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滇红碎茶品质的影响,以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为对照,选取省级茶树新品种‘云茶红1号’、‘云茶红2号’和‘云抗12号’3个茶树新品种为试验对象,按照统一采摘标准及加工方法制成手工滇红碎茶,比较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和感官审评结果。结果表明:3个茶树新品种茶样的内含物质丰富,生化成分比例协调;感观审评5项因子的评分结果有2个品种比对照高,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云抗12号’、‘云茶红2号’、‘云抗10号’、‘云茶红1号’,说明3个茶树新品种均可作为生产滇红碎茶的选用品种,尤其以‘云抗12号’、‘云茶红2号’为宜。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鉴定筛选优良雨花茶适制品种,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对南京市6 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雨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酚氨比、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雨花茶适制性及其呈味特征。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雨花茶总分依次为‘龙井43’>‘苏茶早’>‘迎霜’>‘浙农117’/‘锡茶5号’>‘乌牛早’,其中‘龙井43’的香气、滋味、汤色得分均高于其他品种。品质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原料对雨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影响较小,对茶多酚含量、GA含量、儿茶素组成、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有着较大影响,‘龙井43’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高于其他5个茶树品种,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也均排在首位。呈味特征研究认为,雨花茶的滋味特征多由具有苦涩味的儿茶素类决定;茶汤中鲜味氨基酸仅谷氨酸达到鲜味阈值,而GA浓度远高于其阈值(0.034 mg/mL),认为GA是雨花茶鲜爽滋味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茶多酚含量最高的‘龙井43’还表现出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仅为26.65 μg/mL,抗氧化活性最强。综上,‘龙井43’用于制备雨花茶具备一定的优势,从而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云南山茶花的露地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山茶花(Camellia reticulata)是山茶科山茶属的植物,又称滇山茶、滇茶花或大茶花。民间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历代栽植培育,形成‘恨天高’、‘童子面’、‘大理茶’、‘宝珠茶’、‘松子鳞’等名扬中外的优良品种,素有云南山茶花甲天下的美称。  相似文献   

4.
贵州地方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培育特色优良品种,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贵州4个地方茶树品种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贵定鸟王茶’、‘都匀毛尖茶’、‘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品种群体内种质间遗传距离的变幅较大,分别为0.1792~0.8328、0.1745~0.8518、0.1480~0.6507、0.1516~0.8691,Nei’s基因多样性与Shannon信息指数及品种内RPAD谱带多态性显示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依次降低。4个地方群体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相似文献   

5.
为培育特色优良品种,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贵州4个地方茶树品种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贵定鸟王茶’、‘都匀毛尖茶’、‘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品种群体内种质间遗传距离的变幅较大,分别为0.1792~0.8328、0.1745~0.8518、0.1480~0.6507、0.1516~0.8691,Nei’s基因多样性与Shannon信息指数及品种内RPAD谱带多态性显示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依次降低。4个地方群体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相似文献   

6.
茶树在阜平山区的引种适应性和扦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4个不同茶树品种(‘龙井43’、‘龙井长叶’、‘茂绿’、‘鸠坑早’)在河北保定阜平山区通过塑料大棚栽培,对其越冬抗寒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茶树在该地区引种的可能性,同时对抗寒性较强的‘龙井43’进行了扦插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北保定阜平山区海拔200~2000 m、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680.5 mm,无霜期约180天的地区,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龙井43’在塑料大棚内能安全越冬,越冬率达95%以上,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其次为‘龙井长叶’、‘茂绿’,‘鸠坑早’抗寒性最差。由此可见,在阜平山区,采用塑料大棚保护,选择合适品种进行茶树栽培是可行的。扦插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基质对‘龙井43’的扦插生根影响不同,泥炭+珍珠岩效果最佳,生根率达86.2%;另外,不同激素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1、茶树世界自然分布区域的最北界限,是在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外喀尔巴阡州,这个最北茶区地处北纬49~50°,东经22~24°。 2、利用和栽培茶树最早的国家——中国。我国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被誉称为“世界茶的祖先”。 3、目前世界最大的产茶国——印度。印度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2%。 4、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消费茶叶最多的国家——英国。最高曾达4.47公斤。  相似文献   

8.
