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MS水稻不同器官的膜脂过氧化水平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明永  梁承邺 《作物学报》1997,23(5):603-606
比较了CMS水稻不育系珍汕97A及其同核异质保持系珍汕97B的叶片、幼穗和花药中的膜脂过氧化、活性氧水平及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可育花药相比,不育花药中H2O2和O2^-水平较高,丙二醛(MDA)含量也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则较低;幼穗中,不育系的H2O2和MDA含量高于保持系,其它指标基本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几个短季棉品种叶片衰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本文研究了大田栽培条件下几个短季棉品种第十叶片附体状态和离体状态下衰老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附体状态下叶绿素和蛋白质、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与离体状态下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中棉所10号衰老最为迅速,中棉所16等则较迟缓些。SOD、POD在叶片衰老后期活性并不下降,CAT则在低水平上摆动。而MDA在叶片离体状态下含量上升,其中中棉所10号上升最为明显,中268则维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4PU-30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效果与作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汤日圣  刘晓忠 《作物学报》1998,24(2):231-236
用4PU-30喷施抽穗后10天的杂交水稻植株,可显著延缓叶片衰老,表现为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的降解明显减缓,同时,明显抑制衰老期间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DA)增加,表明4PU-30延缓叶片衰老与调节活性氧代谢有关,4PU-30还能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果糖1,6-二磷酸酯酶(FBPase)活性,促进籽粒灌浆和干物质积累,增加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热锻炼对小麦叶片细胞膜及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周人纲  樊志和 《作物学报》1995,21(5):568-572
34℃1-5天的热锻炼提高了小麦叶片的膜稳定性、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耐热品种提高程度大大高于热敏感品种。同时热锻炼降低了小麦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但提高了蛋白质的稳定性。34℃热锻炼后小麦叶片在50℃高温伤害处理过程中,耐热品种比热敏感品种保持有较高的SOD酶活性和较低的膜伤害(即高的膜稳定性)。可以认为,高温引起膜伤害是一个自由基伤害的过程,而SOD酶、CAT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清除活性氧酶类对棉花早熟不早衰特性的遗传影响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本研究对父本短季棉早熟早衰类型品种中棉所10号、母本晚熟类型辽棉7号、子代早熟不早衰类型中棉所16进行了清除活性氧毒害的酶类SOD、POD、CAT等进行了分析。母本中棉所10号SOD、POD、CAT活性小,不能及时清除体内活性氧的危害,致使未老先衰,过早丧失光合能力,造成低产;父本辽棉7号的SOD、POD、CAT的活性前期强后期稳而不降,致使晚熟;子代中棉所16结合了两者优点,生长特性早熟不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高产稳产,其生化特点与其特性较一致,SOD、POD、CAT活性强,后期平稳下降,使其早熟不早衰。说明清除自由基酶类在早熟不早衰特性育种中有良好的遗传影响和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浸种棉苗SOD(超氧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MDA(丙二醛)含量及电导率降低;Pro、可溶性总糖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和叶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还原率同步增大,电导率同步降低。田间试验结果在明,座桃率提高,霜前花增多,稳产高产优质。棉苗喷药可抵抗-2℃(5h)~-3℃(3h)~-4℃(3h)~-5℃(1h)长达12小时不受冻害,这种抗寒力可保持1个月。  相似文献   

7.
生理生化测定表明:浸种棉苗和棉苗喷药的SOD(超氧物岐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MDA(丙二醛)含量及电导率降低;Pro(脯胺酸)、可溶性总糖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和叶的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还原率同步增大,电导率同步降低。棉苗喷药后可抵抗-2℃(5h)~-3℃(3h)~-4℃(3h)~-5℃(1h)长达12h的低温不受冻害,这种抗寒办可保持一个月。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夏玉米单交种苏玉1号及其亲本自交系叶片内活性氧酶性清除系统中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玉米抗涝性的关系。淹水过程中,耐涝的母本苏80-1叶片中两种酶活性均比不耐涝的父本黄早四较少地受抑制,丙二醛(MDA)的积累量也较少。表明两亲本自交系间耐涝性的差异与其抵御活性氧毒害能力的强弱有关。杂交种(F1)则显示体内清除系统对涝渍的耐受性与其母本相仿,由于兼具生长的优势,因而  相似文献   

9.
