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主要麦区101个小麦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明确当前我国小麦品种(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组成,利用基因推导法对来自我国主要麦区的101个小麦生产品种、区试品系和高代品系进行了抗白粉病基因推导。结果表明,近一半的供试生产品种对所有供试菌株表现感病;供试的大多数区试品系具有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近1/3的高代品系含有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供试小麦生产品种和区试品系及高代品系中具有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主要有Pm4b、Pm8、Pm2+Mld、Pm4a、Pm2、Pm2+6、Pm30 等。  相似文献   

2.
马淑梅  李宝英 《大豆科学》1996,15(4):322-325
本试验采用黑龙江省灰斑病菌株30个,分别测定本省70个主要推广品种、品系和资源,直接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试验结果认为,在品种、品系和资源中都有感病、抗病和中间类型的材料。在已推广品种和试验品系中发现有合丰27、29、32、34号及绥86-5345这5个品种(系)上菌株的毒力频率低,说明它们的抗病性能好。同时在这5个品种、品系中分析了2个以上品种的联合抗病性,为培育抗病品种和品种的合理搭配提  相似文献   

3.
给几个小麦品种(系)接种禾谷类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生理小种,以鉴定新的抗病基因/等位基因。用对带有已知抗病基因的不同品系反应各异的13个生理小种进行试验,发现Kolibri、Ralle及其它几个欧洲普通小麦的Mlk基因是Pm3位点的等位基因,称为Pm 3d;澳大利亚小麦老品种W150的抗病性决定于一个单基因,该基因也是Pm3的等位基因,称为Pm3e;近源品系Michigan Amber/8^*Cc携  相似文献   

4.
澳洲坚果主要引进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个澳洲坚果品种在粤西、桂南2个试验区的平均单株产量均比在澳大利亚的低,在粤西沿海地区,成年树平均株产约是澳大利亚的 1/3的水平; 16 a树龄果园 5个品种前 7 a平均株产以keauhou(246)较好,其次为 Ikaika(333)、 Hinde(H2),而 Keaau(660)、 Kakea(508)较差; 11a树龄果园 6个品种前7 a平均株产量以 Kau(344)、Ikaika(333)较好,其次为 Own Choice,而Mauka(741)、Makai(800)、Kakea(508)较差。 2个品比试验初产期3 a统计, H2、Own Choice、333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246,508,344,800差异不显著,9个品种在南亚所的产品质量达到国外主产区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澳洲坚果主要引起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个澳洲坚果品种在粤西、桂南2个试验区的平均单株产量均比在澳大利亚的低,在粤西沿海地区,成年树平均株产约是澳大利亚的1/3的水平;16a树龄果园5个品种前7a平均株产以keauhou(246)较好,其次为Ikaika(333)、Hinde(H2),而Keaau(660)、Kakea(508)较差;11a树龄果园6个品种前7a平均株产量以Kau(344)、Ikaika(333)较好,其次为Own C  相似文献   

6.
在P-03和S-03大麦品种中,鉴定了5个抗性关联基因的诱导与两个近源的大麦白粉病菌系CC142(Aa6)和CC143(Va6)生长发育的直接关系.大麦品种含有抗白粉病基因Mla6,而大麦白粉病两个菌系仅在对Mla6毒力上有所不同。两个菌系在两个品种中的发育差异反映在防御基因诱导的方式上.所鉴定的抗性基因反应包括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这两个菌系在接种16h后表现出相似的发育特性。这时,S-03对无毒菌系CC142发育的抑制已很明显,但P-03对CC142的抑制到接种48h才能观察到。CC142发育的差异与S-03中一个对无毒菌系起作用的早期专化抗性基因有关.按种后16h,在S-03中观察到几丁质酶及过氧化物酶基因较高的转录水平,而在P-03中,作用于CC142专化抗性基因在24h后才能观察到。S-03中所观察到的对无毒菌系较早抗性基因反应可归于该品种对CC142发育较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2016―2020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区域试验的159个棉花新品种(系)对棉铃虫抗性的动态进行分析,为棉花抗虫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参试品种(系)类型包含中熟常规棉、中熟杂交棉和早熟常规棉。结果表明,参试棉花品种(系)对棉铃虫的抗性水平较高,除2020年有4.35%的低抗品种(系)外,其他均为中抗或高抗,无不抗棉铃虫的品种(系)。多数年份以抗虫品种(系)为主。中熟杂交棉抗虫性多优于中熟常规棉,棉花苗期平均抗性多高于蕾铃期。5年参试品种(系)对棉铃虫的平均抗性值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品种(系)为主区因素、密度为副区因素,研究7个4X—2X选系(A1~A7)及其4X亲本东衣303(A8)以及密度(B1~B3)对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品种(系)间在小区总量、小区块茎数、小区商品薯重、小区商品薯数方面差异极显著。A6品系小区块茎数极显著的低于东农303,但小区总产、小区商品薯重、小区商品薯数和东农303差异没有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对小区总产和小区块茎数的影响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的水平,但对小区商品薯重和小区商品薯数没有显著的影响。较高密度下(B1,株距30cm)小区总产和小区块茎数极显著高于B2(株距35cm)和B3(株距40cm)。在小区块茎数方面,品种(系)×密度互作显著。  相似文献   

