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马铃薯汁(PDA)培养基为筛选培养基,从自然界枯枝腐木中筛选产多糖真菌,经平板初筛、摇瓶复筛获得最优菌株TL-8,胞外多糖产量达1.1 g/L。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TL-8菌株鉴定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在发酵基本培养基初始条件下,分别以培养条件(如温度、摇床转速、pH值、发酵时间等)和培养基成分(如氮源、碳源)作单因素优化,并根据单因素优化结果筛选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以确定白囊耙齿菌TL-8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发酵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乳糖(12 g/L)和葡萄糖(28 g/L)作复合碳源,采用酵母膏(6.0 g/L)和豆渣粉(9.0 g/L)作复合氮源,pH值6.0,摇床转速160 r/min,装液量为100 mL/250 mL,培养温度30℃的条件下培养8 d,白囊耙齿菌TL-8的生物量达15.78 g/L,胞外多糖产量达5.49 g/L。  相似文献   

2.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JSM 09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蛇足石杉为材料,经过严格的表面消毒,分离纯化得到1株内生真菌JSM 09.对JSM 09进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JSM 09和Irpex属的3个Irpex lacteus 菌株聚在一个枝上,且与Irpex lacteus XSD-2距离最近,相似程度为99%,JSM 09应为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  相似文献   

3.
用菌丝长度测量法和菌丝体干质量称重法比较了彩绒革盖菌、白囊耙齿菌、桦剥管菌、木蹄层孔菌和黄伞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以及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物量变化,同时用比色法检测了5种木材腐朽菌中与木质素降解相关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活性,并利用它们对300株天然成熟白桦样木进行了腐朽木材试验,采用质量损失法测定各木腐菌对白桦木材样本的生物降解能力。结果表明:木材腐朽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与它在液体培养基中产生的生物量、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及其降解木材能力不完全相关;彩绒革盖菌和白囊耙齿菌的生长速度最快,桦剥管菌和木蹄层孔菌中等,黄伞最慢;桦剥管菌的生物量最高,彩绒革盖菌、白囊耙齿菌和木蹄层孔菌生物量中等,黄伞的生物量最低。桦剥管菌不表达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活性,其它4种真菌都表达这3种酶活性。木屑诱导下的3种酶活性普遍高于对照样,白囊耙齿菌的漆酶、木蹄层孔菌和黄伞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只在木屑诱导下表达,而且生长时间越长,酶活越高。彩绒革盖菌对白桦木材的生物降解能力最强,其次是木蹄层孔菌和桦剥管菌,白囊耙齿菌和黄伞的生物降解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4.
竹材木质素选择性降解菌株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1株从腐竹中筛选的高效选择性降解竹材木质素的优良菌株ZNLD-18,为生物法提取可纺性竹原纤维奠定基础。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并测定菌株的rDNA ITS区序列,序列总长541bp。把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B1ast搜索得到同源性较高的同属不同种菌株序列。比较这些序列的遗传距离,显示菌株ZNL D~18与Trametes versicolor的ITS区序列同源性为99%以上。利用PAUP软件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对该树的分析并综合菌株的形态特征,鉴定菌株ZNLD-18为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陕西省泾阳县茯茶生产环境中冠突散囊菌是否为同一克隆系,分别从泾阳县2个代表不同生产方式的茯茶厂的不同生产工段采集原料茶叶、茯茶半成品及成品、生产环境涂抹拭子、空气沉降样和土壤等样品,采用平板划线和涂布法分离得到26株疑似冠突散囊菌,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基于菌落形态特征鉴定后,初步确定26株菌为"冠突散囊菌"。对26株"冠突散囊菌"26SrDNA D1/D2区及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并提交基因库比对,使用Mega 6.0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鉴定后,确认得到的菌株均为冠突散囊菌,且菌株的26SrDNA D1/D2区及ITS序列均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研究初步阐明存在于陕西省泾阳县茯茶生产环境的冠突散囊菌相似度极高,为同一克隆系。  相似文献   

6.
对取样于河南汤阴县扁鹊庙内的艾草样品进行表面消毒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纯化,基于5.8S-ITS区序列对所得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通过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从汤阴北艾的茎、叶中共分离得到13株内生真菌,隶属于3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耙齿菌属Irpex、球毛壳属Chaetomium)6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极细链格孢霉Alternaria tenuissima、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其中叶中为3属6种,茎中为1属2种,链格孢属真菌为两者共同优势真菌。根据亲缘关系,这些内生真菌可分为3大类。总体来看,汤阴北艾内生真菌群落结构较为单一,种群丰富度较低,优势菌属为链格孢属。  相似文献   