以麦套春棉为材料,研究了缩节安(DPC)和KH2PO4 单独和混合浸种对棉苗叶片持水力及茎叶输导组织的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PC, KH2PO4 和DPC+ KH2PO4 处理对棉苗叶片持水力及茎叶输导组织的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DPC+ KH2PO4 处理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该处理能提高叶片的持水力,改善输导组织的结构,表现为维管束数目多,木质部、韧皮部面积大且发育好,木质部导管数目多。因而叶的输导功能得以加强,这对于提高棉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性以及培育壮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木清  陈如凯 《作物学报》1995,21(3):294-299
通过典范相关和主因子分析对甘蔗叶片衰老与内源多胺和抗氧化代谢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在甘蔗叶片衰老过程中,游离多胺含量急剧下降,其速降期早于蛋白质的降解期,且与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有密切关系。供试甘蔗品种+4叶SOD、CAT活性、GSH含量下降,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O2^-产生增加,导致MDA含量急剧上升,其中G、T、11变化更大,更易早衰,可见内源多胺和抗氧化代谢变化是引起甘蔗叶片衰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室内盆栽欣抗4,在棉花幼苗第3片真叶完全展平时(第4叶未展开)叶面喷施甲哌鎓(DPC),研究DPC对棉花幼苗叶片生长的控制与赤霉素(GA)合成早期关键酶柯巴基焦磷酸合酶(CPS)和内根-贝壳杉烯合酶(KS)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DPC处理显著减小棉花幼苗第3和第4叶的叶面积,第4叶叶面积受控制程度较第3叶大;80 mg L–1DPC处理的棉花幼苗第3和4叶中GA4含量分别于处理后4 d和4~6 d显著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80 mg L–1 DPC处理的棉花幼苗第3叶中GhCPS和GhKS表达在处理后1~4 d显著降低,而第4叶中GhCPS和GhKS的表达在处理后1~6 d显著降低。由此可见,DPC通过影响GhCPS和GhKS的表达,降低内源活性GA4的含量,控制棉花幼苗叶片生长,且较幼嫩叶片对DPC较敏感。  相似文献   

12.
氮肥和DPC用量对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和缩节胺(DPC)用量对中早熟棉花品种豫杂35和早熟品种银山1号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或DPC用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均呈增加趋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呈正相关关系,但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明显快于SPAD值,表现为吐絮期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盛铃期,而吐絮期的SPAD值与盛铃期差异不显著。因此,在DPC化控条件下,仍可使用SPAD值进行棉花叶色诊断,但应注意生育后期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不同趋势。  相似文献   

13.
棉花茎枝叶形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5-2006年盆栽试验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生态因子对棉花主茎叶、果枝叶和主茎节间、果节形态发生的影响,量化了温度、氮素、水分、化控(DPC)等与棉花各器官形态建成的关系,构建了基于有效积温(GDD)、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的棉花主茎和果枝的叶片长度、宽度、叶柄长度及主茎节间、果节长度和粗度形态发生的动态模型。利用不同氮素水平、不同品种、水分、化控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棉花主茎和果枝的叶片长度和宽度、叶柄长度及主茎节间、果节长度和粗度的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均方差根(RMSE)分别为0.66 cm、0.87 cm、0.77 cm、0.57 cm、0.77 mm、0.43 cm、0.55 cm、0.43 cm、0.73 cm、0.56 mm,棉花器官形态发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肥控结合对高产棉叶内源激素的影响及其棉株的生理生化代谢研究表明: 肥料和 缩节安(DPC)化控配合能促进结铃期棉叶中IAA、 GA3和ZR含量的提高, 降低ABA的含量, 从而诱导根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棉叶RuBPase和蔗糖转化酶活性提高, 有利于 光合增强和光合产物输出, 促进棉株各器官对氮、 磷、 钾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新型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索棉花规模化种植过程中抑制赘芽滋生、简化整枝管理的新技术。