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康安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73-9876
[目的]探讨2008年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方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冻雨、冰冻、道路结冰、地表0℃线范围的变化情况,对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并对其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在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在贵州上空交汇造成了持续性降水发生的。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南支西风波动活跃,静止锋锋区强度大,并长时间维持;低空850 hPa切变线在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处维持摆动,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我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贵州出现长时间的降水;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冻雨、冰冻天气造成长时间的道路封冻和电线结冰,灾情严重;地表温度0℃线长时间覆盖全省高寒山区,地面结冰难以融化,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长时间影响贵州。[结论]该研究为该类灾害天气的防灾减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天然橡胶寒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的代表站点1981-2012年冬季(12月、1月、2月)逐日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数据,提取海南岛冬季日平均气温〈15℃天数、日最低气温〈10℃天数、寒害有效积寒3个因子,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征海南岛天然橡胶寒害气温综合指标D,并以此为基础对海南天然橡胶树寒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为:以中部山区为界,南轻北重,北部以琼中、白沙、儋州、临高、澄迈为中心最易遭受寒害.其余则以中心向四周逐级递减:南部地区寒害较轻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站1968—2017年气象数据和灾情数据,在国家标准《辣椒寒害等级》基础上构建考虑低温阴雨影响的辣椒寒害指标,得出海南岛冬季辣椒寒害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海南岛12月、1月辣椒苗期和花果期寒害50年发生总次数及各等级寒害50年发生总次数均主要由中部、西北部向沿海地区减少,2月则主要由北向南和由中部向沿海地区减少。近50年海南岛绝大多数站点冬季各月辣椒苗期和花果期寒害年发生次数均不显著减少,对海南岛辣椒种植总体有利。但近50年北、中部地区2月辣椒苗期和花果期极重度寒害年发生次数在增加,因此上述地区需加强防范2月极端寒害对辣椒的不利影响。总体上,海南岛辣椒苗期和花果期寒害发生影响范围1月>2月>12月、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近50年来冬季各月辣椒苗期和花果期寒害(含各等级)发生影响范围在缩小。  相似文献   

4.
北碚地区冬季低温冷害分析及其对花木的影响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重庆北碚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北碚地区1960~2009年的极端最低温度资料及2005~2007年三角花、黄桷兰的侯生长状况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冬季低温冷害的温度幅度范围、冷害影响时间及其对当地花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影响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冬季低温冷害时间主要为12月下旬~2月上旬,其中影响较严重的时间为1月份,低温冷害的温度范围主要为-2~5℃;重庆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28℃,高于或低于该温度范围均影响花木正常越冬、开花和生长等;冬季任意一侯中有3d极端最低温度小于6℃时,即出现低温冷害并对花木造成较大影响。[结论]根据冬季低温冷害的特点,结合趋势预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小冷害对花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吉安1961—2012年气象资料和历史灾情资料,对比分析了辣椒年度寒害与寒害过程中的最大降温幅度、最低温度、持续日数、积寒等致灾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寒害过程作为研究尺度,可很好识别辣椒寒害的发生;通过分析持续日数≥3d的寒害过程气象因子,能更好的反映年度辣椒寒害情况;用寒害过程尺度的日最低气温≤10.0℃、持续日数≥3d寒害过程的积寒和来识别辣椒寒害的发生,更有利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木薯寒冻害等级划分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奔驰  李军  盘欢  罗燕春  杨琴  陈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26-9028
[目的]探索木薯寒害冻害等级划分的形态指标及方法。[方法]开展室内人工模拟木薯寒害冻害试验。在极端低温0~4℃条件下处理1~3 d,置室内,7、20 d后观察。[结果]茎杆芽眼死坏率和块根黑斑占切面比率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随低温持续时间延长而增加;茎杆干枯率不完全呈规律性变化;茎杆变色损伤率、髓部变色率及乳胶的量的变化率小或表现不明显。[结论]茎杆芽眼死坏率适合作为木薯茎杆寒冻害等级划分形态指标;块根黑斑占切面比率适合作为木薯块根的寒冻害等级划分形态指标。同时,确定了木薯寒害冻害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重庆北碚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北碚地区1960~2009年的极端最低温度资料及2005~2007年三角花黄桷兰的侯生长状况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冬季低温冷害的温度幅度范围冷害影响时间及其对当地花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影响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冬季低温冷害时间主要为12月下旬~2月上旬,其中影响较严重的时间为1月份,低温冷害的温度范围主要为-2~5℃;重庆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28℃,高于或低于该温度范围均影响花木正常越冬开花和生长等;冬季任意一侯中有3d极端最低温度小于6℃时,即出现低温冷害并对花木造成较大影响。[结论]根据冬季低温冷害的特点,结合趋势预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小冷害对花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琪  廖玉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05-9907,9987
