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的开发模式给我国城市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低影响开发及相关创新理念和措施,为我国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镇江市金山湖路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采用生物质溜槽即雨水花园的形式,成功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此为解决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雨水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末端”雨水处理措施已经不适用.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一种通过源头分散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雨水管理理念.总结了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措施及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和局限性,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在推广过程中的解决方案,展望了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等,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校园建设存在因雨水径流总量变化而引发的内涝问题,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海绵校园"的构想,阐述了海绵校园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统计分析各区内的代表高校,论述建设海绵校园的必要性。以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为例,在校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降低径流污染,并结合绿色评价量化标准进行海绵校园改造设计,有效解决了校园内雨水资源利用、排水防涝、景观绿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相关高校"海绵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即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是低影响开发,即利用分散的、小型的设施达到控制污水、收集雨水等功能。[1]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2014年12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组织申报试点。经过五年的发展,初期试点城市发挥了海绵城市的部分功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将浅谈海绵城市的功能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在雨水利用方面具有环境、人文、技术等多重优势,将低影响开发引入校园雨水利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将适用于大学校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雨水渗透滞留设施、雨水运输设施、雨水调蓄净化设施,并详细介绍郑州大学新校区各类设施具体布局方式与使用范围,希望能为更多的校园雨水利用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偏少,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年蒸发量大,导致严重的雨洪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山麓迎风区多暴雨的气候特征对平原地区构成了雨洪灾害的威胁,在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作为径流缓冲区,对于缓解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为解决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雨洪管理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城市浅山区的雨洪灾害情况及其特点,首先探讨了在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项目,提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浅山区的海绵绿道设计方法。该海绵绿道的设计策略综合考虑到3个维度:1)华北城市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2)绿道作为雨水径流缓冲带;3)低影响开发措施作为绿道设计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雨水安全与利用两个视角综合考虑设计策略。最后,本文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量化模拟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将海绵绿道与传统绿道的调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海绵绿道在控制径流总量、峰值流量以及推迟峰现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能,能有效解决场地的雨水调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内涝、水环境恶化是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论的"海绵城市"理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借助LID理论,本文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雨水管理为研究对象,客观分析了校园内涝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校园地势和绿化现状,本着水量化整为零、就地消散的原则设计汇水区域;针对各区域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该研究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实践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居住区普遍存在的用水需求量大、雨水资源利用率低、排水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分析了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的管理目标。探讨了居住区4种常见建筑形态和3种典型布局中雨水收集利用景观的类型和空间组织形式。提出了居住区中住宅建筑、场地和道路及传输功能绿地"可食用景观"、"多功能弹性景观"、"可变化景观"的营造方法。对居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文博  张泽中  徐晨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71-16774
针对郑州水资源紧缺、城市雨洪资源化程度低、城市绿化与河流生态治理缺乏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和建筑垃圾负担过重等问题,借鉴自然暗河原理,提出人工暗河新技术,给出人工暗河设计方法,开发出集雨水收集、存蓄、利用和生态排放于一体的人工暗河城市雨洪蓄排系统。该系统具有资源性、节能性、实用特性和生态环保等特性,为解决城市雨洪资源化这个水资源领域重大难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是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雨水系统的新模式,城市绿地作为实施的主要载体,在规划设计上结合低影响开发措施可有效调节雨水径流。本文以广东湛江市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绿地系统存在问题并探索推行低影响开发的可行性,为下一步构建城市排水网络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5,(16):174-175
概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建设理念,分析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原则与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与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显著的地形与气候特征为重庆城区的雨水径流控制带来严峻挑战,在建设重庆山地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山地公园极具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体系的潜力与价值.选取重庆主城区12例典型山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汇流基本单元——子汇水区进行径流特征分析,并结合不同子汇水区类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山地公园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策略,从山地海绵体的绿色开放空间优化层面实现城市小流域的雨洪管理.  相似文献   

14.