针对华南茶区存在的季节性缺水问题,研究分析了不同茶树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为配套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盆栽方法研究正常供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轻度水分胁迫(55%)、中度水分胁迫(35%)和重度水分胁迫(20%)条件下,5个茶树品种‘黄棪’、‘金萱’、‘英红九号’、‘鸿雁12号’、‘青心1号’1年生幼苗光合作用及其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茶树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WUE等生理指标均产生明显影响;水分胁迫下茶树的Pn、Tr、Gs都下降,WUE均值的降幅比Pn的小。‘英红九号’在水分胁迫下Pn、WUE降低幅度均最大,T3处理时Pn的均值为1.47μmolCO2/(m2·s),比CK下降80%,WUE平均值比CK降低51.5%;生长在同一生境中的‘金萱’、‘鸿雁12号’、‘青心1号’对土壤水分的生态适应能力较强,‘英红九号’最弱,在进行品种推广时需注意相应栽培技术配套。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更适合北京北部山区高温季节种植的结球生菜品种,试验通过对5 个新品种进行了栽培品比。在定植后第60天对5个品种生菜的产量、形态及抗性进行测定,测定数据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5个品种中,‘射手101’的产量表现最好;‘北生1号’的株型最紧凑,最适合密植;‘铁人’的叶球最大,商品形态最佳;‘北生1 号’的耐抽薹能力最强,最能抵抗高温;‘北生1 号’的耐烧心烧边能力最强,商品外观最佳。参试的4 个生菜新品种的综合表现均由于对照品种‘射手101’,均适合在北京北部山区的高温栽培季节进行推广。其中,‘铁人’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0.
茶组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及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茶组植物10个茶种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0个茶种的花粉发芽率在9.2%-79.1%之间,其中,野生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34.2%,栽培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75.8%,各茶种之间花粉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8个人工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在4.4%-22.5%之间,结果表明,以花粉生活力高的栽培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高于野生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关健词:茶组,花粉生活力,种间杂交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掘和利用青阳、泾县等地优异茶树资源,分别在青阳、泾县开展茶树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皖茶8号’(登记号为GPD茶树[2019]340005)发芽期比福鼎大白茶早2天;产量超过福鼎大白茶,与高产型品种舒茶早相当或略高;品质优良,制绿茶品质评分超过舒茶早,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或略高,制红茶品质中等;抗逆性强;‘皖茶9号’(登记号为GPD茶树[2019]340006)发芽期比福鼎大白茶早3天;产量超过福鼎大白茶,与高产型品种舒茶早相当;品质优良,制绿茶品质评分超过舒茶早,比福鼎大白茶稍低,制红茶品质中等;抗逆性强,尤其耐寒性强;2个新品种适宜安徽省江南茶区种植,江北茶区可少量引种试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不同茶树品种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分析了土壤水分胁迫对茶树部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以茶树‘铁观音’和‘福鼎大白茶’2年生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正常供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轻度水分胁迫(55%)、中度水分胁迫(35%)和重度水分胁迫(20%)条件下,茶树部分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正常供水条件下,‘铁观音’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低于‘福鼎大白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福鼎大白茶’;水分胁迫下‘铁观音’、‘福鼎大白茶’叶片相对含水量随胁迫程度的加大而降低,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以及脯氨酸的含量随胁迫程度的加大而增多,但在重度胁迫下,‘福鼎大白茶’的可溶性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下降。在相同的水分胁迫条件下,‘铁观音’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降幅都小于‘福鼎大白茶’,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增幅都比‘福鼎大白茶’大。表明在土壤水分胁迫下‘铁观音’的渗透调节适应能力高于‘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13.
