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施氮水平下大豆反射光谱预测叶片氮含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大豆叶片氮含量与叶片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大豆叶片氮含量的敏感波段及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在 530、550、890和930 nm 4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与大豆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4种植被指数的比较,NDVI的R2最大,RMSE最小.筛选得到回归方程:Y= -323.214×NDVI2 (890,530)+469.9307×NDVI (890,530)-165.021,该模型适用于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片氮含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在滴灌模式下,研究青枯病对15个玉米品种(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青枯病发病与品种(系)的抗性关系密切,感病品种(系)发病率达到65%,并与空秆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株数和穗数无关,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显示,青枯病每增加10%,产量降低0.337 8 kg,说明玉米青枯病对不同玉米品种(系)产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玉米叶龄指数与穗分化回归关系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春播与夏播条件下进行玉米叶龄指数与穗分化期回归关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叶龄指数与雄穗分化期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准。可利用回归方程,依据叶龄指数的观测值来预测雄穗分化期,为玉米指标化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海南岛低山丘陵区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 Linn.)在30℃温度条件下,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及不同CO2摩尔分数(Ca)范围内叶片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00μmol/molCO2摩尔分数条件下,红厚壳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PAR之间的回归方程:Pn=-1.3×10-6PAR2 4.89×10-3PAR-0.40902,相关系数(r)可达0.9214;光饱和点、补偿点及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1880.77μmol/(m2.s),85.59μmol/(m2.s),0.01644mol/mol;叶片蒸腾速率(Tr)与PAR间回归方程:Tr=-6.7098×10-8PAR2 2.8×10-4PAR 0.29612,相关系数r=0.8998;叶片水分利用率(WUE)与PAR间回归方程:WUE=-3×10-6PAR2 0.01093PAR-1.71097,二次回归关系较弱,相关系数为0.7601(n=39);(2)PAR为1000μmol.m-2.s-1PAR条件下,Pn与CO2之间回归方程Pn=-5.73×10-6Ca2 0.0161Ca-0.9765,相关系数r为0.9936,CO2饱和点、补偿点及羧化效率分别为1404.89μmol/mol,62.01μmol/mol,0.01598mol/mol;叶片蒸腾速率与Ca间回归方程:Tr=1.1804e-0.0009Ca,相关系数r为0.9803,水分利用率随CO2的增加呈直线上升,二者正相关明显WUE=2.33×10-2Ca-3.116,相关系数r为0.9821(n=36)。  相似文献   

5.
对150份不同类型大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8**,r=0.421**).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362**),栽培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材料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利用低蛋白质、高脂肪大豆作为杂交亲本,可增加选择几率.  相似文献   

6.
夏玉米高产群体形态质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玉米品种掖单22不同群体密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群体密度(X)与产量(y)呈二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27.53+406.16X-39.42X2;与单株粒数、穗重、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 9**、-0.9949**和-0.981 6**;穗位以上叶面积(X)与产量(y)呈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54.44+0.308 6X,r=0.961 3**;节间长度与穗重、穗粒数、百粒重呈负相关,穗粗、重量与之呈正相关.每公顷产量13 500kg时,适宜群体密度为6.69万~8.75万株/hm2,单株穗位以上叶面积为3 406.2~4 765.7 cm2,单株地上根条数达到35~46条.  相似文献   

7.
紫苏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紫苏理想株型,系统分析了紫苏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在贵阳和开阳2个试验点种植209份来源于主要生态区域的紫苏材料,采集主要农艺学性状指标,分析各性状值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性,确定单株穗数(X4)、主穗果数(X6)、千粒重(X7)为紫苏产量构成的3个主要因素,两个试验点的回归方程为:Y贵=-5.972 8+0.025 0X4+0.194 0X6+2.647 8X7,Y开=-11.453 1+0.019 4X4+0.212 9X6+4.557X7,回归方程均达极显著水平。依据各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回归关系求极值,得出其理想株型:贵阳点理想单株产量约为29.25~30.21g,理论产量约为2 475kg/hm2;开阳点理想单株产量约为24.81~25.17g,理论产量约为2 040kg/hm~2。  相似文献   

8.
提高雾化栽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用 3种处理方法 ,下放植株 ,激素 (CCC) ,剪尖对雾化栽培室内的脱毒苗进行随机区组处理。结果表明 :激素和剪尖对叶面积系数 (LAI)、株高、茎粗等营养器官生长特征影响一致 ,可用剪尖替代激素促进形态建成 ;下放植株可极显著促进根系发育 ,促使腋芽向匍匐茎转化 ,可极显著提高微型小薯的产量 ;同时 ,相关分析表明 ,LAI与单株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874 8 ) ;根系体积与单株薯数显著相关 (r=0 82 0 1 ) ,与单株匍匐茎数极显著相关 (r =0 8770 )。  相似文献   

