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陇西县气象站1957—2017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近61年来渭河上游陇西段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1年来渭河上游陇西段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270℃/10 a;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最为明显,上升幅度为0.312℃/10 a;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80年代后期开始,气温逐渐回升,在1997年发生了一次明显增暖的突变。近61年来渭河上游陇西段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9.535 mm/10 a;其中夏、秋两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冬两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较小;降水量在近61年来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2.
近50年锡林郭勒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锡林郭勒盟地区12个中心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多项式倾斜率等方法,分析了近50a来本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分析了气温、降水量与干旱、洪涝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来,锡林郭勒盟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45℃/10a。以冬季最低气温升温最显著,平均增温率为0.65℃/10a,大于冬季平均气温增温率(0.53℃/10a)。年平均气温波峰、波谷上升趋势明显,波峰有9a-14a周期,波谷有7a-16a周期。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丰沛,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量明显减少,为各年代最低值。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冬、秋季降水变化不明显。干旱、局地洪涝出现的概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西辽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地区,在当前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流域内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对当地的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等影响巨大。利用1961年—2017年西辽河流域27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BG启发式分割算法、Morlet连续复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周期性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26℃/10 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中东部增温尤为显著;气温突变出现在1988年;气温变化存在5~15 a和15~25 a 2个周期震荡,2个尺度的周期变化表现较为稳定,且具有全域性;流域内年降水量略呈下降趋势,波动较为显著;降水未出现突变;降水存在4~6 a、7~15 a和20~32 a共3个准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4.
利用塔城市1961~2007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47年来温度、降水、日照和风速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变化速率达0.50℃/10a,47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4℃。四季季平均气温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最为明显,线性增长率达0.85℃/10a;秋季次之,线性增温速率为0.58℃/10a;夏季线性增长速率为0.39℃/10a;春季线性增温速率最小为0.34℃/10a,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波动式上升特征,增温率为0.37℃/10a。春、夏、秋、冬的线性增温率分别为0.217、0.266、0.488和0.540℃/10a。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平均最高气温年代际变化比较相似。近47年来,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倾向率3.49 mm/10a,年降水量变化的波动较为明显,春、夏季降水量变化不太明显,秋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最明显,对全年降水量上升趋势贡献最大,其次为春季。近47年来,平均日照时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21.1 h/10a。年平均风速呈较小的减弱趋势,减少速率仅为-0.08 m/s.10a。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锡林郭勒盟所属15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等方法详细分析1961-2010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 a来锡林郭勒盟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温率0.0422℃/a,增温率高于东北三省和全国平均增温率;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年降水变化率为-0.311 mm/a,20世纪90年代降水呈增加趋势;平均相对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典型草原暖干化趋势大于荒漠草原。  相似文献   

6.
以鄱阳湖流域1961—2019年2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结合14个早稻站点、13个晚稻站点和12个油菜站点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近60年鄱阳湖流域主要作物生长季昼夜温度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鄱阳湖流域近60年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20℃/10a,夜间增温0.25℃/10a,白天增温0.17℃/10a;年降水量增加了58.60mm/10a,白天和夜间年降水增量相当.(2)早稻生长季平均温度升高了0.24℃/10a,白天和夜间增温幅度相近.(3)晚稻生长季平均温度升高了0.16℃/10a,夜间增温主要发生在晚稻移栽后.(4)油菜生长季平均温度升高了0.29℃/10a,夜间温度增幅大于白天;50%的站点油菜生长季降水量增加33.42mm/10a.研究结果为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囊谦县1961~2013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囊谦县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3年囊谦县年平均气温、最高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温随时间变化都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分别为0.38℃、0.34℃、0.48℃/10a,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28℃、0.33℃、0.34℃、0.56℃/10a;降水量整体变化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605mm/10a;日照时数整体变化趋势不是很显著,变化速率为2.015h/10a。总体而言,囊谦县温度、降水、日照等有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气温、降水及浅层(0cm、10cm、20cm)地温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浅层地温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倾向率为0.4℃/10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8.0mm/10a。0cm、10cm、20c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趋势大体趋于一致,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43℃/10a 、0.32℃/10a、0.33℃/10a;各浅层地温四季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小,春、夏、秋季增温较显著,但随深度不同增温幅度各有差异;各浅层地温每年3月上旬至8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9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地温月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各浅层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升高1℃, 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98℃、0.74℃、0.75℃;年降水量增加100mm,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89℃、0.67℃、0.77℃,年平均气温对地温的影响较年降水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任朝霞  王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80-21281,21286
