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苦竹是川南地区优良的笋用竹种。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年龄结构、胸径结构,以及林分密度3个因子下苦竹的产笋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年龄结构、林分平均胸径、立竹度对苦竹鲜笋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胸径整齐度对苦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其中1年生+2年生+3年生竹龄主导型的竹林产笋能力最好,鲜笋产量达4 770 kg·hm~(-2),发笋数达13 900个·hm~(-2);平均胸径6 cm的竹林鲜笋产量最高,达到4 580 hm~2;立竹度10 000~12 000株·hm~(-2)的竹林产笋能力最好,鲜笋产量达4 700 hm~2,发笋数达1 550 hm~2。结合各因子来看,以1、2、3年生竹竹龄主导型+中大的林分平均胸径(4~6 cm)+中等立竹度(10 000~12 000株·hm~(-2))的苦竹林鲜笋产量最高,是比较理想的苦竹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2.
丛生竹笋材两用林的竹种,大多数中央主枝和主枝基部芽萌发的次生枝均极粗壮,犹如缩小了的母竹,枝蔸如竹蔸,具有笋芽和根点,可以当作母竹作繁殖材料。本项研究,采用吊丝球竹[Dendrocalamus beecheamus(Munro)Chiaet Fung]的主枝和次生枝直接营造笋材两用林,面积达200公顷,每公顷种植900坎,每次插2枝。成活率达90—95%,当年新竹平均高2.42米,最高达3.62米;平均地径2.1厘米,最大3.7厘米,第2年平均高6.01米,最高达8.20米,平均胸径6.9厘米,最大8.33厘米,每公顷平均收获竹笋1995公斤,最高达3675公斤。第3年高逾10米。胸径8—10厘米,平均每公顷产笋和竹材各1.2万公斤左右,进人正常年产量。插枝造林竹种来源广,成本低,成活率高。生产竹笋和竹材的能力,与用母竹造林无区别。该项研究成果已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甜竹低产笋用林为期4 a的深翻松土、施肥、结构调整、竹林喷灌等林分改造,使林分立竹数控制在10 500±750株/hm2,平均眉围5 cm,平均竹高6.1 cm,培育黄甜竹早出、多出笋的优良林分。于林分中开展不同覆盖材料、覆盖时间和不同施肥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材料以上层砻糠,下层稻草的覆盖方法出笋最早,鲜笋产量最高,比对照早出春笋55d,平均鲜笋产量高23 t/hm~2;覆盖时间以11月下旬开始,鲜笋产量最高,比对照平均鲜笋产量高出13 t/hm~2;施肥方法以沟施法最好,平均新立竹数,平均眉围、平均竹高分别比对照高出46.7%、33.3%、19.7%,退笋率比对照低28%。经方差分析,不同处理间平均眉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选择确定龙竹、巨龙竹、金平龙竹、料慈竹等竹种作为西双版纳州发展2.8万hm2优质速生丰产商品竹林基地的栽培竹种.介绍基地建设的规模、布局及造林进度安排.着重阐述造林技术措施,包括培育壮苗、细致整地、认真栽植、精心管护、成材经营管理及笋用材的培育技术等.提出应在西双版纳州优先发展生长快、产量高的丛生竹.总结出制约竹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详细介绍丛生竹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营造竹林的主要技术措施:①适地适竹;②块状整地;③造林密度的原则:土壤肥沃宜稀、贫瘠宜密,大型竹稀,中小型竹宜密;④在宜竹荒山上可造纯林而在灌木和疏林地宜造混交林;⑤雨季造林;⑥成林抚育、护笋养竹、修枝抹芽。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介绍丛生竹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营造竹林的主要技术措施:①适地适竹;②块状整地;③造林密度的原则:土壤肥沃宜稀、贫瘠宜密、大型竹稀,中小型竹宜密;④在宜竹荒山上可造纯林而在灌木和疏林地宜造混交林;⑤雨季造林;⑥成林抚育、护笋养竹、修技抹芽。  相似文献   

7.
选择确定龙竹、巨龙竹、金平龙竹、料慈竹等竹种作为西双版纳州发展2.8万hm^2优质速生丰产商品竹林基地的栽培竹种。介绍基地建设的规模、布局及造林进度安排。着重阐述造林技术措施,包括培育壮苗、细致整地、认真栽植、精心管护、成材经营管理及笋用材的培育技术等。提出应在西双版纳州优先发展生长快、产量高的丛生竹。总结出制约竹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链因素。并提出舍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嘉兴市共有十五种栽培竹种,其中以毛竹、早竹、嘉兴雷竹、花哺鸡竹、乌哺鸡竹、红竹等6种为主,竹林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从1987年到1990年通过调整结构,改善生长条件,完善采收技术等措施,建立了一个31.12亩丰产样板竹林。平均亩产、最高亩产分别为548.7 kg和1121 kg,亩均产较改造前和对照平均增加5倍。样板林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与产出之比达1:9.88。  相似文献   

9.
吊丝球竹是主要笋用丛生竹种。它具有投资少、生长快、造林技术要求不严、群众易掌握等特点,南亚热带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平地、河谷地区均可造林。种后第2年可有部分收入,第5年转入盛产期;笋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磷特别丰富,每克鲜笋中含磷60毫克。还有较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肠壁蠕动,防肠癌,且对减肥有一定的作用。笋可作蔬菜鲜食,又可制成笋干,笋丝、酸笋、罐头,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畅销不衰。龙州县国营北耀农场1989年开始,营造吊丝球  相似文献   

