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oea virus,BVDV)在我国发现有20多年,而在世界范珏来讲已有近100年的历史。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是导劐集约化奶牛场严重亏损的重要原因。且牛病毒性腹泻导致的黏膜病致死率几乎1000A,已经严重阻碍养斗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对牛病毒性腹泻还没有好的防控措施。文章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历史总结,便于石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诊断和预防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可引起临床感染和某些疾病,包括繁殖障碍、呼吸综合症、先天性缺陷、肠炎、持续感染(PI)和粘膜病(MD)〔1,2〕。本文阐述BVDV的生物学特征、基因组、编码蛋白及MD致病的分子机制。1BVDV生物学特征1.1BVDV分类位...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牛病毒性腹泻。BVD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毒,控制BVDV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有关感染分子机制方面的资料,其中包括病毒-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病毒和敏感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病毒致病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病毒-细胞相互作用的第一步是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的受体,这种相互作用通常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围。现已确定的病毒受体是细胞膜的正常组成成分,并经常起着生理学配基受体的功能。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分子都能作为病毒的受体,多瘤病毒和正粘病毒结合于糖蛋白和糖酯的唾液酸-低…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冠状病毒(BCoV)2种病原的双重纳米RT-PCR方法.采用BVDV 5'-UTR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B040132.1)和BCoV的N基因保守序列(GenBank登录号:KX982264.1)设计出一对BVDV特异性引物和一对BCoV的特异性引物,结...  相似文献   

8.
9.
1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主要侵害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持续感染(Persistently Infected,PI)、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生畸形胎儿等等。羊、猪、鹿和多种野生动物等也能感染和传播。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从世界范围内讲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已存在20多年之久,给各国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BVDV的措施。本文阐述了BVDV的基因组结构、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流行病学、生物型及生物型之间转化机制以及国外BVDV新型疫苗研制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以便人们进一步了解该病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yine viral diarrhoea virus,BVDV)在我国发现有20多年,而在世界范围来讲已有近100年的历史.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是导致集约化奶牛场严重亏损的重要原因.且牛病毒性腹泻导致的黏膜病致死率几乎100%,已经严重阻碍养牛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对牛病毒性腹泻还没有好的防控措施.文章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历史总结,便于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诊断和预防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重荧光定量RT-PCR (real-time RT-PCR)方法,提高对多病原检测的速度和灵敏度,促进对犊牛腹泻的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分别在牛星状病毒(BAstV)ORF2基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5'端非编码区,牛冠状病毒(BCV)N pro基因和牛轮状病毒(BRV)VP6基因的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并试验筛选了四对有效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一步利用含4种病毒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对引物和探针的浓度以及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并对四重Real-time 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各种临床样本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Real-time RT-PCR最适退火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0℃和45 s,BAstV、BVDV-1、BCV和BRV的引物浓度分别为300、300、400和500 nmol·L-1,探针浓度分别为250、150、100和300 nmol·L-1。对BVDV-1、BCV和BRV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2copies·μL-1,对BAstV的最低检测限为103 copies·μL-1,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该方法对临床采集的粪样的阳性检出率高于PCR方法。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四重Real-time RT-PCR方法可以用于犊牛腹泻常见病原BAstV、BVDV-1、BCV和BRV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已发表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株的基因序列,分析合成了一对扩增跨幅为190bp左右的引物,对牛病毒性腹泻病基因I型或基因II型的毒株进行RT-PCR扩增,结果是取得了与预期大小一致的RT-PCR产物,而对照样品的扩增全为阴性;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0.10ng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RNA。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危害养牛业的重要病原之一。BVDV感染能够引起广泛的临床症状,包括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综合征等,其相应的致病机理也非常复杂。持续感染是妊娠母畜在怀孕早期通过子宫内感染非致细胞病变(NCP)型BVDV引起的,是BVDV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当持续感染动物再次感染抗原性相似或同源的致细胞病变(CP)型病毒时就会发生粘膜病。本文将粘膜病发生过程中CP型病毒的来源机制概括为五点:①外源细胞序列的插入;②病毒基因的重排和拷贝;③外源细胞序列插入同时伴有病毒基因的复制;④缺陷干扰粒子;⑤点突变。BVDV感染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的机制可能有两条:一是造成卵母细胞的质量下降,二是使性腺类固醇激素生成机制受到破坏,导致血浆中雌二醇、黄体酮等激素紊乱。血小板减少和出血性综合征是BVDV感染引起的又一重要临床症状,其致病机理主要有两种:①BVDV进入到外周循环,使外周循环中血小板受损程度增加,病理检查表现为血小板体积平均值较正常有明显增大;②BVDV感染造成骨髓生成血小板的能力下降,病理检查表现为血小板的体积平均值较正常减少。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病毒基因组5'端非翻译区(UTR)的序列比较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分成两组。种系发生分析说明BVDV-1和BVDV-Ⅱ组互有不同,根据5'端非翻译区和编码p^126多肽的基因区,设计了用PCR鉴别BVDV-I和BVDV-Ⅱ。用该试验,140株BVDV毒株中有76株被鉴定为BVDV-Ⅱ,并注意到BVDV-I和BVDV-Ⅱ之间的抗原性和病原性差别,BVDV-I普遍用于疫苗生产、诊断试验和研  相似文献   

16.
17.
《畜牧与兽医》2014,(11):109-1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除可感染牛外,还可以感染猪、绵羊、山羊、鹿及野生动物。猪感染BVDV后会出现类似慢性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本文通过对猪场发病猪进行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最终确定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所致,建议加强对该病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8.
张淑琴  谭斌  武华 《畜牧与兽医》2012,44(1):100-103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危害养牛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疾病,给养牛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引起该疾病的病毒除感染牛外,还可以感染野生动物。本文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野生动物的临床表现和病毒分离、血清学变化、基因型变化以及病毒在牛宿主与非牛宿主之间的传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宿主范围很广,其主要感染牛,也可以感染猪和羊。羊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表现为腹泻,病羊出现发热和腹泻症状,逐渐消瘦,最后会发生脱水死亡。本文通过对一例羊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诊治,加强对羊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认识,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鉴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猪瘟病毒的复合PCR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特异引物 P1/ P3扩增 BVDV标准毒株及以猪瘟病毒 (HCV)特异引物 P2 / P3扩增HCV阳性病料 ,分别扩增出 32 6 bp和 2 5 2 bp的特异片段 ;以 P1、P2、P3扩增 BVDV和 HCV人工混合感染样品 ,扩增出大小为 32 6 bp和 2 5 2 bp的 2条片段 ,建立了特异的一步检测 BVDV和 HCV的复合 PCR方法。以建立的复合 PCR方法检测 BVDV分离株 ,都扩增出 1条 32 6 bp的特异片段 ;从吉林等地送检的病料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中扩增出一2 5 2 bp的特异片段 ,从长岭地区的疑似猪瘟病猪的血清病料中 ,同时扩增出 32 6 bp和 2 5 2 bp的核酸片段 ,表明长岭某猪场流行的“猪瘟”为 BVDV和 HCV混合感染。本研究为进行 HCV和 BVDV的鉴别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