[目的]分析1974~2004年延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延河流域7个代表站点1974~2004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法、累积距平和信噪比等方法,对31年来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其变化特征和气候发生突变年。[结果]31年来延河流域气候变化以0.44℃/10a的速率变暖,年平均气温为9.4℃;四季均有增温趋势,其中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增加明显,特别是90年代以后增温幅度变大。降水有减少趋势,其减少速率为26.3 mm/10a;四季中夏季和秋季降水减少明显,特别是90年代减少幅度最大。1996年是该流域气温突变年,1993年是气温转折年;1994年是降水量突变年,1990年是降水量转折年。[结论]该研究为延河流域农业生产、生活及灾害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71~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关联耦合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法、滑动平均和累计距平的气候统计方法,分析其近43年的气候变化及降水与气温变化的耦合特征。结果表明:近43年的年均气温表现出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3℃/10a,上升了2℃,四季温度均呈上升趋势,春季增温最快;年降水量呈现出减少趋势,春季和冬季降水增加,夏季和秋季降水减少。研究区年均气温与年降水量耦合度在0.42~0.99之间,显示出了高耦合度;春季和秋季气温与降水量的耦合度较平稳,夏季和冬季的耦合度波动性较大,但是总体耦合度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加孜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866-8869
根据喀什噶尔河流域2个气象台站的历史气候资料以及P-M公式,计算流域各地逐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近50年各站气候要素、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全流域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空气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受各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近50年喀什噶尔河流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减小趋势,这与全球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马莲河流域干燥度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马莲河流域7个气象站1961—2015年地面观测资料,根据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对近55年来马莲河流域的干燥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5年来马莲河流域内可能蒸散率(PER)以0.01~0.07/10 a的趋势上升,地区差异明显。马莲河流域PER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最大值,比20世纪60年代平均增大了0.36,为干旱最频繁发生时段。马莲河流域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幅为1.3~13.9 mm/10 a,其中上中游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年生物温度升高,增加趋势为0.13~0.29℃/10 a,下游地区年生物温度升高最为明显。[结论]马莲河流域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对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马鸿勇  张峰  张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62-6565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利用1959~2009年黑河流域6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近51年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近51年来,黑河流域湿地气温、降水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近20年来增温、增湿趋势更加显著;气候变化使黑河流域地表向干旱化发展的趋势加快,山区尤为显著;与气候密切相关的湿地生态环境也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响应,具体表现为地下水位上升、湿地面积减少、农业种植结构改变、气象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结论]该研究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81—2010年海口市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法、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海口市近30年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海口市浅层地温年平均呈正趋势变化,趋势率为0.18~0.34℃/10 a,浅层地温增温最大出现在冬季,增温率为0.46~0.62℃/10 a。浅层地温平均值在1998年发生突变,由一个相对偏冷期演变为一个偏暖期,平均值上升0.4~0.6℃,达到α=0.001的显著水平。气温、降水是影响浅层地温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5.
姜敏  高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9):186-188
[目的]探明淮河流域水分盈亏与气候的内在联系。[方法]以蚌埠市为例,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该地区2006—2015年逐日潜在蒸散量,分析潜在蒸散的年均、月均变化特征,以及与风速、降水量、日照时数、气温等气候因子旬平均值的关系。[结果]近10年蚌埠市潜在蒸散发接近多年平均降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3年起伏较大;蒸散量年内分布不均,呈单峰型,夏季多、冬季少,与降雨期基本同步;气温和日照时数对潜在蒸散的影响最大,降雨量对其间接产生影响,而风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可为该地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合理制定用水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玉梅  侯光良  王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03-20204,2021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以减少趋势为主,干燥度以降低趋势为主,由此可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呈现向暖湿方向发展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出现冰川和冻土融化、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日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退化现象。根据气候变化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冰川融水的利用、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开展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实施人工降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1970—2014年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结合Miami模型,通过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2000—2014年粮食安全存在隐患。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与蒸散气候生产潜力年代际变化相近。4种气候生产潜力主周期均为26~31年。W空间分布呈正、负相间。W与气温、降水量和蒸散量呈正相关,气温是主要限制因子。“暖湿型”气候对W有利,生产潜力增加幅度7.41%~14.82%。研究结果对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等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海东部近37年气象要素的分析,明确该区冬季气候冷暖变化特征和趋势,以便应对气候变化,为农牧业生产提供参考.采用青海东部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71-2007年的气温、降水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率配合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分析冬季冷暖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7年来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变化倾向率每10 a为0.521℃,平均气温达到5.1℃;特别是冬季气温上升显著,变化倾向率每10a为0.652℃,远高于中国近百年上升水平;而冬季降水量则呈下降趋势,使得冬季气候暖干化现象加重,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郝学宁  李岳坦  李滨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05-19409
[目的]研究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7年来,青海湖流域的蒸发皿蒸发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47.75 mm/10a。各季节的蒸发量除秋季没有变化外,其他各季以7.33~19.57 mm/10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冬季减幅最小;就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而言,青海湖流域各站的年蒸发皿蒸发量除刚察站外,其他各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2.36~75.63 mm/10a。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少幅度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少。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速率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对蒸发也会产生影响。[结论]该研究对更好地了解青海湖流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