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试验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地膜棉花优质高产的密度、播期、追施氮肥量、化控量及果枝数等5项农艺措施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中等以上肥力的地膜棉田棉花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及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5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密度>化控量>播期>果枝数>追施氮肥量。另外还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并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小面积的信息反馈对比示范试验,对比示范结果表明,运用优化栽培组合方案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5因素5水平正交施转回归设计,对陕西水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密度、肥料、缩节胺等5项主要农艺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密度>缩节胺>尿素>硫酸钾>二铵。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效应,获得了≥1875kg/hm2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通过反馈示范,提高了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3.
陕西东部棉区棉花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陕西东部特定气候条件下,对与棉花优质、高产影响较大的密度、肥料、化控及播期几个农艺措施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一致的条件下,播期及密度是影响地膜棉产量及质量的关键因素,此二因素与N、P、K的平衡施肥及化学调控有机结合的棉花优质、高产的可靠保证;筛选出了皮棉产量≥1500kg/hm^2最佳农艺措施,并进行了反馈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1988~1989年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江苏淮南棉区棉花的密度、氮素肥料、打顶期及化控等4项主要栽培措施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措施的最佳组合。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于1988~1989年在盐城、泰县、宝应、东台和江苏农学院进行,试验选用密度、氮素肥料、打顶期(单株留果枝数)及化控(缩节安)4项农艺措施,采用二次正交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本试验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麦套中早熟棉高产优质的施肥量、密度、播期、化控量、叶面喷硼5项农艺措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棉花产量形成的栽培措施模型及最佳组合方案。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5项农艺措施对皮棉产量影响的顺序为密度化控量播期施肥量叶面喷硼,皮棉产量达到1750kg/hm2最佳栽培组合方案为:施纯N170.7~188.9kg/hm2、P2O585.4~94.5kg/hm2、K2O170.7~188.9kg/hm2,密度3.6万~3.8万株/hm2,4月18日-20日播种,DPC化控量88.1~89.0g/hm2,喷硼砂量937.8~1108.2g/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5因素5水平正交施转回归设计,对陕西水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密度、肥料、缩节胺等5项主要农艺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密度>缩节胺>尿素>硫酸钾>二铵。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效应,获得了≥1875kg/hm2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通过反馈示范,提高了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选择适宜于丘陵地区棉花生产上应用的缓释(控失)肥品种,在怀宁丘陵地区旱地上进行了不同的缓释(控失)肥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施肥用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丘陵旱地棉花施用不同的缓释(控失)肥,棉花的生育期略有延长,其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衣分以及籽皮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缓释(控失)肥之间差异也不显著;全程一次性施用缓释(控失)肥均可以替代常规分次施肥,节省施肥次数及用工。因此,不同的缓释(控失)肥在丘陵地区旱地棉花上施用是可行的,均可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法,定量研究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化控对棉花产量、纤维含糖量与卜氏强力的影响,确定了高产优质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定量化,模式化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玉米高产的品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陕北沟谷地春玉米7 650 kg.hm-2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四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品种>施氮量>施磷量,最佳农艺措施组合为密度6.00万株.hm-2,纯氮330 kg,纯磷138kg,品种3 819。生育期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四因素中品种对生育期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作为类似地区春玉米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种植密度、生根粉拌种及喷洒旱地龙农艺节水技术在棉花上的应用研究表明密度为19.5×104株@hm-2时产量较高;生根粉拌种处理可增产6%以上;喷洒旱地龙处理可增产5.5%~9.4%;在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此类措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江西转基因抗虫棉苗期棉盲蝽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西转基因抗虫棉苗期发生绿盲蝽、中黑盲蝽、杂毛合垫盲蝽3种棉盲蝽,以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主要发生种,绿盲蝽与中黑盲蝽种群为1.54∶1,绿盲蝽为优势种,但具体在各棉苗床上这些盲蝽虫口发生优势差别与附近杂草群落种类有关。棉盲蝽在苗床上虫口增长与附近杂草花期消退、除草剂使用、棉苗移栽晚苗龄大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运用典型相关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转基因抗虫棉的13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生育性状与产量性状间典型相关极显著,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典型相关达显著水平,生育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典型相关不显著。前5个主成分因子:产量因子、品质因子、子指铃重因子、早熟因子及伸长率因子可代表一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基本特征,它们的累计贡献率达87.23%。各性状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转基因抗虫棉育种中,应注意各性状间的动态平衡,有利于育成优质高产抗虫棉品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3因素5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棉花新品种C111的种植密度、氮肥和钾肥对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3因素对C111籽棉产量的作用为钾肥〉密度〉氮肥,在-1.682≤X≤1.682水平范围内,即密度2500株/667m2,纯N为30kg/667m2,纯K为15kg/667m2,C111棉花品种可达最高产量,得出最高产量为244.7kg/667m2。  相似文献   

14.