7.
六堡茶中金花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鉴定六堡茶中的金花菌,为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涂布法及三点接种法从梧州中茶茶厂2015年11月生产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金花菌,以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法观察菌落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丝、分生孢子等结构特征,再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DNA序列分析,并通过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搜索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分离获得一株金花菌,命名为LB-1.LB-1菌株的形态特征与散囊菌属很相似,主要表现为:菌落呈金黄色、 有同心环、 有放射性脊等,其ITS序列与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的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LB-1菌株为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结论]从六堡茶中分离获得的金花菌LB-1为散囊菌属中的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在六堡茶加工中,可为LB-1菌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其大量繁殖,以增强六堡茶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8.
裸囊菌科类群是一类重要的人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尤其是小孢子菌属,目前对其报道主要以临床病例为主,对环境中如土壤和水源中的菌研究较少,为及早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我国山西省和甘肃省土壤中的裸囊菌科真菌资源进行调查。采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样品,利用鸡毛和头发对土壤样品中的这类资源进行诱集,分离目标菌株;基于形态特征和ITS rD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菌株的鉴定。从土壤中分离发现3个裸囊菌科菌株:经鉴定为布拉尔小孢子菌Microsporum boullardii,奇妙帕拉癣菌Paraphyton mirabile和弯奈尼兹皮菌Nannazzia incurvata。前两个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后一个为大陆新记录种;这些存在于土壤中的裸囊菌科真菌为潜在人和动物的致病菌,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以白粉菌菌株CFSZ5159为材料,通过分子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种的鉴定,旨在建立-种快速有效克隆白粉菌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的方法.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白粉菌CFSZS159的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对rD-NA内的ITS序列进PCR扩增、克隆及测序测定.结果:CFSZ5159菌株ITS扩增片段大小为629 bp,采用GENETYXVersion7软件对序列进行了分析,结合传统方法鉴定确定其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表明该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快速的特点,适合于白粉菌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0.
对陕西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并筛选出具有较强富硒能力的菌株。从8种陕西茯砖茶中分离出54株纯化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及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得到32株冠突散囊菌。经硒胁迫培养从中筛选出8株耐硒能力强的冠突散囊菌,并确定其生长最适硒质量浓度为30 μg/mL。进一步的富硒培养结果表明,菌株SXFCD.8在此硒浓度下的富硒能力最强,其生物量为(28.92±0.94) mg/100mL,富硒量为(628.38±20.96) μg/g。最后利用LC-ICP/MS对菌株SXFCD.8的硒形态进行分析,共检测到6种硒形态,其中4种与标准物质相匹配,包括SeMet、SeCys2、MeSeCys和Se(IV)。硒形态分析表明冠突散囊菌具有较强的有机硒转化和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11.
陈立红  闫伟  徐燕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14-2220
 【目的】鉴定外生菌根真菌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Cg))菌种,分析土生空团菌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影响土生空团菌遗传分化的因素。【方法】采用形态特征结合PCR方法,从分离自6种寄主植物的27个中国菌株和来自法国的5个Cg菌株中鉴定出20个Cg菌株。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随机扩增片断多态性DNA(RAPD)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这20个Cg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PCR-RFLP方法以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20个Cg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用3种内切酶(EcoRⅠ、HinfⅠ和MboⅠ)酶切,酶切图谱显示菌株间有明显差异。RAPD方法用经过筛选的随机引物(5'-CGCACCGCAC-3')对20个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的片段大小在300~2 000 bp范围之间,共产生19个多态性位点。根据电泳图谱上DNA带的数目、位置及强度进行数值化,用聚类分析软件计算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根据遗传距离构建20个菌株的系统聚类图。【结论】来源于不同寄主及地域的20株Cg有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地理环境和寄主对Cg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对园林树木枝条降解能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常规重量分析法测定了自耙齿菌(Irpex lacteus)对20种沈阳地区常用园林绿化树木枝条的降解能力.测定不同园林树木枝条样晶在白粑齿菌降解不同时间的重量损失率,对园林树木枝条降解过程进行回归分析,用标准划分法和逐步聚类分析法对白耙齿菌的降解能力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在降解90d时,稠李损失率最高,为58.54%;损失率y与降解时间x呈正相关,属于幂函数y=ax~b形式.白耙齿菌对稠李、锦带花,红瑞木和白桦降解能力强(Ⅰ级);对山桃、榆叶梅、水曲柳、丝棉木、黄檗和桑树降解能力较强(Ⅱ级);对山杏、紫厂香、连翘、水蜡、金银忍冬、栾树、山皂英、元宝枫和梓树降解能力中等(Ⅲ级);对银杏降解能力弱(Ⅳ级).  相似文献   

