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湫水河流域五年重点治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湫水河流域为黄河一级支流,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1998年,国家将湫水河流域列入了八片重点治理区。经过五年的重点治理,共完成初步治理面积777.7km^2,占规划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51.9%,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概述了重点治理成效、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岷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5年、2000年遥感土壤侵蚀调查(RS)资料为基础,结合2005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岷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应用马尔柯夫模型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探讨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分区与对策。结果表明:(1)岷江流域土壤侵蚀现状表现为:侵蚀总面积19 907.7 km2,占幅员面积的43.77%;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占侵蚀面积的88.24%;侵蚀等级以中度侵蚀为主,占侵蚀面积的44.07%。与1995年相比,土壤侵蚀面积减少369.6 km2,减少比例为0.81%。计算表明岷江流域2000年土壤侵蚀量为8.94×107t,平均侵蚀模数1 966 t/(km2.a)。(2)应用Markov模型对2005-2025年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的预测结果显示: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将呈逐年减少趋势。到2025年,土壤侵蚀面积将比2000年减少1 452.87 km2;未来20年内土壤侵蚀量每5 a以3.17×107t的速度减少。(3)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应在以全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在科学规划基础上,选择优先治理区和重点治理区,以不同类型的治理工程为主要途径,推动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3.
辽宁的柳河流域是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治理前该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农业经济落后。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治理,流域的蓄水率达到61.7%,保土率为70.17%,直接经济效益5593.86万元,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后劲,基本上达到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1993年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的辽宁朝阳县大凌河流域,经过1993~2002年的连续治理,项目区小流域平均治理程度达85%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550元提高到1550元。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柳河流域库伦旗等五片6旗县从1993年起被列为国家第二期一阶段重点治理区,经过5年综合治理,治理区的自然面貌和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水土保持的治理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蓄水保土率达78.9%,林草覆盖度提高了51.8%,人均收入提高了1054元。重点治理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三川河流域自1983年列入全国八大重点治理区后,至1992年底止,10年新增治理面积1129km~2,流域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7.6%。采用水文法与水保法分析该流域重点治理以来的减沙效益,前者的分析结果是,重点治理期间的年均输沙量较重点治理前减少59.03%,每毫米汛期降雨所产生的输沙量分别比1957~1972年、1957~1982年减少61.30%和52.23%;后者的分析结果是年均输沙量分别比1957~1972年、1957~1982年减少44.26%和55.18%。考虑到降雨变化对水文法分析产沙的影响,故10年重点治理期间较重点治理前多年平均输沙量年均减少约为50.0%。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大凌河流域为国家重点水土保持治理区。通过对大凌河流域老虎山河德立吉水文站以上泥沙衰减分析,建立了德立吉站输沙量逐年累计曲线。从累计曲线斜率的改变,反映出流域综合治理对输沙量衰减的影响。累计曲线明显反映出4个变化带:1958~1968年斜率较大,将其定义为未治理期;1969~1979年,斜率变缓,将其定义为小规模治理期;1980~1993年,斜率再度变缓,将其定义为加强治理期;1994~2004年斜率更加平缓,将其定义为重点治理期。采用降水~径流~输沙相关均值法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流域治理后与未治理时期比较,20世纪70~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头几年治理效益分别为41.0%、63.9%、68.0%,治理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该以黄河流域四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一期工程10年验收资料为基础,进行了典型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区,各种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及保存率与保存年限、治理进度,治理造价的关系,并对提高治理措施保存率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为重点治理区二期工程及面上治理提供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至 2 0 0 0年底止 ,山西省湫水河流域和永定河上游国家重点治理区 ,二期工程第二阶段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 989km2 ,占规划治理任务的 75 %。治理中以沙棘、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迈出了扎实的步伐 ;以高标准的精品小流域建设为示范样板 ,辐射和带动全省小流域治理向纵深发展 ;组建专业队 ,实行招标制 ,确保了治理质量和效益。介绍了水保生态建设的特点和创新机制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永定河上游乌盟重点治理区第一、二期工程从1983年开始启动,共完成68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702.33km2。治理区群众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人均产粮由1982年的不足300kg增加到500多kg,纯收入由治理前的一二百元提高到上千元,农业总产值比治理前翻了近两番,使大部分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根据丰富的实测小区资料,在传统的水保坡面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计算的基础上,运用同频率对比求出小区不同水保坡面措施的减洪量,并将其推算到大流域,算出流域不同水保坡面措施减洪量,然后利用流域水沙关系“以洪算沙”,算出措施减沙量。由此得出一套较为切实可行的水保坡面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并在国家“八五”黄河水沙变化研究中得到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2.