10.
撑麻青1号竹地下茎芽2、3月间开始萌动,3—5月为孕笋期,约3个月,6—9月为出笋期,约4个月。竹笋的产量以竹丛的立竹8~9株的最高。对笋、材两用竹林,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合理采笋,不会影响竹材的产量,并可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文中还对笋、材两用竹林的管理技术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1.
开花苦竹的复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大面积开花苦竹Pleioblastus spp.复壮技术试验的总结。经过1984—1988年5年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削草松土加施尿素是苦竹复壮最有效措施,试验第五年(即1988年)的新竹,木苦竹(PL.amarus(Keng)Keng t.)每亩立竹量达3196株,平均地径2.09厘米,平均高度445.8厘米,蓄积达2237.2公斤,与封山育竹12年的竹林比较,立竹量增长4.74倍,蓄积量增长7.48倍;同期,青苦竹(PL.amarus var PendulifoliusS.Y.Chen)立竹量每亩比封山12年的竹林增长2.462倍,蓄积量增长2.13倍。2.削山松土是苦竹提前复壮的基本措施。采取这一方法,5年就可使竹林恢复正常生长,其88年木苦竹每亩立竹量达到1908株,平均地径1.77厘米,平均高度395.7厘米,蓄积达954公斤,比封山12年的竹林每亩立竹量增长2.831倍,蓄积量增长4.04倍;同期,青苦竹立竹量比封山12年的竹林每亩增长1.657倍,蓄积量增长1.289倍,复壮时间可比封山提前5—6年。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天全县从2001年至2003年在17个乡镇发展毛竹实生苗造林14 466.67 hm2,至2006年郁闭成林,本文研究了毛竹成林到成材的前10 a生长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毛竹造林用苗,宜用整窝实生苗。实生苗造林前5a主要是补植抚育保成活,最主要的措施是砍灌、除草、亮窝正苗。后5 a是成材的关键时期,主要措施是控制立竹度,保持4 500株·hm-2~10 500株·hm-2都可以,超过10 500株影响成材。施肥效应对成材影响不明显,毛竹苗从栽植到第8个年头,几乎都可以不施肥,以后施肥以P、K为主,每hm2在1500 kg以内即可;将四川毛竹造林海拨向上推进了200 m达到1 400 m。  相似文献   

13.
斑竹为豫北地区主要栽培竹种,曾经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传统手工业的衰落,竹材价格逐年走低,竹林从材用林向笋用林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封园清杂、林地垦复、水肥管理、结构调整、合理采笋等将斑竹林改造为笋用林的关键技术措施。实践证明,改造后的斑竹林生长良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该技术可在豫北地区推广应用,为豫北地区竹林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保覆盖雷竹林高产稳产,于2011~2015年,在湖北省崇阳县的雷竹林中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密度、不同竹龄留养母竹的竹笋产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竹林立竹密度应控制在12 000~15 000株/hm~2,竹笋平均产量达22 381 kg/hm~2;1~3年生竹各占25%,4年生竹占20%,5年生竹占5%的竹龄结构最好,竹林平均单笋质量达172.6 g,平均母竹发笋数达10.2支/株,产笋量达23 850 kg/hm~2。  相似文献   

15.
笋材两用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笋材两用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产量倍增。冬笋、春笋、竹材产量分别是原来的4.8倍、4.2倍、4.3倍;质量提高。竹笋健壮、鲜嫩、大小长短较一致,竹材大小均匀,竹壁厚,韧性强,材质好,圆满挺直,无病虫害,胸径、长度均比原来粗0.6cm,长0.8m;经济效益好。投入产出比为1:5.3。近几年全县每年以266hm2速度在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发挥毛竹林生产潜力,增加竹农经济收入,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毛竹鞭笋丰产培育技术。研究认为: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中采挖鞭笋,不会影响整体的竹鞭鞭径和竹鞭总量生长;毛竹林地覆盖稻草和砻糠能显著提高第3年的鞭笋产量;培育高产鞭笋的最佳施肥时间为每年的5月;鞭笋采收时间为5-10月。毛竹鞭笋丰产培育技术可在毛竹笋材两用林经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毛竹笋用林和材用林中试验研究了竹腔注射毛竹增产剂的增产效果,结果显示,注射施肥明显增加了冬笋、春笋、新竹竹材产量以及单位面积竹林的产值。试验结果为解决远山、深山毛竹林因交通不便、传统施肥成本过高的施肥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对比分析了材用、笋竹两用和笋用3种不同经营目标的毛竹林的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好(I级)的毛竹林分,经营笋竹两用林经济效益最佳,而立地条件较好或中等(Ⅱ级)的毛竹林经营材用林经济效益最好。试验结果为毛竹林的分类经营和因地制宜制定配套的经营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湖州市4种经营类型的竹林土壤蓄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经营类型竹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1 951.68~2 352.47 t/hm2,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为48.79%~58.68%,其中毛竹材用林和毛竹笋用林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余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林地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毛竹材用林>杂竹林(刚竹、淡竹)>早竹林>毛竹笋用林,毛竹材用林和杂竹林的林地持水能力要好于毛竹笋用林和早竹林。各经营类型竹林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的容重均无显著差异,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上层大于下层,说明竹鞭分布的深浅及人为增施有机肥,影响着竹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且立地条件相似的竹林设置固定标准地和于不同毛竹林内随机采挖竹笋,并测量竹笋毛重、长度、粗度以及剥壳后竹笋可食部分长度、重量等的方法,对毛竹春笋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春笋平均笋长75.7 cm,平均笋地径13.0 cm,平均笋净重1.65 kg,可食率为44.16%;影响竹笋产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