13.
分离具有木质素分解功能的菌株,并优化其产酶条件,同时观察分离菌株对染料的脱色情况,可为有效分解利用木质素提供必要的微生物资源。利用苯胺蓝平板法从黑胸散白蚁肠道中分离到2株具有木质素分解功能的菌株PY12、MX5,经16srRNA鉴定PY12、MX5分别为肠杆菌属的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芽孢杆菌属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优化后菌株PY12LiP活力提高为278U/L,菌株MX5LiP活力提高为256U/L。并研究二者对6种染料的脱色效果观察,发现菌株PY12、MX5对6种染料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色作用,但对结晶紫脱色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4.
To identify Cenococcum geophilum Fr., estimate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udy the effects on their genetic variation, 27 Chinese C. geophilum isolates from 6 host plant species and 5 French C. geophilum isolates were analyzed using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The universal primers ITS1/ITS4 were used in PCR-RFLP to amplify the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of tested C. geophilum isolates. The amplified products were digested with EcoR Ⅰ, Hinf Ⅰ, and Mbo Ⅰ, and the digested fragments of PCR produc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A random primer (5′-CGCACCGCAC-3′) was employed in RAPD to amplify the genomic DNA of C. geophilum, and 19 detectable and reliable DNA bands of 300-2000 bp size were observ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posi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DNA bands in agarose gel, the genetic distance and the genetic similarity among C. geophilum isolat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PopGen Ver. 1.31 dendrogram analysis software. A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genetic distance by the Neighbor-Joining/UPGMA in PHYLIP.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high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C. geophilum isolates from the same or different hosts. The effects of geographical factors or host plant species on C. geophilum genetic variation are not obvious.  相似文献   

15.
选取8株白腐菌分别与偶氮类染料刚果红和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共培养5d,进行脱色菌种筛选,发现白干酪菌和白耙齿菌对刚果红的脱色率均达到99%,血红密孔菌对结晶紫的脱色率达到90.62%.结合木素氧化酶系定性检测的结果,证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漆酶活性是影响染料脱色率的主要因素;在振荡培养方式下菌种对染料的脱色率高于静置培养;利用筛选出的高效脱 色菌对简单混合染料进行脱色试验,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表明单一菌种的脱色效果要好于混合菌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对两面针真伪鉴定的可行性,为两面针种质资源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两面针及其常见混伪品和同属近缘种(10种31份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Aligner软件处理和人工校对,采用TaxonGap法比较rbcL、trnH-psbA和ITS2等3条序列的物种鉴定力大小;选择适用条形码在不同物种样品范围内进行分析,检查种内种间距离变化情况.[结果]ITS2和tmH-psbA两条序列对10个试验物种的鉴定效率均为100.0%,rbcL在实验物种范围内不存在最小种间遗传距离;ITS2序列在样品鉴定范围由12个物种33个数据扩大为33个物种132个数据时,鉴定成功率从100.0%下降至84.8%,种内变异大于种间变异的比例由71.4%上升至90.1%.[结论]ITS2和trn H-psbA序列可作为两面针真伪鉴定的标准条形码,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确定物种鉴定样品数及种内充分取样.  相似文献   

17.
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是自然界最为常见的外生菌根真菌之一。通过对其菌丝体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报道了不同培养基,碳、氮源和pH值对于土生空团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供试的培养基来看,MRD为最适培养基;(2)该菌在供试的C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利用较好;(3)N源的利用以硝酸钾效果最佳,而且该菌种也能够利用有机态的氮(即蛋白胨);(4)土生空团菌菌丝体对pH值的适应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灵芝主要活性成分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灵芝分类鉴定及其药用成分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不同灵芝菌株(德昌1号、德昌3号、德昌4号、黑芝、血芝、灵芝)的多糖及三萜化合物含量,并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灵芝菌丝体和子实体中三萜化合物的组分。[结果]子实体多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灵芝、德昌3号、黑芝、血芝、德昌1号,三萜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血芝、德昌1号、德昌3号、黑芝、灵芝;不同灵芝菌丝体所含三萜化合物的种类存在差异,同一灵芝菌丝体和子实体所含三萜化合物的种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结论]灵芝多糖含量与三萜化合物含量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己唑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己唑醇的杀菌广谱性以及杀菌活性,参考己唑醇的化学结构,以戊酰氯和取代苯为原料,经傅克酰基化、Corey-Chaykovsky环氧化反应、开环反应得到8种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选取常用木材腐朽菌——白腐菌(彩绒革盖菌、乳白耙齿菌)、褐腐菌(密粘褶菌、绵腐卧孔菌)和霉菌——黑曲霉作为实验菌株,采用滤纸片法研究8种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0.5%~2.0%范围内,除化合物A4、A5外,其余化合物对彩绒革盖菌、乳白耙齿菌、密粘褶菌、绵腐卧孔菌和黑曲霉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抑菌能力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通过与己唑醇对照可知,化合物C3总体抑菌效果最好,并优于己唑醇;化合物C2对腐朽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己唑醇,对黑曲霉的抑菌效果弱于己唑醇;化合物A1、A2、A3、C1的抑菌效果均弱于己唑醇;化合物A4、A5对木材腐朽菌和霉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可见,卤素(F、Cl)对苯环2,4-二位上的取代、叔醇碳上异丁基的引入均有利于提高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