9.
鄂粳杂1号(N5088S/R187)系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两系法杂交晚粳新组合,于1995年2月13日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已在湖北、云南、江西、浙江等省市累计推广4.67万hm2,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易脱粒、易制种等特点。1 主要特性1.1产量高该组合1992~1993年参加湖北省杂交稻双季晚粳区域试验,2a平均单产6.75t/hm2,居参试组合首位,比鄂宜105(CK)增产5.75%,比威优64(CK)增产3.85%(附表)。1995年孝感市孝南区鄂粳杂…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0~2002年江苏省5大稻区采集的3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年累计出现7群30个小种,其中ZG1为优势小种,3年的频率分别为65.00%、56.90%和60.38%,ZB群和ZC群生理小种也是重要的小种类型,有较高的出现频率。用130个ZG1小种的菌株对日本13个已知抗性基因品种进行毒力测定,出现42种类型毒力,其中30.77%的ZG1小种的菌株同时对品种新2号(Pita-k[sup]s[/sup],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致病,为优势毒力类型, 表明品种新2号(Pita-ks,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与江苏省稻瘟病菌有较高的适合度。品种K3(Pi-k[sup]h[/sup])在江苏省有较好的抗性,其抗性频率为100%。用两种毒力类型的不同菌株2003-184(ZC[sub]5[/sub])和 2003-14-1(ZG[sub]1[/sub]) 混合接种13个日本已知抗性基因品种后,发现对上述两个单个菌株表现抗病的K3(Pi-k[sup]h[/sup])品种表现为感病,提示不同毒力的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菌株毒力的改变可能是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前报道过10个冬小麦品系抗白粉病的基因数量与遗传模式,但这些基因的同位关系及其定位还没有确定.10个抗白粉病小麦品系中,有8个相互杂交并与13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不同寄主品系杂交。各杂交组合中,取F_2300—800个幼苗在温室内评定了对白粉病127号小种的反应,以确定这种同位关系以及8个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各个特性.在C39、A55—2、R107、Armada和SI5中鉴定出Pm4b这个常见基因。根据这些品系与相应寄主不同品系杂交后代感病性的缺失,确定出C39和SI5中3个抗病基因分别为Pm2、Pm4b和Pm6。OK75R3645中抗性基因很可能是Pm3位点上的1个等位基因或与其紧密连锁基因。由于GO4779与Axminster/8CC(Pm1)杂交后代未观察到感病性的分离,GO4779中的抗病基因可能为Pm1。ST1—25中的抗病基因为简单隐性基因Pm8。  相似文献   

