熊猫形成较大的家域面积。  相似文献   

16.
秦岭南坡野生大熊猫繁殖交配期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4年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和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大熊猫在繁殖交配期的生境状况进行了取样调查,对样方生境的13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测量.经初步因子分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岭南坡大熊猫繁殖期的生境选择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食物因子,其次是植被因子.地理特征因子、隐蔽条件因子、干扰因子等因地区自然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两个不同的保护区内,繁殖期的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种综合措施减少以落叶松为主的外来物种对大熊猫生存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还大熊猫一个完整栖息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的生境需求,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对小河沟保护区内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在生境利用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与羚牛、川金丝猴相比较,大熊猫对环境有着更多的特殊生境需求。与环境样方(对照)相比较,大熊猫生境中的郁闭度和乔木密度都比较小,竹子盖度和竹子密度都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羚牛生境中的乔木密度比较小;川金丝猴生境中的灌木盖度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  相似文献   

19.
为从理论上研究"森林—竹子—大熊猫"三位一体的保护栖息地理念,考虑了竹子开花的影响,把竹子和森林分成两个阶段,建立了一个描述"森林—竹子—大熊猫"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利用Mawhin重合度理论可以证明此系统存在一个周期解,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画出了此动力系统的周期解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图。数值模拟显示脉冲的影响非常复杂,进...  相似文献   

20.
It is generally perceived that biodiversity is better protect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after an area is designated as a protected area. However, we found that this common perception was not true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 (southwestern China),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75 as a "flagship" protected area for the world-renowned endangered giant pandas. Analyse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pre- and post-establishment periods indicate that the reserve has become more fragmented and less suitable for giant panda habitation. The rate of loss of high-quality habitat after the reserve's establishment was much higher than before the reserve was created,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habitat became far more severe. After the creation of the reserve, rates of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inside the reserve unexpectedly increased to levels that were similar to or higher than those outside the reserve, in contrast to the situation before the reserve was cre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