9.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夏大豆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河南省1985~2005年间通过国审的16个大豆品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产量、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农艺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γ=0.69**)、单株荚数(γ=0.69**),百粒重(γ=0.65**)分别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荚数和百粒重三者之间相互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农艺指标之间相关均不显著.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序分别为单株荚数(0.7534)株高(0.7449)百粒重(0.7375)生育期(0.6981)分枝数(0.6517),百粒重(0.67979)株高(0.67743)分枝数(0.65838)单株荚数(0.64921)生育期(0.62917),生育期(0.67170)百粒重(0.65976)株高(0.65568)单株荚数(0.63310)分枝数(0.60824).表明在河南省生态条件下,夏大豆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为:选择单株荚数多、植株较高的品种(系),同时加强对百粒重的选择,而对生育期和分枝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要求.通过农艺性状的选择对优质育种有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实现优质育种和高产育种协调统一的困难较大.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黑龙江省150份野生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异黄酮含量及其相关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367),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6),蛋脂总量与异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389).因此,利用低蛋白质、高脂肪、低蛋脂总量的野生大豆作为杂交亲本,可...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耐盐碱早熟水稻品种品质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审定且推广面积较大、耐盐碱早熟的14个水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仅有2个品种的垩白粒率、3个品种的垩白度达到农业部颁(NY/T83-1988)一级优质米标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大部分都达到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2,P0.01),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744,P0.01),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614,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626,P0.05),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2,P0.01),和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634,P0.05)。适当增加穗数,降低千粒重、提高整精米率可兼顾水稻品质改良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大豆茎、叶、荚普遍着生茸毛,表现有末端形态、密度、长度和角度(着生状态)的差异.本文利用地方品种群体研究了大豆叶片和叶柄茸毛性状的变异、区域差异、相互关系及其与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关系.大豆叶片茸毛密度、长度、角度和叶柄茸毛角度在全国393份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间存在大幅度变异,变幅分别为4.8~105.9根·10 mm-2(无茸毛品种除外),0.22~0.94 mm,0°~88°和5°~90°.叶片茸毛密度、长度和角度大的品种较少,而叶柄茸毛角度小的品种较少.393份大豆地方品种中尖型茸毛末端品种127份.叶片茸毛长度、角度、末端形态及叶柄茸毛角度与地理生态区有关,生态区Ⅰ的叶片茸毛较长,生态区Ⅰ和Ⅱ的叶片茸毛角度较大,生态区Ⅰ、Ⅱ和Ⅲ的钝型茸毛末端比率较高,生态区Ⅰ、Ⅱ和Ⅴ的叶柄茸毛角度较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生态区无关.叶柄、叶片茸毛角度及叶片茸毛长度间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茸毛密度与长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密度和长度在茸毛末端形态间也有显著差异,尖型茸毛末端的品种茸毛密度较大,长度较短.豆卷叶螟引起的虫包数和卷叶率与叶片、叶柄茸毛角度及叶片茸毛长度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茸毛密度显著负相关,与茸毛末端形态无关.叶片茸毛角度与抗虫性指标相关性最强,角度越小越抗虫,是大豆抗豆卷叶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给二棱啤酒大麦品种籽粒性状的改良和优质啤酒大麦原料适宜生产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了10个二棱大麦品种(系)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4个籽粒性状在品种(系)及试点间的差异和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大麦粒长、粒厚及千粒重在品种(系)及地点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粒宽在品种(系)及地点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粒厚在地点间的差异(F=25.02**)显著大于品种(系)间的差异(F=3.69**),千粒重在地点间的差异(F=340.74**)亦显著大于品种(系)间的差异(F=26.30**);品种(系)与地点互作对大麦千粒重的影响极显著;千粒重在品种(系)间的显著差异大于其余3个性状.(2)扬州和南通的粒长显著大于连云港点;连云港和南通的粒厚显著大于扬州点;千粒重在3试点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以南通最高,连云港次之,扬州最低.(3)除籽粒厚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11**)外,其余各籽粒大小性状间均呈不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组合间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杂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率组合要求最高苗数(x1)多,株高(x6)较高,倒3叶(x13)较窄,生物产量(x18)和结实率(x21)较高,上述性状与氮肥农学利用率(y)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5.8901 0.335 9x1 0.449 2x6-15.859 5x13 0.199 9x18 0.345 4x21,决定系数为89.53%。