群体茶树品种在我国茶叶生产上所占栽培面积最大,我省95%以上茶园所栽培的都是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群体茶树品种,而且这些群体品种茶树大部分均巳树势衰老,特别是我省生产的一些名茶优质茶,由于树势衰老,茶树生活力下降,产量和质量均难提高,使市场上产生名优茶紧缺的供求矛盾,急需从当地群体茶树适制名茶类型中选育适制名茶优质茶的茶树品种,对老茶园提纯复壮和换种,以提高名茶优质茶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级茶树良种的烘青及炒青绿茶适制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制作烘、炒青绿茶的茶树品种,试验分析了‘翠峰’、‘迎霜’、‘舒茶早’、‘凫早二号’和‘祁门槠叶种’等5个国家级良种烘、炒青绿茶的适制性。结果显示:(1)呈味物质含量在5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祁门槠叶种’和‘凫早二号’的咖啡碱含量较高,但‘凫早二号’烘青绿茶滋味醇厚,且香气突出;‘迎霜’品种有着较高的酚氨比和酚碱比,其加工为炒青绿茶后,滋味醇厚较爽,且香气较好;‘舒茶早’品种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低,虽然其烘青滋味较好,但香气不佳;5 个茶树品种中,烘、炒青绿茶适制性最好的是‘翠峰’品种;(2)本试验分析得出了呈味物质与审评得分的相关性,为今后茶树品种的适制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参试茶树品种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和适应性鉴定,明确其适宜种植的范围和制茶类以及栽培过程中需防范的灾害,为品种的鉴定和推广提供依据。第4 轮茶树品种桂林点区试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8 个绿茶品种中‘湘妃翠’和‘花秋1 号’综合表现最好,产量和品质评分均高于对照,其中‘湘妃翠’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参加试验的3 个乌龙茶品种中‘鸿雁13 号’综合表现最好,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品质评分高于对照;各参试品种的物候期多数表现为早生种,抗逆性较强,适宜在广西桂林及相似地区的绿茶和乌龙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温度上升对中国茶树栽培北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茶树栽培北界变化为研究对象,根据对中国未来温度变化的模拟结果,研究了未来中国茶树栽培北界的变化。目前中国茶树栽培北界大致位于秦岭-淮河,又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为秦岭山地,由于地形作用栽培界线稳定;东段为平原丘陵,随气候冷暖变化栽培界线变化较大。根据温度变化预测,未来西段茶树适宜栽培界线仍然较稳定,而东段的北移明显,2050年将可能从目前界线向北推移153~251km,2090年可能向北推移290~477km。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黄山毛峰茶产地规划和品质提升,运用理化检测和感官审评等方法分析了富堨镇、唐里乡、洽舍乡和富溪乡等地的‘黄山大叶种’以及自‘黄山大叶种’中选育的‘漕溪一号’、‘漕溪二号’、‘漕溪三号’和‘漕溪四号’等新品系的黄山毛峰茶适制性。结果显示:4个产地中,黄山毛峰茶适制性最高的品种是富堨镇‘黄山大叶种’;新品系中,黄山毛峰茶适制性较高的依次为‘漕溪三号’、‘漕溪四号’;富堨镇‘黄山大叶种’的综合品质优于‘漕溪三号’和‘漕溪四号’。此外,相关性分析得出,咖啡碱、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与相应的审评得分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游离氨基酸和水溶性糖含量与滋味得分分别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30个SSR标记,结合已有的128个茶树品种指纹,对福建省园岭林场的4株古茶树和1株铁观音进行了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30个SSR标记共产生了124个等位片段,每个标记的等位片段数1~9个;多态性信息量较高,平均为0.507。遗传聚类分析表明,铁观音品种‘Tieguanyin2’与Fujian组的‘Tieguanyin’、‘Jinmudan’、‘Mingke1’和‘Zimudan’等遗传距离较近,属于铁观音品种。4株古茶树(YL01,YL02, YL03和YL04)间遗传距离较近,属于Fujian组,推测为八仙茶古茶树品种。本研究的5株茶树与已知的128个茶树品种间没有直接的亲子关系。YL02、YL03和YL04聚类较近,不匹配位点数较少,可能来源于共同的亲本。DNA分子指纹检测表明,8对核心SSR标记可对所有参试茶树进行有效的鉴别,这为古茶树的品种鉴定和产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9.
梁尧 《茶业通报》2012,(1):20-22
据了解,许多地方茶苗移栽成活率不高,有的成活率只有30%~50%,尤其是远距离购买的茶苗,由于种种原因,成活率很低,不但给国家和广大茶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耽误农时,浪费苗木。那么,茶树栽培中如何提高成活率,就成了主管部门和茶农以及茶叶技术员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试验,茶树栽培中使用抗旱保水剂对提高茶树栽培成活率,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在同一栽培环境条件下,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红碎茶品质成分差异原因,推动云南红茶品种改良,对16个云南茶树品种及5个肯尼亚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红碎茶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黄素(TF)、茶红素(TR)、茶褐素(TB)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红碎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品种加工的红碎茶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及TF、TR、TB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但是云南红碎茶中氨基酸、TF含量总体低于肯尼亚红碎茶,5个肯尼亚红碎茶TF≥1.00%,仅有2个云南红碎茶TF≥1.00%。云南及肯尼亚红碎茶的TF、TR及TB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云南红碎茶的TF:TR:TB=1:9.4:10.3,肯尼亚红碎茶的TF:TR:TB=1:5.7:5.3。总体上,云南红碎茶的汤色多为红亮,而肯尼亚红碎茶多为红艳明亮,云南红碎茶的甜香总体上不如肯尼亚红碎茶的浓郁持久,而且滋味浓强及鲜爽度也弱于肯尼亚红碎茶。但是‘云抗50号’、‘云抗43号’、‘云抗37号’、‘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加工的红碎茶综合品质感官审评得分接近或超过肯尼亚茶树品种,可作为优质红茶品种进一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