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英语文学翻译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的差异,译文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结合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翻译,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确保读者能够阅读到好的作品。本文从现有英语文学翻译的现状出发,对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如何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于文学翻译来讲,如果要完成全过程的文学翻译,那么关键应当落实于深层次的语言差异。这是由于,语言差异在根本上构成了文学翻译中的核心,上述要素体现为某些作品本身具备的抗拒翻译特征。如果能从辩证观的视角入手来完成文学翻译,那么将会有助于突破上述的瓶颈,确保实现流畅并且精确的作品翻译。因此可见,针对文学翻译有必要将其纳入辩证观这个特殊范畴,在此前提下突显文学作品拥有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可选择的英语专业方向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相对而言非常受欢迎的专业,而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是文学本身,而英语文学专业却需要对英语语言和文学进行双重研究。只有在对英语知识有了深入的掌握之后,才能够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而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比日常翻译的要求更高,翻译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英语文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着手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本文也主要围绕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同时也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翻译批评与赏析’与‘翻译批评’实乃统一概念,两个皆属于翻译界的学术语言,涵盖意义实则一样。翻译批评是指针对相关译作所体现的某种翻译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做出评论性总结,最后上升为翻译指导的翻译理论性内容。而对于经典文学来说,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是否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本文针对英美经典文学中的译文进行研究,参照不同翻译样本查询翻译现象,进而从译文批评和赏析方法两方面对经典英美文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文学出于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绝对捍卫,对土匪的想象缺少了民国时期作品的丰富性,其匪类叙事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文学匪色想象的绝对控制和规训。然而传统英雄侠义观的根深蒂固以及古典英雄传奇叙事模式的影响使匪色想象逸出意识形态的控制,塑造了新的类型形象——具有匪性气质的革命英雄人物。同时在十七年文学中还存在一个异数——那就是诗人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一个和八个》,它体现了逸出秩序之外的个性化匪色想象,也使诗人因此受到严厉的政治批判。  相似文献   

6.
较晚清而言,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作品数量众多,质量大为提高,译者的理论自觉意识也明显增强。从中国翻译史角度看,五四时期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为数不多的专论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著作中,任淑坤博士的新作《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以下简称《翻译》)视角独到,逻辑清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Lefevere提出的影响翻译的"两要素"的理论假说出发,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实例,尝试解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本文讨论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赞助人的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刘士聪先生提出文学翻译的"韵味说"包括:声响与节奏;意境与氛围;个性化的话语方式。意境与氛围是作者通过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操、审美志趣以及他/她所创造的形象营造出来的,并构成作品审美价值的核心。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探究翻译过程中意境与氛围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翻译美学理论,对于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影视文学艺术作品星光灿烂,从意识形态角度考量,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研究了当代影视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意识形态,将之概括为革命性意识形态和建设性意识形态。接着谈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发展,最后,概括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代影视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要求,以期为当代影视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文学中,《百年孤独》作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该作品充分展示出了时间翻译美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目前针对西方文学进行的研究越来越丰富,而对于《百年孤独》这个创作,充分诠释了时间翻译美学的内涵。本文首先介绍了《百年孤独》,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进行了《百年孤独》中时间性概说,接着分析了美学以及翻译美学的内涵,最后阐述了《百年孤独》与作者各自拥有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文艺生态思想, 以及古代文人关于生命理念的内在察觉。本文力图从《文心雕龙》中的生物学暗喻、文学本体论中的生态学含义以及美学理念中的生命意识等角度探询其丰富的生态和谐观念。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名是一大学问,人名的恰当翻译也是译作中的一个亮点。文章讨论了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命名及杨宪益夫妇对其的翻译处理,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三种译法,以及对译者的翻译选目和文学素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Chinese people like tea.Tea culture penetrates into their everyday life and literature.Observation of the fuzzy expression in the literary works leads to a better appreciation of the colorful tea culture and its evolution.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uzzy expression can raise translator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help form cultural perception of translation.Henc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fluence of tea culture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4.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讨论中经常涉及的话题,两者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是在具体的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考虑读者的需要与偏好,对不同人物语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句”在英国诗歌中大量出现,创始人是十四世纪诗人杰弗里·乔叟。他用其体写成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流传了几个世纪。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对此种涛体发扬光大,写成巨著备受欢迎,影响深远。十四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大多采用这种诗体。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结束句,以及在伊丽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戏剧中的台词也是以对句来收尾的。我国诗歌翻译家黄果圻,范守义等擅长把“对句”的英诗译成对等的“双行韵”汉诗;而把中国古典诗词译成“对句”亚历山大体的英诗最受中外译界赏识和大众喜爱的翻译家是许渊冲。通过学习英诗的“对句”,能使我们读懂英美文学优秀诗人的作品,同时能使我们在欣赏古典英国诗歌、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文学思想的同时,掌握好诗歌翻译技巧,向著名翻译家们学习,把我国古今文学成就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读者反应论传人我国,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其影响颇深的结构主义翻译学研究范式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解构主义翻译学研究范式却认为翻译行为是开放型的,二者对读者形象的描绘也是截然不同的。要使翻译达到真正的文化交流之目的,在翻译中就要考虑译文读者因素,把读者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意义的构建者。  相似文献   

17.
语言变体是相对与标准语言而言的,在每一种语言里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英语的变 体可以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等手段来体现,而汉语则主要通过词汇来显示其差异。两者 之间的不平衡性给英语文学作品的汉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对《哈克贝恩.芬历险记》两种译本的比较来探讨英汉语言变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多次重译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举足轻重的重要著作,在中国的译界则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的曲折过程。本书在大陆和台湾的命运也截然不同。本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重译情况进行从历时和共时的分析,发现读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对文学作品的重译的影响作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者的审美期待不同,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重译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9.
农村科学普及离不开农业农村题材的科普作品创作。当前农村科普作品尚存在4个方面问题:热衷单纯农技推广,疏于“四科”全面传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相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科普理念落后,表现手法陈旧,缺乏科普作品基本要素;多数作品内容雷同,选题水平低层次重复,同质化、低端化、教材化、丛书化严重。农村科普作品创作要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精准性、趣味性、可读性、通俗性、文艺性10个基本要素。可用问答法、阐述法、五步法、推理法等4种方法进行创作。以科技文化相结合、科学艺术相融合为导向,创作中要掌握好6种技巧:“3-M”是原则,故事情节不可少,幽默风趣是佐剂,数字表述有艺术,修辞手法很重要,命题写作有技巧。最后,对6个典型农村题材科普精品创作特色进行了剖析鉴赏。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曾获得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位文学大师及其学作品充满着戏剧性的矛盾。从他的生活道路、作品内容、作品主题、创作方法和生活态度等多方而可以看出帕特里克?怀特及其作品的多重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