因此,这些性状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阐明橡胶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及影响因素,对制定橡胶林土壤管理措施、培育土壤有机碳库和评估区域碳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气压分离技术(Ba PS)研究了橡胶林砖红壤的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水分及碳氮源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温度(10~30℃)的升高,土壤呼吸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土壤孔隙度水(WFPS)为35%~60%时,土壤呼吸速率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448,p<0.05)。WFPS为60%~90%,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2=0.923,p<0.01);与不施氮相比,低量硝态氮的添加(0.5、2.0、4.0 g/m~2)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高量铵态氮的添加(10.0~40.0 g/m~2)则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硝态氮、铵态氮(4.0~40.0 g/m~2)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0.282,p<0.05;R~2=0.345,p<0.05);与不施碳相比,添加碳(1.0~40.0 g/m~2)激发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307,p<0.01)。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7个自选系、7个外引系、外杂选系和按NCⅡ组配的49个杂种F1组合为研究材料.应用混合线性模型、配合力两种分析方法对单株粒重的遗传方差和遗传力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LUP两种效应值与两种配合力效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分析只揭示了显性和加加上位性效应;而配合力分析是在加-显遗传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只能揭示加性和显性效应.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各遗传方差分量与遗传力都基本一致.分析LUP所预测的单株粒重的各遗传效应值表明:LUP加性效应各亲本系列(包括亲本效应)与一般配合力大小顺序完全一致;LUP的显性效应与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及超对照优势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和r=0.93),特殊配合力与超对照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r=0.56)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经过2年田间接种鉴定发病率呈梯度分布的18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苗期接菌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田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5℃/25℃(黑/白天)变温、1%土壤接菌条件下,幼苗可溶性糖含量与田间发病率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824 1),二者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151 8x+15.753,卡方拟合检验效果好;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田间发病率间虽然呈极显著的正向相关(R=0.895 8),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32.419x+2 245.008,但卡方拟合检验效果差。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质性状与一些生化性状的典型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选用18个品质差异较大的黄淮海优质小麦产业带国家小麦展示品种,研究出粉率、籽粒硬度、沉淀值、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性状与面粉总蛋白质含量、总聚合体蛋白、大聚合体蛋白含量及比例等生化性状间的关系,旨在探讨小麦育种中利用一些简单、易测的生化指标筛选品质性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小麦面粉总蛋白质含量、总聚合体蛋白含量和大聚合体蛋白含量3个生化性状对3个品质性状筛选指标即籽粒硬度、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有显著正向作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籽粒硬度(Y2)、湿面筋含量(Y4)和吸水率(Y5)的关键生化性状是面粉总蛋白质含量(X1)。湿面筋含量与面粉总蛋白质含量间量化关系为Y4=4.3054X1-18.5971,相关系数0.9992,达极显著水平;总聚合体蛋白含量(X2)、大聚合体蛋白含量占总聚合体蛋白含量的百分比(X6)是影响沉淀值(Y3)的两个关键生化性状,其回归方程为Y3=8.2784X2 0.4930X6-54.8929,相关系数0.7498,达极显著水平。本文还就以面粉总蛋白含量、总聚合体蛋白含量、大聚合体蛋白含量代替品质指标用于小麦品质育种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大豆灰斑病是一个多循环病害,叶、荚病情田间流行曲线均呈"S"型,(Y)1=C/1 ea-bX公式进行曲线方程拟合,拟合方程均达到显著水平.根据荚病指(x)与病粒率(y)的相关建立了荚病指与病粒率的直线回归方程,感病品种Y=3.2 0.8890X,抗病品种Y=1.223 0.7669X.根据病粒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早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灰斑病粒率预测多元回归方程,早熟品种(Y)1(%)=-0.38-0.3889X1 0.7726X2 0.7070X3,中晚熟品种(Y)2(%)=-7.08-6.37×10-2X1 1.405X2 2.694X3.预测方程在一个农场运行结果,预测病粒率与实际调查的病粒率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20.
在施氮和不施氮两种条件下,对农大108 F_(2:4)家系秸秆主要品质性状中的粗蛋白(CP)、粗脂肪(C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氮肥处理之间以及不同家系之间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秸秆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两种氮水平条件下,不同家系之间秸秆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异性分离均符合正态分布,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双向超亲分离;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对氮素的敏感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无论在施氮或不施氮条件下,CP与CF以及ADF与NDF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r=0.42和0.95),而CP与ADF、NDF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r=-0.58和-0.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