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应用天然马尾松林样地资料, 比较和筛选了天然马尾松林密度效应模型, 并对密度效应最优模型进行了生产弹性分析和边际产量分析, 测定了天然马尾松林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  相似文献   

2.
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新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闽北地区杉木人工林样地资料,探讨了密度效应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火炬松适生性的研究——Ⅲ.密度效应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火炬松人工林标准地资料,探讨了密度效应模型V=α,Nβ1,Hβ2,α,β1,β2为参数,V为单株材积,N为林分每0.067hm2面积上的株数,H为林分优势木高度。中还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火炬松人工林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应用的精度,提出在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林木密度效应模型V=α×Nβ1×Hβ2,式中α,β1,β2为参数,V为平均单林村积,N为林分每0.06hm2面积下的平均株数,H为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度;收集闽北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的样地资料进行研究,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文中还对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的生产弹性和边际产量,为森林经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闽北地区 80块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资料为基础 ,研究林分蓄积与林分密度和优势木平均高的关系 .建立了林分蓄积与林分密度及优势木平均高的收获模型 M=a1Hb1 Nα- a2 Hb2 Nβ,通过生产弹性、边际产量分析 ,研究了密度效应及优势高效应 ,并根据立地及密度效应模型研究了林分密度、林龄、立地指数对林分蓄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本文提出能应用在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林木密度效应模型V=α·Nβ_1·Hβ_2,式中α、β_1、β_2为参数,V为单株材积,N为林分每0.06hm~2面积上的株数,H为林分优势木高度。应用闽北地区杉木人工林资料进行研究,其结果是满意。文中还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杉木人工林分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它们可为森林经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Conb-DOuglas生产函数的数学分析,并结合杉木,毛竹的密度放就模型和产量模型为例,对其进行弹性分析和边际产量分析,提出该函数在林业上的应用,为营林工作提出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湾桂竹高产稳产密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台湾桂竹产区内236块丰产林标准地材料配制出竹林密度效应模型W=0.097555N1.164344D1.877765,相关系数R=0.98,F检验值为108,偏相关系数R1=0.92,R2=0.58,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相关,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它可为现有台湾桂竹林的经营管理、竹林密度调整提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茶秆竹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趋势面分析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原理与方法 ,建立茶秆竹林生物量与立竹密度 ( N)和胸径 ( D)关系的回归模型 ,分析单因子产量反应 ,建立边际产量模式 ,同时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探讨 2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生物量、密度和胸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D和 N单独作用时 ,林分的最佳密度为 1 843 5株 /hm2 ,平均胸径为 5.73 cm.生产弹性系数 EP<0 ,说明现存竹林密度 N=1 981 5株 /hm2偏大 .立竹密度与胸径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 ,N和 D分别介于 1 5750~ 2 0 2 50株 /hm2 和 4.5~ 6 .5cm时 ,茶秆竹的生物量可获得最佳值  相似文献   

10.
豫西地区马铃薯主要栽培措施指标优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豫西地区马铃薯生产水平状况和存在问题,设立氮肥、钾肥与密度的三因素试验,建立产量模型,分析各因素对产量的效应关系.提出优化栽培方案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1.
龙栖山黄山松种群优势度增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应用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研究了龙栖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松种群基面积增长规律,指出黄山松在不同林型下和同一林型不同密度下的基面积最大增长速度的径级范围.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的缺陷, 本文应用广义的逻辑斯谛曲线研究了龙栖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松种群数量动态, 并指出了黄山松在不同林型下和同一林型不同密度下的断面积最大增长速度的径级范围。结果表明, 广义的逻辑斯谛曲线能很好地拟合黄山松种群数量动态规律, 从而为黄山松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山松生长过程用Logistic方程模拟效果较好。运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把黄山松的和长过程划分为生长初期、缓慢性长期、速生期和近成熟龄及成熟龄期,与黄山松的实际生长过程一致。  相似文献   

14.
产自浙江的黄山松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产自浙江的黄山松一新变种-短叶黄山松。图1参4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黄山松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黄山松在不同季节的蒸腾及水分生理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年龄段黄山松1年生针叶的时蒸腾强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均呈明显的双峰曲线,但是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幼龄阶段的时蒸腾速率与时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的基本相似,而中龄和中幼龄黄山松,其时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幼龄黄山松受气孔的限制较明显;蒸腾速率日均值的季节变化3个年龄段黄山松均为夏季的蒸腾速率较高;各年龄段黄山松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排序为中幼龄(5.062)>幼龄(3.383)>中龄(3.011),中幼龄黄山松具有较高水分利用效率表明其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通过季节均值比较,发现夏季黄山松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是其能生长在土壤浅薄甚至岩缝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造林技术措施对黄山松幼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寿宁县长溪林场设置了黄山松各主要技术环节的试验林 ,研究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黄山松幼林生长的效应 .对试验林样地进行连续 7a的定期、定位观测 ,测定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黄山松林各主要技术措施中 ,坡位、种源和造林密度是影响幼林生长的最重要因素 ,整地规格对黄山松幼林生长有较明显的影响 ,幼林施肥有一定影响 ,而整地方式和幼林抚育无明显影响 .并提出可供生产应用的黄山松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的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山松自然状态下感染松材线虫病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国内首次在安庆市大龙山林场海拔近700m的高山地区发现了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Buhrer)Nickle)自然侵染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Hayata),且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调查发现:松材线虫在黄山松上的侵染有其特殊性,如罹病木材有松香味;罹病株针叶虽变红,但色彩不鲜艳,有的罹病林针叶未全部变红,部分仍呈绿色;病害发展速度较慢;罹病木均有松褐天牛危害痕迹,且混杂有其它线虫。  相似文献   

18.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段杉阔混交林中,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木荷(Schima superba)、上杭锥(Castanopsis lamontiivar.shanghangensis)、厚叶厚皮香(Ternstroemia kwangtungensis)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是主要建群种。在不同海拔段的群落中各建群种的优势变化明显。随海拔升高,乔木层中杉木、毛竹、木荷的优势下降明显,厚叶厚皮香、黄山松和上杭锥则随海拔升高其重要值增大。在下木层中,这些树种的优势明显下降,仅厚叶厚皮香在950-1250m的海拔段其重要值的排序进入前10位。在地被层中,部分树种幼苗的重要值有所提高,表明这些建群种有一定的更新潜力。  相似文献   

19.
黄山松林不同树种树冠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植物的空间占据能力的研究可以为探讨种群分布机制提供信息 ,分形几何是解决植冠和分枝格局形式的有力工具 .对寿宁、屏南二县黄山松林的不同树种冠幅的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和比较 ,结果表明 :寿宁黄山松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屏南县黄山松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屏南县黄山松林中的黄山松、马尾松、木荷具有相对较大的冠幅分形维数 ,说明其种间竞争小 ;屏南县黄山松冠幅分形维数小 ,其种内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20.
以黄山松为研究对象,确定了378棵对象木,并利用固定半径法确定了黄山松对象木与竞争木的样圆半径为7.5 m,通过计算与距离有关的竞争强度,得到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下对象木平均竞争强度。通过对10个备选方程拟合对比,选取拟合效果较好的倒数方程作为描述对象木胸径与平均竞争强度的关系,构建了与立地质量有关的竞争强度模型,即CI=f_a(I_1,I_2,I_3,I_4)+f_a(I_1,I_2,I_3,I_4)/D。经拟合并检验,相关指数为0.932,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7.4%,平均系统误差1.1%,说明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描述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下黄山松林分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