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解读海绵城市的内涵入手,指出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分析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的思路、环节和技术途径,并在研究西安市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的难点的基础上,探讨西安市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西北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及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安阳园林绿地对雨水资源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是城市中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水资源,雨水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探讨城市绿地对雨水的利用途径,对节约水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园在雨水利用方面具有环境、人文、技术等多重优势,将低影响开发引入校园雨水利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将适用于大学校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雨水渗透滞留设施、雨水运输设施、雨水调蓄净化设施,并详细介绍郑州大学新校区各类设施具体布局方式与使用范围,希望能为更多的校园雨水利用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开发模式给我国城市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低影响开发及相关创新理念和措施,为我国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镇江市金山湖路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采用生物质溜槽即雨水花园的形式,成功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此为解决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雨水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显著的地形与气候特征为重庆城区的雨水径流控制带来严峻挑战,在建设重庆山地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山地公园极具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体系的潜力与价值.选取重庆主城区12例典型山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汇流基本单元——子汇水区进行径流特征分析,并结合不同子汇水区类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山地公园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策略,从山地海绵体的绿色开放空间优化层面实现城市小流域的雨洪管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末端”雨水处理措施已经不适用.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一种通过源头分散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雨水管理理念.总结了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措施及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和局限性,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在推广过程中的解决方案,展望了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其在城市空间应用的意义与可行性;结合英国湿地中心雨水花园、英国奥林匹克公园植被浅沟、北京东方太阳城居住区雨水系统3个案例,总结了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在公园绿地、建筑及周边场地中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点;提出对未来城市雨水景观利用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海绵城市体系建设,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实施方案。首先对海绵城市的理念及内涵相关理论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绿地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的渗透、滞留的相关性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也分析了城市绿地土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基于海绵城市雨水渗透和滞留的绿地土壤改良思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园林中的雨水利用对于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将成为园林设计的趋势。从园林中雨水利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园林中雨水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并以浙江乔司植物园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其他园林景观中的雨水利用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校园建设存在因雨水径流总量变化而引发的内涝问题,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海绵校园"的构想,阐述了海绵校园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统计分析各区内的代表高校,论述建设海绵校园的必要性。以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为例,在校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降低径流污染,并结合绿色评价量化标准进行海绵校园改造设计,有效解决了校园内雨水资源利用、排水防涝、景观绿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相关高校"海绵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进行校园雨水花园景观改造,通过雨水花园景观中运用的设计手段和技术设施,将雨水管控设施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解决对校园雨水的内涝困扰,改善校园的水生态和水环境,促进生态校园的建设。同时为我国其他校园雨水花园景观改造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探索城市绿地和城市绿地系统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打破了行业和学科的限制,从系统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城市绿地应包括城区和郊区的所有绿地。同时分析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特性,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发展有待研究的问题,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高欢 《农技服务》2014,(5):195-195,197
本文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阐述并分析了从游憩功能的新视角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模式,塑造鲜明的绿地系统特色,旨在"以人为本"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体现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三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指导"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从城市水文循环问题的起因和雨洪管理技术的需要出发并综述相关文献,提出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植物、土壤和透水铺装"三要素。同时从构建体系的微观方面综述了植物降雨截留的生态作用及影响因素、土壤入渗能力及影响因素和透水铺装结构、透水能力等,进而表明这三要素在城市雨水调蓄、滞渗效应中的潜力和作用。最后从提升雨水调蓄能力角度,分别针对三要素提出今后应用和基础研究应注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首钢西十项目以消纳北京市3年一遇24 h降雨量(108 mm)为目标进行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从雨水渗透滞留与储存利用两个角度考虑,以西十地块的现状特征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方法针对渗透滞留系统,通过SWMM建立低影响开发模型和传统开发模型,模拟不同重现期(1年一遇、2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24 h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排放过程,对比分析两种开发模式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针对储蓄利用系统,通过SWMM模拟2017年全年降雨过程,以周为单位统计外源雨水调蓄池收集的径流总量,与西十地块植物灌溉需水量相比较,分析雨水调蓄池中收集径流的利用情况。结果(1) 依据场地现状在其内部设计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池、雨水调蓄池6种LID设施,在1年一遇、2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西十地块低影响开发系统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100%、100%、100%、78.79%、50.41%、34.73%;对峰值流量的削减率为100%、100%、100%、70.12%、33.33%、19.44%,1~3年重现期峰值消失,其后峰值出现时间推迟375、310、240 min。(2)2017年,外源雨水地块雨水调蓄池接纳径流总量9 617 m3,径流收集主要集中在第25~35周,单周最大收水总量为2 078 m3,发生在第27周(6月初),第1~20周、43~52周收水量基本为0;2017年第25周、第27周、第29~32周、第34~35周、第41周雨水调蓄池收集径流量在满足本周灌溉需求后仍有余量,冬季雨水调蓄池空置率较大。结论(1) 低影响开发设施对雨洪问题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可以减少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推迟峰现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迟削减能力逐渐减弱。低影响开发系统的雨洪调控能力具有上限。(2)根据北京市2017年全年降雨量日值统计,外源雨水地块雨水调蓄池中径流收集的利用率为43.65%,有30周(210 d)雨水调蓄池空置率为100%,较为浪费。在进行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成本造价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点源污染得到控制后,降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将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以老城区的面源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老城区的面源污染问题,基于海绵城市,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理念,以小区与建筑、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4大区域为载体,以城市绿地与广场为核心,构建城市老城区面源污染控制体系。指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在未来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中,要加强对后期管理与公众参与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城市河流水系是影响和制约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同时,绿地对城市河流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滞涝等作用。文章在研究城市河流与城市绿地布局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与河流水系融合共生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整合与优化的方法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以洛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城市河流水系的导向下,整合和优化城市公园体系,旨在恢复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保护性利用城市河流水系的复合生态功能,充分发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融入洛阳市"家家流水,户户园林"的城市特色历史风貌,构建完整的城市绿地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内涝、水环境恶化是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论的"海绵城市"理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借助LID理论,本文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雨水管理为研究对象,客观分析了校园内涝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校园地势和绿化现状,本着水量化整为零、就地消散的原则设计汇水区域;针对各区域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该研究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实践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对2005年长沙市区城市绿地需水量和输入水量进行了平衡分析,旨在为长沙市城市绿地雨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长沙市区绿地总需水量为4.587×108 m3,降水入渗量为4.486×108 m3,缺水0.101×108 m3。综合上述结果以及长沙市年均降水量等因素,长沙市区绿地缺水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研究集雨型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选择望和公园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城市绿地降雨径流污染特征。【方法】采用"前密后疏"的方式对采样点雨水进行采样,并按照国家水质分析标准对水样进行水质指标测定与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绿地各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最大峰值出现滞后于径流量峰值,而对照点的污染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降雨初期,各项指标监测浓度的峰值出现提前于径流量峰值;城市绿地降雨径流的主要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3-N)和化学需氧量(COD),其场次降雨污染物平均浓度(EMC)平均值分别为4.10、0.33、0.69、28.78mg/L。【结论】通过试验证明,集雨型绿地对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有很好的滞留效果,在三场次降雨中,集雨型绿地对TN、NH_3-N及COD的平均消减率分别为18.88%,63.75%和8.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