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基于全国20个煤炭资源型城市2007~2017年面板数据,利用DEAP 2.1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测算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建立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通过静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衰退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高于其他各发展阶段,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值在2017年达到最高值;(2)通过Malmquist指数的动态分析,发现TFP指数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国20个煤炭资源型城市2007~2017年面板数据,利用DEAP 2.1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测算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建立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通过静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衰退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高于其他各发展阶段,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值在2017年达到最高值;(2)通过Malmquist指数的动态分析,发现TFP指数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分区的思想,采用系统聚类方法,以地处浙江省西部山地丘陵地区的丽水市为研究靶区,选择土地利用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的相关指标,对丽水市进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结果表明,丽水市划分为东部河谷盆地与低山土地利用区、中部河谷盆地与中山土地利用区、西部水系源头和中山土地利用区三大土地利用区;主体功能分区与功域分区相衔接。  相似文献   

4.
吴郭泉  刘加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97-7899,7995
通过对广西桂林市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针对桂林是旅游城市的特殊性,提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并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地区作为黑龙江省的核心区域,模拟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可以在宏观尺度上把握各种土地类型的变化过程,有利于把握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可以对农业发展、城市扩张等进行合理规划,对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数理统计技术和GIS技术支持下,以Landsat TM5数据为数据源,利用CLUE-S模型以2005年哈尔滨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年,模拟了2010年哈尔滨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与2010年哈尔滨地区实际土地利用数据相对比,模拟准确率为82.13%, Kappa系数为76.17%,说明此模型对哈尔滨地区2010年土地利用的模拟比较成功。在此基础上,利用CLUE-S模型对哈尔滨地区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模拟。与最初基年数据相比,面积减少最多的地类为耕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最多的地类为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地区为林地边缘和建设用地周围;山区河谷地带草地减少较多,多退为林地或被耕地侵占;水域面积减少多为被耕地侵占,主要表现为坝外地种植农作物。湿地减少多为被耕地侵占;林地增加多为退耕还林较多;建设用地增加多为侵占耕地。最后,基于模拟结果,对哈尔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土地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方面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和土地合理利用程度等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做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方面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和土地合理利用程度等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做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测算其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对城市圈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脱钩模型对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2-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提高的,2010年为0.8051,年均增长2.06%,但其内部城市单元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2002-2010年城市圈土地利用平均碳排放强度逐年增加,2010年为0.1008万t/km2,年均增长10.42%,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总体上处于未脱钩状态,但已有明显脱钩趋势,说明城市圈土地利用正朝着高水平、低排放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典型森工资源型城市伊春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1~2010年伊春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伊春市土地利用评价值和生态环境评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评价值由0.1303提高至0.7147,生态环境评价值由0.2201提高至0.6657;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上逐年增加,由0.3912增加到0.8296,从濒临失调类土地利用滞后型模式演进为中级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型模式,表明伊春市土地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结合铜仁地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和土地利用中耕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规模,提出了以"粮-经-牧-鱼的高效生态农业"、"立体型土地利用"、"城市立体绿化型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的多种经营"4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地处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的宁夏固原市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发展历程中3个典型时期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信息源,借助GIS和RS技术获取其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度、变化度、转移度和合理度4个方面展开研究,对2003—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4年固原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稳定性不断降低,农林与城市建设用地的优势主导地位发生易变;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道路和交通设施用地是城市主要的用地类型,也是农林用地流转的主要方向;建设用地扩展速度过快导致扩展弹性严重失调,应该引起地方政府警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喀斯特典型县域——都安瑶族自治县1977年航片故据,1988、1999和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空间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都安县28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疏林地、有林地、草地和沟谷耕地在各乡镇分布不均衡,灌丛地、建设用地、裸岩地和坡耕地在各乡镇分布的面积比例大致相等;在时间演变上,坡耕地、裸岩地、建设用地和有林地朝着均匀的方向分布;灌丛地、草地和沟谷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朝着相对集中的方向分布。该结论可为喀斯特县域合理利用土地、石漠化综合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依据干热河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结合生态农业在金沙江典型区域元谋干热河谷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分析、探讨了在干热河谷发展旱坡地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必要性,并提出在该区域发展旱坡地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旨在为干热河谷区域的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干热河谷旱坡地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目标寻求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典型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态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和庆阳市的调查,分析了甘肃省典型地区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态势,以探索有益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甘肃省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流转规模大,涉农企业参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步伐加快,流转土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甘肃省典型地区土地流转表现为一般农户向规模化主体转变;流转方式从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为干热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生态恢复、物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省元谋县的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例,采用TRIME-PICO-IPHTDR每月定期测定土壤水分,每个样地设3个重复,定期分别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cm处的土壤含水量。[结果]罗望子纯林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且含水量较高;银合欢间伐林土壤含水量高于银合欢与其他物种组合的人工林;在草本植物较多的人工林内,土壤含水量均较低。土壤0~20cm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40~60和60~80cm处变异系数旱季比雨季略大。不同林分组合对土壤水分影响明显,Ⅱ和Ⅵ为代表的用地类型土壤含水量较高,Ⅳ和Ⅴ中的20~60cm土壤含水量均下降,Ⅰ和Ⅲ中的80~10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均有小幅下降。[结论]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雨季含水量明显高于旱季,雨季土壤含水量变化速率高于旱季,植被郁闭度、草本层盖度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旭升  孙小凤  韩燕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06-107,110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有着十分重要的土地资源。通过分析黄河谷地土地资源现状,达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通过调查,选取简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土地利用方法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元谋干热河谷对桉树林、银合欢林、灌丛、草地和裸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0~100 cm土壤剖面的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桉树林、银合欢林、灌丛、草地和裸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在0~100 cm土壤剖面变化规律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毛管孔隙度较高,主要由土壤质地决定。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造成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图像分类、叠加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伊犁河谷2000-2010年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10年间,伊犁河谷耕地面积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不断减少,各类用地变化区域主要沿伊犁河谷分布;②2000-2005年5年间伊犁河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较大,变化区域占土地总面积的1.36%,其中变化最大的为耕地,其次是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变化区域位于伊犁河与特克斯河交汇的新源县卡拉布拉乡;③2005-2010年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较2000-2005年5年小,变化区域占总面积的0.41%,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其次为草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变化区域位于特克斯河沿岸及伊犁河上游.2000-2010年10年土地利用由0.2436%下降到0.0374%,变化趋势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9.
信息熵在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熵反映土地利用的均衡程度。熵值越大,土地系统越无序。利用1996~2010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前的土地利用结构计算信息熵,通过信息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指导未来城市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偏低,其值在1.29~1.44间波动,土地系统有序度较高;(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由1.29增大到1.38,土地系统无序、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与合肥市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发展有关;(3)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降低建设用地比重、增加人工湿地,是实现信息熵降低的手段。今后,合肥市要建立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走内涵挖潜之路打造现代化的田园大城市。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对充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全面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具重要意义。根据扶余市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变化模型,对扶余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定量计算扶余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扶余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增加,其余用地类型面积逐年减少,扶余市生态服务价值也表现为逐年减少的态势,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为扶余市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安排以及自然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