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余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356-10357
规模化种植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的。该研究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切入点,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当前规模化种植中的不足之处,并综合大量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的研究,对欠发达地区规模化种植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巴彦淖市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的基本现状、主要流转形式及特点,指出制约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觉性;依法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保护流转土地农户的合法权益: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能力,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抓好示范区建设,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虽有较大的发展,但规模化流转仍然较少。本文重点从农民对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意愿、农地经营权的流转机制、追求短期收益的随意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经济发展水平、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六个方面探析了制约农地规模化流转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促进和保障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瑛 《甘肃农业》2016,(9):24-25
山丹县是甘肃省土地流转大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介绍了山丹县在推进土地流转典型培育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并提出了提升土地流转工作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甘肃省河西地区9个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进行调研,试图发现河西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府部门要制定一套确保农民生存生活的制度;建立专门的有偿帮扶组织;完善现有的农村养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机制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河西地区的土地流转,最大效率地实现土地流转的惠农目标,推进河西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后的“三农”问题探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甘肃省河西地区9个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进行调研,试图发现河西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府部门要制定一套确保农民生存生活的制度;建立专门的有偿帮扶组织;完善现有的农村养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机制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河西地区的土地流转,最大效率地实现土地流转的惠农目标,推进河西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完善中介服务组织,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地农村都在进行土地流转模式的探索,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户自发流转普遍规模比较小,难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借鉴世界典型国家土地流转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急需完善中介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农业保护政策;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切实加强科技兴农;完善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农待遇,增强粮农荣誉感;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宁波市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强劲动力。宁波市对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农户采取多种方式将自家多余田地流转给旅游开发公司,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为宁波市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象山县Y村是宁波市土地流转的典型代表。其"以农业带动生产、以农家风情拉动旅游"的模式诠释了成功的土地流转可以让农民不出村门半步,也可腰缠万贯。本次调研以Y村的土地流转为主要对象,其原因在于:其一,宁波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其二,宁波市土地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思想意识、家庭联产承包模式、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机构等原因,临夏县的土地流转步伐仍较缓慢,对农民增收有影响,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多元化高效经营,降低生产成本、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1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现状。1.1基本情况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县境东西宽53.1公  相似文献   

11.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新路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淙  秦来寿 《农业展望》2014,(2):35-39,45
土地流转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在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土地流转面临着特殊的境遇和矛盾,需要深入研究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瓶颈的深刻原因,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科学模式,从而有效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现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模式比较及效应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农地使用权模式主要分为分散式流转和集中流转,不同流转模式有其优缺点和适宜区域。研究发现分散流转自由灵活,在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的地区占据"主要角色",而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拉动较大的区域适宜集中流转。文章选择了典型地区评价不同农地流转模式的效应,研究发现,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采用集中流转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流转率也比较高;而河北等粮食主产区域流转率不高,效益也不明显,提出了农地流转模式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中各类型土地的碳排放量及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甘肃省为例,在分析1995—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并运用LMDI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交通用地变化幅度显著;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1 882.07×104t增加到2012年的7 503.23×104t,年均增加341.48×104t;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到2012年有所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规模增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抑制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结论]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影响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是今后甘肃省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甘肃省1997~2004年的土地详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化贡献率、年均变化强度指数、变化速度以及洛伦茨曲线对甘肃省1997~2004年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林地变化最大.就各市(州)而言,耕地和牧草地除了金昌市略有增加外,其余市(州)都呈递减趋势,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都有所增加.2)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异不明显,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水域、牧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甘肃省分布较为分散,耕地、园地和林地的分布不均衡.3)综合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素有3个:社会经济、农业发展和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甘肃河西走廊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以甘肃河西走廊经济最发达的张掖市为背景,对该市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流转意向与人均收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年龄、教育年限、人均土地关系不大。农户不愿放弃土地的原因有三方面:历史原因、政策因素和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东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茗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633-2635
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使农民有了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广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阶段和特点入手,分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配套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引导集中成片流转承包土地和因地制宜适度流转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分析研究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并对影响信息熵值大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7~2004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较全国水平低,熵值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说明该区土地利用系统朝相对无序状态演变.在8个土地利用一级类型中,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正相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有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负相关.其中,林地和耕地的面积与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化显著相关,是信息熵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依次为园地、交通用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和水域.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甘肃省建设用地开发平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建设用地开发平衡指数评价体系,采用离散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等评价甘肃省14个市(州)的建设用地开发规模的合理性,对部分市(州)失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除兰州市外,整体低水平无差异,建设用地供给能力全省具有低水平同质性,建设用地开发平衡度河西地区—陇东南地区—中部地区递减;失衡原因为以兰州市为中心向东南与西北方向表现出开发过度—开发严重不足—开发不足的空间格局;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最平衡城市为金昌市、嘉峪关市,严重失衡城市为定西市。提出平衡化建议:对于过度开发城市的土地利用需"控制规模,提升效率",尝试减量化发展;对于开发不足城市,可从规模和效率两方面保障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媛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74-177
分析了江苏省南京市和苏州市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和问题,探述了两市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交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南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利用统计资料对湖南醴陵市近55年来的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南丘陵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系统压力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根据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