[目的]分析2008年湖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方法]基于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初发生在湖南的一次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致灾因子、地形及人类活动在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巨大灾害形成中的作用。[结果]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湖南巨大灾害的原因是:致灾因子强度为历史罕见(较1954年还强);地形影响加剧了灾害发展;人类活动对灾害起着放大作用。此外,提出了通过提高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气候可性行论证、加大自然灾害防御宣传力度等措施来减轻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程度。[结论]该研究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1年1月1日以来,湖南、重庆、贵州等地持续出现低温冻雨天气,给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中央气象台1月8日预报,1月9日至13日,我国南方地区将出现新一轮低温雨雪天气过程,部分地区有大雪到暴雪,局部地区将出现冰冻天气。当前正值冬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持续发生的低温雨雪天气容易造成蔬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冬季,贵州省西部地区出现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为了全面评估此次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对茶树、红心猕猴桃、蔬菜等特色作物的影响,利用贵州西部地区的水城、盘州、六枝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温度、极端最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以及192个加密区域自动站的日平均温度、降水量等资料,分析2018年1月28日至2月13日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对茶树、红心猕猴桃、蔬菜等特色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1月28日至2月13日贵州西部地区平均气温为-5.8(韭菜坪站)~6.9℃(牂牁江站),降水量为0.2(花戛站)~36.7 mm(勺米站)。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露天蔬菜、茶叶、草莓等作物造成一定的冻害,气象条件利于红心猕猴桃溃疡病的生成和潜伏,红心猕猴桃溃疡病气象预测预警系统报警6次。此次持续低温冻害造成农业经济损失18万元。  相似文献   

11.
王震  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07-19608,19651
选用辽宁省35个代表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研究极端最高气温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REOF、均方差等方法,反映辽宁不同地域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年极端最高气温可分成3个区域,分别是东北部地区、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辽宁省极端最高气温阈值分布特征与平均气温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极端最高气温阈值相对较高的地区位于西北部地区,相对较低的地区位于东南部和东部大部地区;辽宁省极端最高气温在冬季变化最大,夏季变化最小,极端最高气温日数在夏季变化最大,而春、秋、冬季变化都不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法对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等冬季热量要素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混合插值法,在ArcGIS平台上完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各热量要素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1) 新疆1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呈现“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特点,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总体呈现“南疆少,北疆多;平原和盆地少,山区多”的分布格局。(2)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冬季热量资源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并且1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于19 79年和1980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分别于1986年和1998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少。突变年前后,1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幅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从东南至西北递增”的格局,冬季负积温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增”的特点,越冬期日数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呈“南疆大,北疆小;盆地大,天山和阿勒泰山区小”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4—2011年我国大陆142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EOF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8年来我国大陆极端气温的基本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近58年我国大陆年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也呈递增趋势,并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表现较为明显;我国大陆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受冬季风和太阳辐射影响,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受地形影响。极端气温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极端高温年代际变化是20世纪90年代前递减,90年代后递增;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除塔里木盆地外均对区域性增暖呈显著的正响应。  相似文献   

14.