运用屋顶绿化构建雨水回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胜  张帆  仇银豪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17-1818,1842
从屋顶绿化的去除污染能力、削减屋面雨水径流量、储存雨水3方面分析了屋顶绿化在城市雨水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方面的作用,同时,为达到城市雨水回用与补充地下水的目的,进行了屋顶绿化雨水回用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在海绵城市推进建设的试点时期,济南英雄山山体公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城中山特点,成为亟需建设的片区之一。本文运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理念,通过对英雄山山体公园海绵城市建设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针对该类型山体公园进行有效雨水调蓄的设计方法和适合的调蓄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山体径流雨水的目的。设计主要采用的调蓄设施有,山谷拦蓄、渗透塘、渗透沟、下沉式绿地、景观水池、旱溪、截水沟和透水铺装等,通过对这些调蓄设施的优化和改进设计,保证山体公园的自然、生态特性和景观观赏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呼和浩特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校园作为城市中相对独立、特殊的区域,它是局部性的汇水单元,内蒙古农业大学东校区没有进行科学的雨洪规划,一些地段在雨天极易积水,影响师生出行。因此,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东校区为研究基地,采用由美国EPA资助下研发的城市暴雨管理SWMM模型作为载体,增强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布置,其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 45%;有效降低径流峰值并对低影响开发(LID)场地径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估;将农大东校改造成为一块真正的"海绵体"。  相似文献   

17.
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进而获得兼具美学、社会服务、生态功能的风景园林,就要控制园林建设对环境的干扰。降低设计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维持原有地形、保留原生植被和大树、减量、循环、再生(3R)原则从源头控制环境影响;通过低影响开发中植被浅沟、生物滞留池与雨水花园模拟场地开发前的水文过程,从过程减小人为开发对于场地的影响;通过绿色屋顶在有限土地上增加城市绿量,将已经造成的影响消弱到最小状态。以低影响为导向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有利于达到景观的功能、美观与生态效益并存,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三亚市白鹭公园为传统公园代表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三亚市传统理念下建成的城市公园在雨水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三亚"海绵城市"理念下建成的城市公园,提出加强场地渗透率、导向性传输雨水、过滤净化雨水径流、雨水收集储存再利用及雨水利用设计可视化等雨水利用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对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攻关桥南侧荒废地块进行基于LID理念的雨水花园改造设计,为构建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集雨水利用、水质净化、休闲游憩于一体的雨水花园景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在充分分析研究地块现状和水文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植物配置、LID基础工程建设等措施,利用植物的阻滞、吸收、过滤作用;土壤的吸收、渗透、蓄含功能;LID基础工程的截留、收集、分散等效能构建雨水花园。【结果/结论】通过科学运用LID工程技术和景观营造手法,构建生态休闲区、雨水景观池、环形木栈道等基础设施,有效解决了地块水循环能力差、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景观恶化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首钢西十项目以消纳北京市3年一遇24 h降雨量(108 mm)为目标进行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从雨水渗透滞留与储存利用两个角度考虑,以西十地块的现状特征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方法针对渗透滞留系统,通过SWMM建立低影响开发模型和传统开发模型,模拟不同重现期(1年一遇、2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24 h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排放过程,对比分析两种开发模式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针对储蓄利用系统,通过SWMM模拟2017年全年降雨过程,以周为单位统计外源雨水调蓄池收集的径流总量,与西十地块植物灌溉需水量相比较,分析雨水调蓄池中收集径流的利用情况。结果(1) 依据场地现状在其内部设计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池、雨水调蓄池6种LID设施,在1年一遇、2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西十地块低影响开发系统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100%、100%、100%、78.79%、50.41%、34.73%;对峰值流量的削减率为100%、100%、100%、70.12%、33.33%、19.44%,1~3年重现期峰值消失,其后峰值出现时间推迟375、310、240 min。(2)2017年,外源雨水地块雨水调蓄池接纳径流总量9 617 m3,径流收集主要集中在第25~35周,单周最大收水总量为2 078 m3,发生在第27周(6月初),第1~20周、43~52周收水量基本为0;2017年第25周、第27周、第29~32周、第34~35周、第41周雨水调蓄池收集径流量在满足本周灌溉需求后仍有余量,冬季雨水调蓄池空置率较大。结论(1) 低影响开发设施对雨洪问题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可以减少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推迟峰现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迟削减能力逐渐减弱。低影响开发系统的雨洪调控能力具有上限。(2)根据北京市2017年全年降雨量日值统计,外源雨水地块雨水调蓄池中径流收集的利用率为43.65%,有30周(210 d)雨水调蓄池空置率为100%,较为浪费。在进行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成本造价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