12.
对2015-2020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区域试验的192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分析,为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棉花品种(系)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参试棉花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除2018年高抗和抗病品种(系)占比为 88.2%外,其他年份均在92%以上;参试的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水平除2017年较高外,其余各年均较低,以耐病为主,6年耐病品种(系)平均占比为56.2%;参试品种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且三者均呈振荡上升趋势;早中熟常规棉的抗枯萎病、黄萎病性及兼抗性表现均优于早熟常规棉。可见,黄萎病抗性的提高是西北内陆棉区选育兼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品种Favorita和中薯2号的扦插苗和脱毒小薯分别播种在含有0,0.2%,0.4%和0.6%NaCl盐的土壤中,以研究盐对它们出苗生长率及结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扦插苗和小薯的生长均因之受到相应的抑制,表现在出苗迟缓,成活率低,植株矮小等方面,扦插苗对盐的敏感性大于小薯,因此笔者认为,从现有的品种(系)中筛选抗(耐)盐品种(系)从扦插苗做起可为以后的田间筛选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4.
钙对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以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为衰老的生理指标,研究了不同pH、Ca2+对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pH影响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最适pH为6.0;此条件下的Ca2+浓度为0.01~20.00mmol/l,低浓度的Ca2+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随着Ca2+浓度升高,则作用减弱;最适浓度为0.1mmol/l。Ca2+能延缓杂交水稻叶片的衰老,主要原因是由于Ca2+能提高叶片中活性氧防御酶的活性,降低活性氧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旱季咖啡不同品种叶龄和叶位的气孔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季大田条件下对3个咖啡品种(系)叶片气孔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孔阻力的日变化,除小粒种S_(288)的向阳叶气孔在睛天的中午有关闭现象外,各品种(系)的荫蔽叶和向阳叶基本上呈“U”字型。种间气孔阻力的大小顺序荫蔽叶和向阳叶均为S_(288)>24-11>2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叶片气孔阻力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太阳辐射。叶龄和叶位对气孔阻力有影响,叶序上气孔阻力的大小顺序为中粒种3叶<1、2叶<4、5、6叶,小粒种3叶<2、4叶<5、1、6叶。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品种Favorita和中薯2号的扦插苗和脱毒小薯分别播种在含有0,0.2%,0.4%和0.6%NaCl盐的土壤中,以研究盐对它们出苗生长及结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扦插苗和小薯的生长均因之受到相应的抑制,表现在出苗迟缓、成活率低、植株矮小等方面.扦插苗对盐的敏感性大于小薯,因此笔者认为,从现有的品种(系)中筛选抗(耐)盐品种(系),从扦插苗做起可为以后的田间筛选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优质胞质不育系492A、保持系492B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艺性状好的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系224-2同时分别与非优质的胞质不育系D6A和保持系D6B杂交,使遗传基因转育到D6A、D6B之中,再从(D6B*224-2)BC1F2中选株与(D6A*224-2)BC1F2中分离朱育株测充、回交、同时测定父本品种,。这样能较快地稳定农艺性状,并将不育基因、保持基因和优良品质基因等整合到亲不育系、新保持系中,新不育系492A和新保持系492B的特征性多倾向于224-  相似文献   

18.
对2017―2021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581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进行分析,为新疆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81个品种(系)中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且稳定,达到抗级及以上的占比在90%以上,其中2019年早中熟棉、2020年早熟棉和早中熟棉、各年彩色棉和长绒棉中抗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均为100%;除参试长绒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外,早熟棉、早中熟棉和彩色棉品种(系)均以耐病为主,5年中耐病的品种(系)平均占比为60.0%;长绒棉和早中熟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总体抗性优于早熟棉,不同年份间彩色棉的黄萎病抗性波动较大。所有参试品种(系)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枯黄萎病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可见,筛选出抗黄萎病的品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审定双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啤酒大麦主要茎叶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riffing(1956)等法对6个啤酒大麦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主要茎叶性状的遗传力,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初步研究表明:(1)叶节大小的遗传力中上部高下下部;(2)茎叶性状的配合力因亲本,组合及其着生部位而异,gca和sca间无直接联系,株形育种时二者要统筹考虑;(3)不同组合,不同着生部位茎叶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以国内外品种间杂交杂种优良较强,叶的基顶部优势强于中部,节则中上部优势强于下部  相似文献   

20.
Ⅱ优838系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用Ⅱ32A不育系与自育恢复系辐恢838配组而成的中籼杂交稻,经过1996~1998年3a的试验和示范,1999年3月通过宁德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1996年参加宁德地区中稻新组合联合多点区域试验,平均单产5242kg(面积6667m2,下同)比对照汕优63减产04%,不显著。1997年继续参加中稻区试,平均单产480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06%,不显著。1998年,福安市上白石镇营洋村连片种植18hm2,平均单产4848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