2015—2016年福建省冬季平均气温正常,极端气温偏低;降水异常偏多;日照偏少,大部县市为明显到异常偏少。2016年1月出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强冷空气过程,极端最低气温超过历史同期最低值,寒冻害属历年第2位,仅比1999—2000年冬季寒冻害轻;中南部连续2次暴雨过程历史罕见,降水量属历年第1位。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低温阴雨寡照、暴雨和寒冻害3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寒冻害。  相似文献   

15.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在区域尺度上划分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为改进冬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多年不同油菜品种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长序列气候数据,筛选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基于DEM的小网格推算法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xEnt模型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象因子,模拟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的潜在空间分布概率,并划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结果】潜在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总贡献率达到0.89,按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年平均温度、负积温、极端低温、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冬油菜在北方旱寒区潜在分布概率为0-0.84,按其分布概率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冬油菜种植北界,大抵以吉林南部、内蒙古南部、新疆南部为界限,与传统冬油菜种植北界相比较,向北推进了1 200 km,纬度由39°N提升到45°N。【结论】北方旱寒区超过50%的地区都可以种植冬油菜,冬油菜种植区北移是可行的,且具有很大的扩展潜力,冬油菜将成为北方旱寒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这将突破原有传统的冬油菜种植区划,改变冬油菜生产的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马铃薯冬种期间发生的持续低温霜冻条件,对选育的新品种桂农薯1号与广西主栽品种费乌瑞它进行田间耐寒性调查比较,为指导马铃薯耐寒栽培及新品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11月~2014年3月和2015年12月~2016年4月,分别对桂农薯1号和费乌瑞它在薯块膨大初期和苗期受低温胁迫后的田间寒害发生情况及寒害对产量的影响进行调查,并测定分析苗期遭受低温胁迫时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试验期间试验点阴雨霜冻天数分别有76和82 d,占冬季4个月总天数的63.9%和66.9%。桂农薯1号苗期和薯块膨大初期受寒害程度低于对照品种费乌瑞它,耐寒性强,2014和2016年收获期产量分别比费乌瑞它高61.0%和19.0%。在受低温胁迫后的第5 d,桂农薯1号幼苗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CAT、SOD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费乌瑞它(P0.05)。【结论】桂农薯1号耐寒性较强,在持续低温霜冻条件下产量较高,在我国马铃薯秋冬种地区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福建北部地区冬季最低气温的短期预报方法。[方法]通过对1969~2008年闽北地区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的分析,找出在冬季影响低温天气的相关气象因子,并结合闽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出相关气象要素对冬季最低气温的影响和最低气温的预报方法。[结果]闽北北部的光泽和浦城冬季最低气温最低,邵武、武夷山、建阳、松溪、政和次之,建瓯、顺昌、延平又更高,以延平为最高。最低气温出现主要取决于下午到夜间的降温程度,降温程度又因天空状况、冷空气强度而异。气温的下降类型有平流降温型、辐射降温型、平流—辐射降温型、既无平流也无辐射降温型,不同天空状况下气温有不同降幅特征。在做最低气温预报时应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把握好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和速度将是成功预报最低气温的关键。[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冬季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红花草莓品种“粉红熊猫”的抗寒性。[方法]以红花草莓品种“粉红熊猫”和多年生黑麦草的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相对电导率变化规律,并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各自的半致死低温,鉴定“粉红熊猫”的抗寒性。[结果]红花草莓品种“粉红熊猫”在-15~-20℃的低温范围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多年生黑麦草的半致死低温相差仅为3.03℃,说明该品种的抗寒性接近多年生黑麦草,能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露地安全越冬。与冷季型草坪草相比,“粉红熊猫”还具有观赏价值高、抗旱性强、管理养护简便、费用低的优点,是北方替代冷季型草坪草的首选绿化植物。[结论]该研究为“粉红熊猫”替代冷季型草坪草和在北方地区引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当地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日照及气温等资料,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池州市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冬季连阴雨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冬季气候呈“两多一少一低”特征,即降水累积量多、阴雨日数多、光照稀少,同时,气温比常年偏低。此次连阴雨天气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在不少农田湿渍害严重,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超过1960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