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实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林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近代林业史研究在继承以往资料整理和编纂的基础上,日益走向深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研究主体上,林学家、农学者、历史学者皆投入了极大关注;研究方法上,注重区域史、经济史、社会史、环境史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与视角的运用;在森林与环境变迁、林业经济与社会、林政建设、林业思想等多个论题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的林业史研究,还有待于在充分挖掘地方性资料的基础上,扩展研究视角,进一步探讨林业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但同时又存在着林业投资不足,科技研究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逐年下降,以及林业科技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等不足。要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科技的进步,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健全林业科研体制,同时通过建立林业科技工业园,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科技等方法和措施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业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浩瀚的古籍中蕴藏着丰富的林业史料,却无林业史专著。中国林业史研究在20世纪初与现代林学同时起步,经历了兴起,徘徊阶段;70年代末,走上兴盛之路,表现在基础研究得到加强,多学科探讨不断深入,专题研究丰富多样,地方林业志和综合专著正在编纂等。在全球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中国林业史研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参35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农垦史作为中国当代史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对新中国农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性研究、专题性研究和区域性研究,在研究成果丰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为农垦史研究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另一方面,农垦史在内史研究中对科技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关注不足,在外史研究中与其他学科的互动性有限,不够全面开放。农垦史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其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对新中国农垦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农垦事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使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采用2006—2012年全国和甘肃省林业产业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甘肃省林业三大产业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应当以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林业旅游与休闲作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其竞争力,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尽可能依托区域优势条件,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林业的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组织的最优化,以此提高该省林业产业效益。  相似文献   

6.
林业发展区域布局的原则与取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朝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404-5405,5447
林业发展布局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该研究在系统分析区域林业状况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阐明了林业发展布局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林业区域发展的基本取向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社区林业公平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林业公平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社区林业的概念及社区林业公平、平等与效率的区别,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社区林业公平的研究视角(经济公平和政策公平、性别公平)及社区林业公平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推进区林业公平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林业公平研究的特点及不足,以期为社区林业公平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14年全国林业产值数据,分析了景观林业对各个区域林业经济的重要作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2014年我国全部林业产值的均值为125亿,但是林业产值的地区差异相当大,各个区域林业产值的方差为94亿,几乎与均值一样大。(2)景观林业成为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景观林业产值每增长1个单位,区域林业产值增长万分之8个单位。经过数据稳健性检验,景观林业对林业产值的总体贡献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9.
林业是集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3种效益为一体,并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一个产业群体,建设一种发达的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一直是现代化林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科学林业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注意区域特色发展高效林业曹爱群上犹县位于赣南西南部,人口26万,总面积22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74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6%。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农村奔小康等,都必须坚持走有特色的发展高效林业的路子。一要加强对...  相似文献   

11.
农林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建设、科研人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产出五个方面看,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实力快速增强,且具有传统学科优势更优,多学科开拓发展,新兴学科领域不断涌现以及地区、院校间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建立完善适合于农林高校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应用 --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可持续林业的基本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可持续林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评价,防止片面性.目前国内学术界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注重全面性、综合性,未能很好体现区域差异性,本文在选用前人研究的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指标进行筛选,力求指标体系精简,指标间相互独立,得出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同时根据该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的层次分析法对湖北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的历史、现状、等做了较全面地评述,对现有的研究方法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为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的分析评价,从河西地区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水土资源条件、农林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分析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以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为目标,农林牧、粮经草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生态产业,培育产业经济带,延伸产业链,形成结构合理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引进节水、高效的植物种、品种和优良家畜,发展苜蓿草产业、麻黄、甘草、黄芪等中药产业、肉羊和肉牛等暖棚式舍饲畜产业、棉花和马铃薯产业、酿造葡萄产业和日光温室蔬菜、花卉产业等,构建河西走廊复合的农林牧生产系统,促进荒漠绿洲沙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文涛  严耕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291-10293
价绍了中国林业史、中国林业史学、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等相关概念,分析了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指出只有把握林业史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才能找到林业史学的努力方向,进而促进林业史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航片等资料为基础,借助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并且首次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弹性系数等指标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评价。揭示了该区各类用地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退耕还林的强度和规模。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退耕还林的关系特点,为区域水土保持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济林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是林业生产和开发育种的基础性工作,在调查清楚种类、栽培历史和地理分布的情况下,摸清区域现有经济林种质资源情况,可为提高现有果品产量、扩大经济林栽培区域、选育新品种及合理利用经济林资源提供依据。通过为期两年的时间,对盐池县经济林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综合评价经济林现状及开发来用状态,为全县后期生态建设栽植经济林树种提供依据和参考,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4—2015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林业产业区位熵指数、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林业产业集聚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林业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林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聚在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林业产业集聚对区域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是人类在认识发展问题上的质的飞跃,由于对维护全球环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阐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历史和概念入手,进而论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施空间的界定以及评价指标体。根据测试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标准体系的原则,将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即目标层(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标层(包括资源丰富度,系统稳定度,经济富强度和管理力度),项目指标层(含17个具体指标)。图2参14。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前人辩证法及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现象、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其中国化历程的重要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早期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可为新时期新阶段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