抗虫棉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1份抗虫棉种质资源材料的10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采用作图法,研究了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指数之间的关系。31份抗虫棉种质资源的10个数量性状可归纳为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87.39%。在评价抗虫棉种质资源时,首先应考虑单株结铃数和衣分等产量结构因子,其次为株型因子,最后考虑果枝始节、生育期及早熟性等因子。31份种质资源被归为4组,地理远近和亲缘关系与遗传距离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较为复杂,并非遗传距离越大杂种优势越明显。在进行抗虫棉种质资源评价时,不能以地理来源或亲缘关系为唯一标准;在亲本选配时,应选择遗传距离中等偏大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姚大瑞  杨可胜 《安徽农业科学》1994,22(2):162-165,175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安徽沿江棉区棉花的移栽密度、施氮量、施磷钾肥量、去除早蕾数及喷缩节胺量与棉花烂铃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建立了棉花烂铃率和烂铃指数对五项栽培因子反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解析。结果表明:模型极显著,与实际相吻合,五项栽培因子对棉花烂铃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同时因子间存在着互作效应。此模型可作为近似气候年份棉花烂铃的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6.
棉花水浮育苗专用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棉花水浮育苗苗期养分的有效供给,以N、P、K三因子进行了311最优试验设计,研究N、P、K对棉苗的物理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为研制最佳棉花水浮育苗肥提供试验依据,再通过计算机模拟选优,获得棉花水浮育苗肥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当地棉花重大的致灾害虫棉盲蝽进行了历时17年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11个专题:(1)明确了盐城农区棉盲蝽40多年的演变过程,(2)明确了棉盲蝽新近的暴发机制,(3)明确了多种因子对棉盲蝽种群形成与发展的干扰作用,(4)明确了盐城农区棉盲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5)明确了近年两种棉盲蝽优势种群比例变化的原因,(6)明确了棉盲蝽对不同长势Bt棉幼铃的危害特点,(7)明确了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与保护利用措施,(8)研制了Bt棉田棉盲蝽防治指标,优化了棉盲蝽防治对策,(9)明确了两种棉盲蝽的转移规律与虫源性质,(10)改进并提高了棉盲蝽测报预警的准确率,(11)在两种棉盲蝽的多食性特点研究方面:一是明确了棉盲蝽在当地的寄主范围、生态区划及发育和产卵趋性,二是明确了两种棉盲蝽寄主适合度及其表达的影响因素,三是明确了两种棉盲蝽的区域性生态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盐碱棉田改良剂的最优组合。[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复合肥、腐殖酸、磷石膏、牛粪4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棉花株高、果枝台数、成铃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磷石膏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最优组合为复合肥450 kg/hm2、腐殖酸600 kg/hm2、磷石膏22 500 kg/hm2、牛粪7 500 kg/hm2,该处理的棉花株高中等,果枝台数、成铃数均为最高水平,籽棉产量最高,达到3 146.8 kg/hm2。[结论]为提高盐碱地棉花产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对河北省南皮县2种防治棉铃虫措施的转Bt基因棉田及其周边生境绿盲蝽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在转Bt棉田有4个高峰期,绿盲蝽若虫有3个高峰期,整个发生期各棉田绿盲蝽成、若虫平均百株虫量分别为GK田33.44头1、6.24头,综防田8.10头、3.38头,化防田5.68头、2.00头,GK田分别比综防田、化防田高312.8%3、80.5%4、88.7%、712.0%,差异极显著(P<0.01),但综防田与化防田发生期绿盲蝽成、若虫平均百株虫量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绿盲蝽已成为当地转Bt基因棉田的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20.
研讨了我国旱地棉花生态区的生态特点、农艺性状及其变化规律。认为在诸多生态因素中,生育期降雨的季节性分布至关重要,由此而构成的受旱特点是区分旱地棉花生态区的重要依据,也是形成农艺性状变化规律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生态区的旱涝特点,是影响皮棉产量和农艺性状的主要矛盾,缓解这一矛盾或采取补偿措施是促进旱地棉花生产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