50年来,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中,植物措施平均以每年20万hm2的速度发展,到1995年达到约1000万hm2的保存面积,占总治理面积的60%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10年以苹果、杏、花椒等为代表的经济果木和沙棘得到重视,使植物措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今后应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植物措施的布设、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积极开发利用植物资源,为黄河中游的环境治理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湘江流域人类活动对湘江水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利用M-K次序法、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湘江干支流1953-2014年的年径流量、汛期径流量和非汛期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关系,并分析水土保持和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与水沙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1)湘江干支流水文站的年径流量、汛期径流量与输沙量的相关性强,且1990年后湘潭站径流量-输沙量的相关系数为0.83,而非汛期相关性较弱。1990年前,干流站点径流量和输沙量处于波动状态,1990年后干流站点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输沙量呈减小趋势,且老埠头站的输沙量发生微幅突变。除个别站点之外,支流站点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突变的年份与变化规律均一致。2)水土保持以及水库建设对湘江流域的拦沙作用是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相比支流,水土保持对湘江干流流域的输沙量减少影响更显著,水库建设与湘江干支流输沙量减少均密切相关。3)根据湘江流域输沙量突变点可划分A(1960-1987年)、B(1988-1996年)、C(1997-2013年)3个时期,在不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下,以A时期1960-1987年为基准期,利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可知,相比基准期A时期,B、C时期水土保持和水库拦沙等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减少的贡献率为88.58%和94.01%,人类活动为输沙量减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近50 a来的水文、经济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自然驱动因子和人文驱动因子对塔里木河流域水域环境影响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塔里木河四源流在过去50 a出山口径流量没有减少,但汇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50.27亿m3减少到2000年以后的46.05亿m3,并且出现干流断流长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水质矿化度升高等一系列问题。而导致这种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如: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灌溉、垦殖、放牧等。因此,今后塔里木河流域在水资源利用和综合治理中,应特别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占密云水库以上集水流域面积31%的潮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在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阐述了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晋西三川河流域,自1983年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以来,坚持改 革,加强领导。创立和不断完善户包治理、专业队、劳动积累工等互为补充的组织 治理形式,改革投资办法,实行分类指导,以建设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林为突破口, 提高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年平均治理速度达到4.2%,累计治理面积 占到水土流失面积的42.2%,粮食总产提高54.6%,农民收入增长了3倍,近十年入黄 泥沙较前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社会经济、水资源量、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4个方面选取18项指标,建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2004—2013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水资源赋存条件、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水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水资源承载力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东部和中部地区总体较好,西部地区除四川省外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差。[结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所在地区的水资源赋存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该文运用CLUE-S模型模拟研究了贵州中部猫跳河流域在不同情景模式下未来十年内土地覆被的空间变化情况。根据研究区土地覆被结构的现状以及影响土地覆被变化的宏观因素,作者设计了生态安全目标、粮食安全目标、经济发展目标以及综合发展目标等4种可能出现的情景。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猫跳河流域未来十年的土地覆被格局及其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别。生态安全目标情景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但会对流域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粮食安全目标情景能够保障流域的粮食安全,但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经济发展目标模式可充分保障经济建设用地的需求,但会威胁到流域的粮食安全。综合发展目标情景比较全面地考虑到了流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以及粮食安全等需要,是研究区未来较为可取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依据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六五”、“七五”期间)的研究积累,从黄河中游水系整治的完整性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完整性出发,系统论述了本地区发展旱农的地理景观与人文历史经济背景;提出了农业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及不同类型分片的土地类型构成数据;提出了若干土地合理利用的共性原则: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综合配置上的镶嵌性原则;增强第一性生产者原则;土地利用优化设计上的总体大于部分之和原则以及旱农用地的保护与培肥原则。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1974-1995年间景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andscape changes were traced over the 20 year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st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local decision-making as well as sustainable landscape use and management. Results revealed that landscape from 1974 to 1995 changed at the regional scale as the area of forestland decreased, while cropland, shrubland, economic forest, grassland, and built-up land increased. Landscape changes mainly occurred in forestland, shrubland, grassland, economic forest, and built-up land. Moreover, the changes among forestland, shrubland, and grassland were the largest, influencing the who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in the basi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between 1974 and 1995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d that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fragmentation increased, whereas landscape connectivity decreased. There were multiple reasons for landscape changes.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The PCA results showed that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factors were the principal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and that PCA was a suitable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