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危害奶牛生产,影响奶牛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肢蹄病引起的经济损失仅次于乳房炎和不孕症,而高于代谢病。1奶牛蹄病引起经济损失欧洲奶牛肢蹄病发病率为5.5%,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黑龙江垦区奶牛肢蹄病的发病情况,对黑龙江省农垦区某牛场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肢蹄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泌乳量在8 000 kg以上奶牛蹄病发生率较高;1~4胎、2~5岁奶牛肢蹄病发生率较高;5~9月份是奶牛肢蹄病的高发期。表明奶牛肢蹄病的发生与胎次、年龄、泌乳量和发病季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肢蹄病是奶牛一种常见疾病。肢蹄病在各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病、病程发展慢、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经常被大家所忽略。肢蹄病会导致奶牛体况日渐消瘦、采食量下降、产奶量大幅度减少、出现繁殖障碍,最后倒地不起或者因为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肢蹄病是造成奶牛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资料统计,因奶牛患肢蹄病导致的淘汰率占奶牛淘汰更新的16%~20%,奶牛患肢蹄病造成经济损失主要来自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4.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危害奶牛健康的高发疾病,发病率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健康是奶牛高产、健壮的保证。肢蹄病可导致奶牛日渐消瘦、产奶量大幅下降、出现繁殖障  相似文献   

5.
奶牛一旦患上肢蹄病,轻者影响产奶量、增加药费,重者不能治愈被迫淘汰,即使能治愈,治愈后多数奶牛的产奶量也不能恢复,给奶牛饲养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奶牛的肢蹄病应以预防为主.只有做到预防奶牛肢蹄病的发生,才能使奶牛饲养者因肢蹄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收益才能最大化。预防奶牛的肢蹄病应注意营养、环境及修蹄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奶牛肢蹄病指的是发生在奶牛四肢与蹄部的疾病总称,在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肢蹄病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类型。近年来,随着国内奶牛养殖不断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肢蹄病的发生频率也呈上升趋势,且已经成为危害奶牛生产,致使奶牛淘汰率上升的第二大疾病。无论从动物福利角度上看,还是从养殖效益角度上看,加强对奶牛肢蹄病的预防和治疗都至关重要。以下,作者将从奶牛肢蹄病  相似文献   

7.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目前国内外奶牛肢蹄病发生率均较高,而且因肢蹄病导致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奶牛肢体病因复杂,诱发因素很多。现就奶牛肢蹄病的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综述于后,以供养牛同行参考。1营养因素1.1奶牛食入过多精料,在瘤胃腐败发酵,产酸产毒,使瘤胃  相似文献   

8.
正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常发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奶牛肢蹄病因、种类、症状及其防治措施。随着奶牛舍饲方式的迅速发展及奶牛单产水平的普遍提升,蹄病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奶牛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对奶牛业的危害越来越大,目前肢蹄病已在奶牛生产中成为仅次于乳房炎与繁殖系统疾病导致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疾病。因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奶牛的高产、稳产和利用年限,是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奶牛业以及动物福利的发展,发现肢蹄病已经成为奶牛发病率较高的三大疾病(营养代谢病、乳房炎、肢蹄病)之一,对奶牛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肢蹄的健康关系着奶牛的高产、稳产和利用年限。奶牛肢蹄病发病率的高低跟牧区或牧场的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我们对奶牛肢蹄病的分类、发病原因及管理的  相似文献   

10.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随着奶牛舍饲方式的改变,肢蹄病对奶牛业的危害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牛奶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但频发的各类疾病却成为制约奶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较常发生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可导致产乳量及受胎率明显降低,主要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及临床症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前奶牛疾病防治的日益困难,虽然不乏众多新进展与新成果,而其临床防治却依旧是步履维艰;在用复杂性科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科学“单因素线性分析”的简单化认识观念与方法不能适应临床疾病的复杂多变性特点,而转变科学观念,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其临床疾病复杂多变性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许才是突破其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实现奶牛疾病防治的复杂性科学转变,离不了中兽医药学辨证施治(状态分析与处理)在认识方法上的支撑与帮助;而奶牛疾病防治,有可能成为中西兽医药学结合发展的最重要用武之地之一.  相似文献   

13.
潘磊 《中国乳业》2021,(9):94-96
引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原因诸多,如环境卫生差、饲养营养管理不当以及其他疾病继发等。根据临床症状及时判断并确诊该病对遏制病情加重至关重要。根据发病情况对患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加强综合管理可以有效防治该病。本文就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概述,以加强从业人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养牛业作为农业产业之一,肉、奶等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在养殖过程母牛患上生殖系统疾病,该病可引发发情期紊乱等疾病,如不有效治疗会严重影响母牛正常繁殖,养殖场效益受到影响。母牛生殖系统疾病治疗需根据临床诊断采取合理的方案进行,中草药治疗该病在临床上效果明显,本文通过采用中药对母牛生殖系统疾病进行,并阐述相关的作用机理,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摘要:列举实例,对比说明不同退热药物对奶牛热性病的疗效,阐述了水杨酸钠与乌洛托品合用对奶牛热性病的治疗效果甚佳,并且未发现有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奶牛酮病是奶牛围产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后引起的产奶下降、乳汁质量降低、母畜发情延迟等问题给奶牛养殖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酮病对促进奶业发展和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就奶牛酮病的中西治疗法及预防措施进行了重点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季节与奶牛疾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膛师院附属兽医院(1983-1993)临床病例资料的和安微省部分奶牛场的调查资料,试就季节对奶牛乳房炎,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奶牛流行热,传染性角膜炎。结果炎和奶牛焦虫病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以利减少和预防奶牛疾病。  相似文献   

18.
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奶牛养殖过程中乳腺炎、酮病和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作为一种能量感受器可以反映细胞能量状态。AMPK在葡萄糖、脂质和蛋白质代谢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自噬等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AMPK被认为是多种疾病潜在的干预或治疗靶点,在奶牛代谢性疾病中的研究也较为广泛。综述了AMPK在奶牛乳腺炎、酮病、脂肪肝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这些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研究皖北地区肉牛能繁母牛繁殖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走访,并结合调查问卷,对皖北地区的22个母牛繁育场的3088头母牛的繁殖疾病发病情况及病因进行调查。[结果]结果显示:皖北地区母牛繁殖疾病以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高(5.99 %)、其次是子宫内膜炎(5.44 %)、难产(3.92 %)、流产(2.75 %)、子宫积脓(1.45 %)、阴道脱出(1.33 %)、卵巢囊肿分别(1.39 %)、持久黄体(1.52 %)。[结论]繁育场的饲养管理技术影响母牛繁殖疾病的发病率,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意见,以期为安徽省的能繁母牛的扩拦增量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且危害大,在奶牛养殖中属于常见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入侵奶牛乳腺组织而引发的局部炎症,其不仅会造成奶牛产奶量降低,而且还会影响牛奶的品质。由于治疗过程中的兽药残留和由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治愈率低等问题,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显得极为重要。从病原菌的种类、致病机理以及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介绍了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奶牛乳房炎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