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多铃专家、艾氟迪与生长调节剂缩节胺(DPC)的对比试验,对棉花植株形态、赘芽生长、成铃空间分布以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多铃专家、艾氟迪后,对棉株上部主茎节间平均长度和中上部果枝平均长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弱于缩节胺;单株赘芽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小于缩节胺处理,单株赘芽鲜重为对照的54.8%和49.4%,单株赘芽干重为对照的53.2%和54.8%,单株赘芽总长度为对照的69.0%和58.1%;单株成铃数比对照高7.0%和12.3%,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2.6%和10.2%,多铃专家处理提高了棉株内围铃数,艾氟迪处理则主要增加了棉株外围铃数,两者还有增加主茎叶腋处桠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13―2014年以早熟棉(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江苏省南京市研究了种植密度(7.50万、9.75万和12.00万株·hm~(-2))和缩节胺(DPC)调控(0,52.5和105.0 g·hm~(-2))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和冠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以12.00万株·hm~(-2)处理最低,在不同DPC用量水平下以0 g·hm~(-2)处理最低;种植密度与DPC调控存在互作效应,以种植密度9.75万株·hm~(-2)、DPC用量52.5~105 g·hm~(-2)处理产量较高,且产量构成中以铃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对冠层特征影响表明,下部果枝夹角和长度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而中、上部果枝的夹角和长度、叶面积指数均以种植密度9.75万株·hm~(-2)处理较高;不同部位果枝夹角和长度、叶面积指数均随DPC用量增加而降低,而透光率则相反。相关分析表明,下部果枝夹角大、中部果枝较长及上部果枝夹角小且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较高,有利于提高产量和霜前花率。综上,该棉区麦后直播棉种植密度9.75万株·hm~(-2)、DPC用量52.5~105 g·hm~(-2)(蕾期、开花期和打顶后用量比例为1∶2∶4),有利于改善棉花冠层特征,实现早熟高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并且应用目前的棉花叶片突变体种质资源,本研究综述了6种类型的突变体的起源、遗传研究、基因定位、对农艺与经济性状的影响,以及突变性状可能带来的抗虫性。这6种叶片突变体包括:(1)叶形突变体:鸡脚叶、杯状叶、皱缩叶、波状叶与圆叶;(2)叶色突变体:花叶、红叶、亚红叶与芽黄; (3)自然落叶突变体;(4)叶片蜜腺突变体:无蜜腺;(5)叶片腺体突变体:无腺体;(6)叶片茸毛突变体:毛叶与光叶。得出这些叶片突变性状都是由质量性状控制的,对开展基因组研究是很好的材料,同时可以用作指示性状,另外鸡脚叶、叶片无蜜腺、毛叶和光叶都有形态抗虫性。由于突变性状具有两面性,因此建议育种中如果利用这些性状,要平衡好突变性状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施肥和化控对高产棉田叶源活性和棉铃发育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高产条件下棉株各部位棉铃对位叶生理活性的研究表明 ,氮钾肥和 DPC化控的协调运用有效地增加了棉铃对位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缩小了中上部、内外围棉铃对位叶 1 ,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 Ru BPase)的含量间的差距 ,促进了棉铃对位叶光合速率的提高 ,增强了棉株叶源特别是“弱势部位”(棉株外围和上部 )叶源的生理活性 ,达到了促进棉株弱势部位铃重提高的目的 ,从而提高了整株铃重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xth leaf area and total leaf area of sorghum ( Sorghum bicolor Moench) to obtain the total leaf area estimate without having to make the time consuming area measurement directly. Ten sorghum varieties were raised at Tamil Nad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ampus Coimbatore from which the leaf samples were taken. Th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 derived by logarithmic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otal leaf area (TLA) and sixth leaf area measured by leaf area meter (SLALW) and TLA and sixth leaf area measured by maximum length and width (SLALW) were not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Th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 for all the ten varieties of pooled data were
TLA = 27.416 (SLAM)0.794
and TLA = 14.355 (SLALW)0.857)
Where TLA, SLAM and SLALW are measured in cm2. The standard error of estimate equalled to 0.00299 and 0.0035 for the regression of TLA-SLAM and TLA-SLALW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TLA-SLAM and TLA-SLALW were 0.94 and 0.93 respectively. Among the relationships tried for third, fourth, fifth, sixth and seventh leaf area by meter and length X width verses total leaf area, the SLA verses TLA found to be more suitable.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着生“凸耳”与未着生“凸耳”的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遗传试验,对其F1、F2、BC1及BC2进行性状观察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对非“凸耳”性状为显性,受两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